劉國春
摘 ?要:現代金融危機已具有國際傳染性,因美元具有國際貨幣地位使美國金融危機的國際傳染相應具有其獨特性。從世界金融危機的爆發歷史分析,不同的國際貨幣本位制下的金融危機傳染確實表現出不同的特征,具體的表現形式為:在國際本位制和布雷頓森林體系下,一些國金融危機往往在國際間傳染導致全球性或區域性的通貨緊縮。但是在美元具有國際貨幣地位的情況下,由于匯率浮動已成為一種長期化趨勢,國際收支調節機制的不健全以及美元霸權的存在,使金融危機的發生速度,傳染速度日趨增快,在20世紀90年代以后,隨著美元本位制事實上的形成,金融危機的國際傳染呈現明顯的大規模擴散。
關鍵詞:虛擬經濟;金融危機機制;實驗檢驗
多數的經濟學家認為,經濟危機是典型的生產過剩的危機,金融危機是以金融系統的紊亂為其表現形式并僅限于金融范圍內的金融危機,認為經濟危機與金融危機是兩個截然不同的概念。經濟發展及由金融系統的運行機制中引起的以股票、債券及其衍生品作為代表的虛擬資本的快速擴張及其結構變化,使虛擬經濟成為經濟發展中的一個重要特征呈現出來。現代經濟的發展與以往經濟發展具有了顯著的區別,這就是:虛擬經濟突飛猛進的膨脹使經濟危機與金融危機存在的界限被徹底打破。虛擬經濟與經濟危機通過實體經濟緊密相連,金融危機又通過金融泡沫與虛擬經濟直接相關。
一、金融危機的形成和傳導機制
從1930年代起西方市場經濟國家已經開始用宏觀調控和建立消費社會來克服經濟危機,用遠遠脫離實際需求的消費欲望來拉動有效需求,以克服資本主義經濟社會貧富差距導致的有效需求不足。資本主義社會是收入分配兩級化的社會,因為在資本主義市場中,市場經濟是高度社會化的,但是其占有方式卻為資本主義私有化。生產社會化促進資本主義生產無限擴大的趨勢,但是同時由于生產成果的資本主義私人占有形式,收入分配不平等,進而兩極分化情況更加嚴重。輸入分配兩級分化導致儲蓄與投資、儲蓄與消費的失衡。原因在于富人積累財富進行投機而不是儲蓄,使收入流動性不大,但是窮人的消費能力有限,在這樣的前提下,生產無限擴大的趨勢下,消費能力卻十分有限,因此必然使經濟增長疏導有效需求不足的制約而生產過剩的經濟危機。當國家采用宏觀調控和建立消費社會來克服資本主義市場經濟社會貧富差距導致有效需求不足的經濟危機時又導致虛擬經濟膨脹。當政府指出和消費信貸擴張引起需求膨脹進而引發通貨膨脹政府反通貨膨脹必然引起市場上金融資產的防線和價值重估,資產縮水,造成私人部門資不抵債,債務違約率上升,引發金融危機。
(一)金融危機的虛擬經濟。在現代經濟中,金融部門是社會信用的聚集地,在間接融資中,金融機構憑借自己的信用向盈余單位發行“間接債務”,然后再根據對象申請貸款單位的信用評估,用籌集來的資金購買借款人的“直接債務”.金融機構的介入本身是對融資企業資質認可,雖然金融危機機構并不一定需要正真付出資金,但是會加強投資者的信心。從籌資方來看,有信譽的金融就的介入能夠確保自己按照界定的融資條件,在規定的時間內籌集到醫院的借款。金融中介發揮雙向的正向效應的條件有兩個:銀行的債券人對銀行有充分的信心,并且銀行對借款人進行高效的篩選和監督。但是完全地保證這兩條對立信息的對稱是不可能的,金融機構的脆弱性由此而生。
(二)金融危機的形成。早期資本主義的經濟危機直接以有效需求不足、商品過剩表現出來;在現代金融危機中,生產過剩是從其發展即有效需求過度表現出來。經濟危機的爆發是資本主義擴大再生產最終受制于社會有限支付能力的結果。從價值運動的角度看,經濟危機是貨幣作為支付手段以及資本主義信貸關系的特定產物。經濟危機是各個生產部門連鎖相關地同時發生生產過剩的普遍現象,而不是個別部門的比例失調,因此僅用價值關系、一般的商品交換來解釋是不夠的。經濟繁榮引致金融危機機構擴張貸款,市場充足的流動性推動金融資產交易規模的持續擴大和價格上漲,隨著資金需求增大和利率上升,經濟主體結構改變,金融機構收回資金貸款,導致資產價格暴跌引發金融危機。
(三)金融危機的傳導。從實際經濟過程看,貿易溢出效應是指當一國發生貨幣危機時,必然惡化與其貿易關系密切的國家的宏觀經濟狀況,從而導致與其有密切貿易聯系的國家遭受經濟沖擊的狀況。虛擬經濟的持續膨脹和金融全球化的發展,使全球資本的流動規模遠遠超商品的流動規模,使各類金融交易和價格信號的可變性和不確定性增強。其沖擊力使各國政府難以駕馭,金融危機的金融溢出效應永遠遠大于貿易溢出效應,金融溢出效應成為現代危機在國家間傳導最迅速、最重要的渠道。經濟聯系的緊密型使一國經濟運行狀況和政策的變化迅速對他國產生影響,這種蔓延效應造成一個國家或地區的金融危機迅速傳導為全球性金融危機。
二、經濟虛擬化背景下金融危機的實證檢驗
實驗檢驗既是對理論分析的檢驗,同時又是分析的深化。通過選取有代表性的亞洲金融危機和美國金融危機進行實證分析,會使我們對現代金融危機的發生和影響有更為深刻地理解。
(一)亞洲金融危機。分析亞洲金融危機的原因和傳導機
制,既要使各種對亞洲金融危機的科學解釋得以保留,又要建立起各種科學解釋之間的內在聯系,這樣,既能克服各種理論解釋本身所具有的缺陷,又能說明一些單個理論解釋無法說明的經濟關系。從亞洲金融危機的形成發展過程來看,當時東南亞構架的宏觀經濟基本并沒有惡化,大多數國家的國家財政支出狀況良好,政府外債余額并沒有超出警戒線,沒有大量的失業、高通貨膨脹和低增長率,然而缺乏有效監管的金融自由化帶來了東南亞金融危機。
(二)美國金融危機。美國金融危機由一種金融產品——次級抵押貸款產品,最初表現為貸款銀行流動性危機,之后迅速演化為銀行信貸危機,隨著制造業瀕臨破產,美國失業人數激增,GDP增數轉為負值,危機侵入了實體經濟并在全球迅速擴散,標志著美國金融危機演化為全球性金融危機。美國次貸危機起源于次貸房屋按揭貸款使金融投資領域的膨脹泛濫。
(三)金融危機的根本原因。美國次貸危機起因于次級房屋按揭貸款失控,放大于直接融資和債券信用的泛濫膨脹。美國市場經濟模式是金融危機的根本原因。消費模式的轉型和政府職能的轉變,使銀行等金融機構成為經濟運行的中心環節,結果導致美國虛擬經濟快速擴張,經濟的虛擬化程度逐步加深。美元作為國際貨幣在獲得權力與利益的同時,必然要付出一定的代價和承擔一定的風險。當大量的回流資本與美國國內的投資機構融合在一起的時候,循環回流機制受阻,發展到一定程度必然爆發金融危機。
從中國的現實發展來看,經濟市場和市場經濟體制的建立和逐步完善,使中國的虛擬經濟也得到了也一定程度的發展并呈現加速度的發展趨勢。相對于發達國家而言,中國的虛擬經濟都還處于發展初期階段,在改革開放以來經濟自始至終保持較為穩定的增長狀態,外匯儲備持續增長,人民幣保持穩定。但在經濟運行中,實際經濟與虛擬經濟并存且共同發展的特征已經十分明顯,虛擬經濟對實體經濟的影響正在逐步加深。
參考文獻:
[1] 李彬,田玉鵬.實體經濟與虛擬經濟發展的思考--金融危機后看美國、德國經濟的發展經驗[J].現代產業經濟2013.08.010.
[2] 劉洋.虛擬經濟與實體經濟背離對現代金融危機的影響研究[J].經濟問題,2015,(1):23-26,88.
[3] 黃錫富.從金融危機看實體經濟與虛擬經濟在國民經濟中的地位及其作用[J].學術論壇,2013.03.0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