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俊平
摘 ?要:研究地勘單位如何獲取礦業權以及使礦業權更有效地流轉,具有十分重要的理論意義和現實意義。根據礦業權的屬性及礦業權市場發展現狀,指出當前地勘單位在礦業權方面存在著獲取優勢不賦存在、收益分配關系不明確、缺少與其相關法律法規與政策,為此提出了實施礦業權鼓勵性政策的若干建議。
關鍵詞:礦業權;地勘單位
一、礦業權的屬性
(一)礦業權的定義。礦業權又稱礦權,是指礦產資源使用權,包括探礦權和采礦權。前者是指在依法取得的勘查許可證規定的范圍內,勘查礦產資源的權利;后者是指在依法取得采礦許可證規定的范圍內,開采礦產資源和獲得所開采礦產品的權利;根據《礦產資源法》及其配套法規,礦業權經依法批準,可以轉讓他人。礦業權的價值是礦業權人在法定的范圍內,經過資金和技術的投入而形成的,應當依法受到保護。礦業權對地勘單位特別主要,其礦業權的取得與流轉,不僅可以增加地勘單位改革發展所急需的大量資金,有利于改革資金短缺的不利局面,走探采一體化互相反哺,優化地勘單位的產業結構,更重要的是可以拓寬發展思路,使地勘單位充分認識到礦業權所能帶來的巨大商業價值。
(二)礦業權的性質。礦產資源對國家安全和經濟發展的重要性,決定了礦權的取得和運行需要國家行政許可和特變管制,礦業權是指因礦而產生的權利的總稱。我國的礦產資源所有權屬于國家。探礦權不是物權,也不是知識產權,而是具有債權和行政權混合性質的權利。采礦權是他物權,是用益物權和擔保物權的統一。我國礦權的體系,包括礦產資源國家所有權和采礦權。
(三)礦業權的取得與流轉的法律依據。所謂的礦業權流轉是指礦業權在轉讓人與受讓人之間的合法轉移,表現的是以礦產資源勘查和開發價值為基礎的計價價格。1998年國務院頒布實施修訂的《礦產資源法》,規定了礦業權有償取得,可以在一定條件下流動轉讓。2000年國土資源部頒布了具有操作性的《礦業權出讓轉讓管理暫行規定》,以培育和規范礦業權市場為立法宗旨,明確規定了礦業權為財產權,適用不動產的法律法規調整原則。2003年國土資源部又頒布了《關于進一步規范礦業權出讓管理的通知》,明確規定了應以申請在先方式出讓探礦權類礦權,這些法律、法規的頒布為合理規范礦業權市場打下了堅實的基礎。
二、礦業權取得及流轉存在的問題
(一)地勘單位獲得礦業權優勢不復存在。近幾年隨著礦業權市場回暖,特別是2003礦業進入新一輪發展高峰后,各地礦產資源管理部門先后改變了探礦權申請在先的取得原則,廣泛采用招標、拍賣、掛牌的取得方式。從表面看,招拍掛方式是將所有申請人置于公平競爭的市場地位,但由于歷史原因,國有地勘單位雖然擁有許多高層次技術人員以及大量有價值的地質資料和成果,但由于資本金偏少,一旦進入礦業權市場謀取礦業權就處于劣勢,因為競爭對手往往是資金雄厚的外資企業和民營企業,這種單純的招拍掛競爭方式實質上剝奪了地勘單位依法取得礦業權的權利。不分青紅皂白地對探礦權一律實行招拍掛的做法,除了違背地質工作規律外,更重要的是級有可能損害政府信譽。
(二)礦業權收益和流轉市場不規范。推行礦業權有償出讓和依法流轉制度涉及到礦業權收益的調整和重新分配,直接影響到各種主體的收入。但處置礦業權的收益部分沒有轉增為地勘單位的資本金,沒能激活礦產資源勘查起主導作用的地勘單位找礦的積極性,源頭產業不活躍,必然影響下游產業的發展,礦業權流轉的法律、法規缺少配套政策,如企業內部進行改制,股東發生變更或企業名稱不變而企業法人發生變更,是否也被認定為礦業權流轉?類似的情況時有發生,非常容易造成礦業權利益糾紛,給執法監督造成了困難,可見相關政府部門有必要制定配套的法規實施細則,規范各種擾亂市場秩序的行為。
(三)完善礦業權流轉收益分配。目前實現找礦新突破的主要途徑和最佳辦法是允許地勘單位參與分享國家老礦產地出讓礦業權價款的部分收益,形成資本金的補充通道,激發地勘單位的找礦動力。因此,對于國家設立的基礎性、公益性項目,應列支一定(如15%)作為地勘單位的獎勵基金,特別是資金或股權等方式重獎對找礦作出最大貢獻的科技人員。對于由地勘單位自己獨立收集分析資料,向政府申請立項并批準后,通過一定的地質勘查工作發現具有礦產價值礦權地的項目,地勘單位占成果收益比例以20%為宜;對于由其他單位立項,由另一家地勘單位負責管理施工,并發現具有礦產價值的礦產地收益部分,施工管理地勘單位的收益分成比例以15%為宜,立項單位占收益分成的5%。
各級政府和有關部門,應認真貫徹《國務院關于加強地質工作的決定》,大力支持地質工作,幫助國有地勘單位解決實際困難,提供便利,優質服務。應正確認識國家于國有地勘單位的關系,不應當把這種關系認為是雇傭與被雇傭關系,而是財產所有者與經營者的關系。既然是國有地勘單位,國家就要按照所有者與經營者相分離的原則,對國有地勘單位注入必要的國家基金,向地勘單位傾斜,以解決地勘單位承擔風險能力不強,發展后勁不足的困難,要堅持開采反哺勘查的政策,支持和鼓勵地勘單位走探采一體化的道路形成地質找礦—礦業開發—地質找礦的良心循環,保證地質勘查礦產開發的正常發展。
參考文獻:
[1] 全國礦業權評估培訓教材(法學基礎) ? 吉林大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