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釗+胡雨+王燕芳
摘 ?要:本文通過對農民在整個拆遷程序中的心理反應以及拆遷后的何去何從的思想認識進行分析,從而形成一個較為完成的培訓思路,是農民們理解拆遷,并在拆遷后能夠更好地認識自己的社會地位,改變心理期望和對城市的思想認識,從而更好地融入到新的城市生活中去。
關鍵詞:改造拆遷;群眾性行為;援助性;心理培訓體系
一、背景
(一)城中村的定義?!俺侵写濉笔俏覈鞘谢M程中的特殊產物,具有復雜的歷史背景和社會經濟根源。它的形成主要有兩種途徑:一是城市邊緣的農村,因城市的發展需征用集體土地,同時征收了農村的集體建設用地,包括農村居民的宅基地;二是經征地后農村居民人均耕地不足0.1畝,撤組轉戶后的村莊。在征收建筑物所占用土地進行建設的同時,必然要對其上的建筑物進行拆除。
(二)拆遷問題問題的矛盾根源。隨著城市化進程的加快,農村集體土地征收面積不斷擴大,因征地拆遷引發的社會矛盾日益突出,各地不得不自行對“城中村”的房屋拆遷進行規范。另一方面,復雜的產權和賠償問題,使得政府在有限的財政條件下,只能保留城中村,等待整改的時機。
二、拆遷沖突中的具體心理特征
(一)拆遷前的恐懼。(1)生活方式的抗拒。調查發現,目前,沖中村的大量村民文化水平低,基本上靠租金維持生活,為了是自己的利益最大化,違規違章擴建改建,并以此為自己生活的屏障。但是,隨著自己資本投入的提高,村民們總是對城中村的該著和拆遷充滿著額恐懼和抵制,因為這樣改變了他們一勞永逸的生活方式。因此,在與政府拆遷的過程中,總希望通過威脅和抗拒達到不拆的目的。(2)補助的焦慮。他們對拆遷的補助問題充滿期待和新奇。甚至有些人不惜在短時間內繼續擴建,從而達到獲得更多賠償金額的想法。而且,他們對將來不同的生活方式產生求知感。所以,恐懼和抗拒,僥幸和好奇是這一時期的主要心理特征。一旦處理不當,經常會發生群體性行為,市政府發生讓步,進而加大不安因素。
(二)拆遷中的懷疑。在已經確定拆遷勢在必行后,村民們往往會不斷地對政府或拆遷方感到懷疑,并隨著施工進程的推進,這種心理不斷地升溫。他們不僅矛盾于自己當時所做的拆遷決定是否正確,更重要的是懷疑拆遷補助是否能夠真正到達自己的手里,面對這一時期的無所適從,他們也更為擔心自己將來的生活保障。因此,時而會出現不愿繼續拆遷而發生沖突。
(三)拆遷后的失望與不安。在拆遷基本結束后,由于村民們自身的特質和經濟補償的適當程度,使得他們變得不安和失望。因為自己的生活方式與意識比較落后與保守,小農經濟思想嚴重,就業方式單一,他們很難融入到新的城市生活中,形成“種地無田,上班無崗,低保無份”的局面,加大了他們的生活負擔和心理壓力。另一方面由于自己在勞動關系中處于劣勢地位,不懂得保護自己的權利,使得自身利益損害,加大對社會的仇視。最終導致很多人墮落放棄,進行違法犯罪活動,更有甚者,做出報復社會的極端行為。
三、援助性心理培訓的內容
(一)援助性心理培訓的必要性。政府的用意村民不能理解,村民的心理期望與現實失衡,自身的生活壓力和無奈,是城中村拆遷矛盾的關鍵因素。而這些焦點,也都指向了同一個指標:心理問題的調試。因此,建立一系列的援助性心理培訓結構體系,使城中村拆遷能夠順利進行,另一方面,使得村民們能夠更好的調整自己的心態,擺正自己的位置,是自己更好的融入到社會生活中去。
(二)心理培訓的具體內容。(1) 拆遷前的心理預期培訓。一方面,政府加大文化的滲透工作,張貼關于城市建設的必要性和集體主義精神的宣傳海報,橫幅。另一方面,在靠近城中村的地方,可以開展關于宣揚城市文化建設和形象修整必要性的講座,并且通過給村民提供餐費和具體利益來吸引他們來聽取講座。(2)拆遷中的心理調試培訓。在拆遷中,往往會遇到村民們質疑拆遷補助的真實性和反悔統一實施拆遷的心理問題。更重要的是,此階段村民們剛剛離開自己以租金為主的生活方式的,在補償款未下來而未來不穩定的雙重條件下,文化缺失,不知何去何從,居住地的分散和經濟支柱的倒塌使他們更容易利用原有積蓄頹廢享受,在各個場所喝酒鬧事等。因此。首先應宣傳政府的公信力。然后必須在這一階段加大對村民的適應心理培訓。宣傳文化知識和精神風貌,并組織村民在寬敞的地方觀看具有激勵性質的電影,傳播正能力,是村民們走出頹廢與茫然的心理,從而樹立自信和目標,使他們更快的適應這種生活方式的空白。(3)拆遷后的心理改變培訓。拆遷后的問題是最繁多的,因此也是工作的重中之重。村民們此時或多或少已經得到了部分政府的拆遷補償和補助。但是往往被忽視的還有非經濟性援助。尤其是各樣的心理問題,使得拆遷后的村民安置等問題依然有很多,因此,加強拆遷后村民更方面的心理培訓,就非常有必要了,具體內容可以有以下幾點:1)壓力調試。拆遷后,以固定租金為穩定收入的村名,失去固定收徒來源,并且由于個人就業方式單一,專業知識缺乏,在就業信息上的不暢通,由此造成心理的失衡,對自己產生懷疑,個人生活壓力增大,從而影響個人,社會的健康。2)社會融入。村民們就業思想的固步自封,專業知識的匱乏,融入城市能力的不足以及生活方式的差異,使得他們難以快速融入到新的城市生活。由此造成的就業歧視,地位歧視,使村民們產生逆反和仇視心理。為此,政府應該加大勞動保障部門對村民們再就業的促進作用建設,并且指引村民們認清自己的位置,通過在每一個村內設置就業心理輔導中心,使他們明確自己,自信工作,通過不斷的努力改變現狀。3)志愿輔導。許多在就業的村民,因為不懂的勞動保障知識,得到了不公平的待遇,因而有了心理落差和不公平感。所以,必須在村里招聘一些有知識的專家或者是志愿服務團隊,進行勞動關系的培訓,引導他們形成正常的競爭觀念與合理的維權渠道,消除心理的不平衡感。
四、援助性心理培訓體系
首先,必須重視村民們的心理訴求,通過分析具體的心理問題和產生的根本原因,進行心理問題的歸類和總結。然后,將這些問題劃分已經設計好的心理培訓項目中去,如果有新的未涉及到的培訓內容,視村民們對此問題普遍性的強弱而決定該項的培訓規模和實施計劃。接下來便是不斷的補充、流動培訓師,對村民們進行培訓。并且通過觀察和走訪,查看通過培訓,村民們的心理問題改善情況,將成功的案例記錄在冊,將成效不大的登記下來進行下一輪的繼續培訓。分析培訓成功和失敗的原因,總結原因,及時調整培訓內容與不合理成分。最后,設置一些培訓崗位,由獲益的改變較大的村民中選取擔任,通過自身經驗與體會,幫扶帶其他心理問題者。如是往復,進行下一輪的循環,直到本批問題村民皆獲益改變為止。
參考文獻:
[1] 溫鐵軍,楊春悅.綜合性農民專業合作社的發展問題[J]。中國農民合作社,2010(2):26.
[2] 周敏.重慶市全面提升農民專業合作社發展水平[J]。中國農民合作社,2010(2):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