韓建
摘 ?要:隨著新時代的發展,社會對高職院校學生提出了越來越高的要求,應用型人才培養逐步受到重視。應用型人才就是把所學的專業知識應用到社會實踐當中社會人才,作為高職院校外語專業主干課程的韓語課程,如何提升韓國語專業學生的應用能力和應用水平具有十分重要的現實意義。本文主要以韓語專業教學為基礎,提出了培養應用型韓語人才的幾點對策。
關鍵詞:高職高專;應用型人才;韓國語人才
一、優化高職高專韓語課程的教學體系
首先,創新教學方法。傳統教學方法阻礙了職業韓語學生學習興趣的提升,壓制了學生的積極性和主動性。因此,必須創新教學方法。堅持以學生為本,強化學生在學習韓語中的主動性,韓語老師要加強對學生學習的引導,不斷提升學生的自我學習能力;其次,合理整合教學內容。通過調查發現,現在很多高職院校的韓語課程比較陳舊,很難適應社會新形勢的要求,因此必須整合教學內容。高職院校職業韓語教學應該立足于長遠,以學生的長遠發展為依托,力圖培養學生的語言水平和綜合能力。例如:在《應用韓語》課程教學中,應該選取最新版本的課程,這樣課程內容能夠融合最新的社會發展情況,才能夠讓學生在學習韓語的過程中更好地了解世界,更好地把握社會發展的動態,提升未來的社會適應能力;再次,要優化教材的建設和選用問題。對于高職職業韓語教學而言,選擇一個合適的教材也非常重要,學校在教材選擇的過程中應該突出市場化的特點,加強與社會發展的有機融合,突出教材的實用性和針對性,突出交際性原則,提高學生的交際能力,真正提升高職高專韓語專業學生的應用型能力和水平。
二、創新高職高專韓語教學模式的多樣化
首先,引入自主性教學。程教學的目的不僅僅是對理論知識的傳授,同時還應重視對學生技能的培養,因此要在教學過程中強化學生自主能力的培養。現代教育理論強調教學要以學生為主體,把主動權交給學生,根本上轉變學生被動消極的地位。強化在韓語口語中的交流互動,加強學生自主學習韓語的能力,提升應用型水平;其次,引入實踐教學模式。在當前高職高專韓語課程教學中,面臨的一個重要問題就是學生的理論知識和實踐不能夠得到有效的融合,所以必須開啟本課程的實踐教學模式。在學習韓語口語課關于海關的通關和申報內容時,老師可以讓學生們分成幾個小組,扮演不同的角色,有外貿出口人員,有海關工作人員,然后開始進行交流,這樣以來,學生主動學習的意識就會逐步增強,能力就會隨之逐步提升;再次,積極引入情感教學。韓語課程作為傳達感情的重要工具,其所富有的情感、情意決定了它在灌輸思想、傳遞知識、交流感情方面的特殊性,情感教育要求在教學過程中情知并重,通過引入教學教學模式,一方面能夠使學生以更高的興趣深入到課堂教學中,另一方面則有利于學生對知識的掌握,能夠從內心感受,提高自身的綜合能力和素質,盡最大可能的提升學生的應用型能力。
三、開展以學生為主體的教學活動
首先,培養學生聽說讀寫相結合的學習能力。 在課堂上以學生為主體,讓學生多說多聽多讀,教師起到一個導演的作用,讓學生在課堂中充分發揮主動性,,這樣才能為他們今后工作提供很好的鍛煉機會;其次,積極開展娛樂競賽教學。在具體課程設置中,任課教師積極組織韓語演講比賽,可以采取表演韓國話劇的形式、演唱韓國歌曲的形式,不斷激發學生學習韓語的積極性和主動性,讓韓語真正成積極發言為學生進行交流的工具,不斷提升他們對韓語的日常應用能力和水平;再次,實現漢語課程中師生角色的呼喚。提前讓學生利用課余時間備課,讓學生到講臺上來講課,這樣做有利于激發學生積極主動地補充知識量,提高了他們的口語表達能力,也讓學生體會到學習的意義,真正做到以學生為本,提高學生學習韓語、利用韓語的能力,真正適應新社會的發展。
四、提高高職高專韓語學生的實踐能力
高職院校專業韓語是一門實踐性較強的課程,雖然它是一門語言,但是它的主要目標就是要培養學生的韓語口語能力和交際能力,更好地適應社會發展對學生職業能力和水平的要求。因此,要想更好地提升專業韓語學生的職業水平,以市場為依托開展教學活動,加強課外實踐,從而不斷滿足高職院校學生的就業需要。首先,在韓語教學中引入實踐教學。認真優化理論課和實踐課之間的模塊關系,合理制定教學計劃和教學大綱,實現理論教學和實踐教學的優勢互補,提升學生的綜合職業能力;其次,強化語言實踐訓練。高職院校專業韓語學習中,韓語口語的掌握非常重要,所以在教學中,必須不斷強化學生的語言實踐和能力培養,要把對職業韓語的學習放到重點地位,在課堂學習中,老師可以設定一定的場景,讓學生分組進行場景演練和角色模擬,從而構建一個以“語言實踐”為基本的課外學習環境;再次,強化校企合作步伐。高職韓語教材建設也應通過產學結合來體現其特征。高校韓語教師了解韓語教學規律、編寫教材符合規范要求,而行業人員熟知行業崗位需求,把兩者結合起來,既反映實際工作的要求,也有利于教材編寫。
參考文獻:
[1] 雷挺,金錦花. ?高職高專旅游韓語教學改革初探[J]. 中國新技術新產品. 2010(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