鄭 君,周雄飛
(1.咸寧市第一人民醫院;2.湖北科技學院臨床醫學院;3.湖北科技學院附屬第一醫院,湖北咸寧 437000)
斷臍何時為最佳時機歷來是國內外存在的爭論的焦點,近年來研究表明,延后斷臍時間比較適用于難產的產婦,因為難產的胎兒經過產道的擠壓,使得血液回流到胎盤,此時讓剛分娩出的胎兒等2~3 min,可以讓血液再回流到嬰兒身上[1]。斷臍時間延后,臍帶中流到胎兒的血液量比較充足,胎兒的總血量將增加1/4~1/2,隨著血容量增加,血紅素也會隨之增加,胎兒體內鐵的成分亦會增加,對減少新生兒貧血的幾率會有幫助[2]。斷臍過快會使血容量不足,心肺功能下降,容易引發新生兒缺鐵性貧血[3]。本研究旨在分析斷臍時間對新生兒黃疸的影響及可能的機制分析,以期為臨床診療提供參考。
1.1 研究對象 選取我院2013年1月—2014年12月產科收治的276例足月妊娠孕婦單胎順產的新生兒作為研究對象,按照斷臍時間的長短,將研究對象分為觀察組和對照組,觀察組新生兒于分娩2~3 min后剪斷臍帶,對照組新生兒在分娩后10 s內剪斷臍帶。排除新生兒患有宮內感染、胎兒宮內窘迫、臍帶異常、先天性心臟病的病例,胎兒其他因素且均衡可比。
1.2 檢測方法 觀察兩組新生兒的健康狀況并給與斷臍1 min后Apgar評分。新生兒斷臍后留取5 mL臍血,3 d后采集外周血5 mL,分別檢測血紅蛋白(Hb)、紅細胞壓積(HCT)、總膽紅素(STB),測定新生兒1 d和3 d的額部經皮膽紅素,對出現黃疸的新生兒7 d后的總膽紅素(STB)、血清總膽汁酸(TBA)和間接膽紅素(IBIL)含量進行測定。
生理性黃疸判定標準:(1)出生后1周內測定血清膽紅素超過34.2μmol·L-1;(2)足月新生兒生理性黃疸血清膽紅素值不超過 205.23 μmol·L-1,早產兒可達 171 ~205 μmol·L-1,但峰值不超過 256.5 μmol·L-1[4]。
病理性黃疸判定標準:(1)出生后24 h內出現;(2)足月兒血清膽紅素 >221 μmol·L-1,早產兒 >257 μmol·L-1或膽紅素含量每日上升超過85μmol·L-1;(3)黃疸持續時間足月兒超過2周[5]。
1.3 觀察指標 比較兩組研究對象的一般臨床資料;分別比較兩組研究對象出生時、第3天后的Hb、HCT、STB、經皮膽紅素(TCB)水平的差異性關系;觀察兩組受試者出現發生黃疸的情況,比較黃疸的發生率的差異;比較發生病理性黃疸病例和生理型黃疸病例在STB、IBIL、TBA水平上的差異;分析晚斷臍病理性黃疸組患兒STB、IBIL、TBA水平上之間的相關性。
1.4 統計學方法 采用SPSS19.0軟件對收集的數據進行統計分析。計量資料以均數±標準差(±s)表示,進行 t檢驗。計數資料使用卡方(χ2)檢驗。采用Pearson相關性檢驗分析觀察晚斷臍組病理性黃疸患兒血清STB與IBIL、TBA相關性。P<0.05定義為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
2.1 一般資料 本研究共納入研究對象276例,其中觀察組142例,對照組134例。兩組研究對象一般資料詳細情況見表1。兩組研究對象在性別比例、出生時的平均體重、分娩方式、是否母乳喂養、出生后1 min后Apgar評分上比較差異均無統計學意義(P>0.05)。
2.2 兩組研究對象血清學指標水平比較 兩組受試對象出生時臍血中Hb、HCT、STB和額部TCB水平比較差異均無統計學意義(P>0.05),觀察組新生兒出生第3天的Hb(P<0.001)、HCT(P <0.005)水平顯著高于對照組,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兩組受試者在STB、TCB水平上差異均無統計學意義(P >0.05)。見表2。

表1 兩組受試者一般臨床資料的比較
2.3 兩組研究對象出現黃疸的發生情況的比較 對早斷臍和晚斷臍兩組新生兒中黃疸癥狀發生率分別為45.52%(61/134)、38.73%(55/142),兩組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 >0.05)。
2.4 兩組新生兒病理性黃疸第7天 STB、IBIL、TBA水平比較 選取兩組研究對象發生黃疸的116例患兒,按照新生兒病理學診斷標準進行診斷后發現,其中110例病例診斷為病理性黃疸,其余6例為生理性黃疸。分析兩組研究對象第7天的STB、IBIL、TBA水平發現,兩組研究對象病理性黃疸組第7天的STB、IBIL、TBA水平差異不具有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3。

表2 兩組研究對象Hb、HCT、STB、TCB水平比較

表3 兩組新生兒病理性黃疸第7天STB、IBIL、TBA 水平比較
2.5 晚斷臍組新生兒病理性黃疸第7天 STB和 IBIL、TBA相關性分析 采用Pearson相關性檢驗分析觀察晚斷臍組病理性黃疸患兒血清STB與IBIL、TBA相關性,結果顯示病理性黃疸組患者血清STB與IBIL(t=0.708,P<0.01)及 TBA(t=0.723,P <0.01)呈現顯著正相關。見圖1。
新生兒黃疸也稱為高膽紅素血癥,是新生兒期常見的黃疸型疾病[6]。新生兒黃疸是因膽紅素在體內積聚引起皮膚或其他器官黃染[7]。在足月兒和早產兒中多見,部分高未結合膽紅素的患兒可發生膽紅素腦病(核黃疸),病理性黃疸極易容易引起核黃疸,當血清膽紅素濃度大于20 mg·dL-1時,膽紅素可以通過血腦屏障,發揮其神經毒性的功能[8],導致患兒出現神經系統后遺癥,例如腦癱、智力低下,嚴重者導致死亡[9]。
有研究表明,延長斷臍時間雖然可以提高新生兒血容量,降低新生兒缺鐵性貧血,但是其過程中紅細胞大量被破壞,膽紅素生成增加,從而造成新生兒黃疸[10]。過早斷臍雖然可以降低紅細胞增多癥,從而減少膽紅素的生成,但是新生兒血容量不足,容易誘發新生兒缺鐵性貧血[1]。
本研究發現276例研究對象在性別比例、出生時的平均體重、分娩方式、是否母乳喂養、出生后1 min后Apgar評分上比較差異均無統計學意義,研究對象隨機均衡可比。觀察組新生兒出生第3天的Hb、HCT水平顯著高于對照組,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兩組受試對象出生時臍血中Hb、HCT、STB和額部TCB水平比較差異均無統計學意義(P>0.05),兩組受試者在 STB、TCB水平上差異均無統計學意義(P>0.05)。對兩組新生兒中出現黃疸癥狀發生率進行比較,兩組研究對象發生率差異無統計學意義。綜合以上3個研究結果可以說明延長斷臍時間能夠增加新生兒血容量,防止缺鐵性貧血的發生,且不會導致新生兒黃疸發病率的增加。分析53例晚斷臍新生兒病理性黃疸患兒血清STB與IBIL及TBA呈現顯著正相關。說明在診斷新生兒黃疸時,STB、IBIL、TBA有一定的指導意義,其中新生兒黃疸發病機制中最重要的一條就是膽汁排泄障礙,其中STB是反映肝臟的排泄功能的重要指標[11],TBA既可以反映肝細胞損傷外還可以反映膽汁淤積程度[12],可以用于新生兒黃疸的早期診斷。
綜上所述,延長斷臍時間能夠增加新生兒血容量,防止缺鐵性貧血的發生,且不會導致新生兒黃疸發病率的增加,延長斷臍法和常規斷臍法在黃疸發生程度上無統計學差異。
[1]沈 軍,沈堯娟,生啟芳.延遲斷臍對新生兒黃疸的影響[J].實用醫學雜志,2013,29(6):910 -912.
[2]丁 晶,劉 捷,曾超美.足月新生兒貧血發生時間及影響因素的研究[J].中國婦幼保健,2012,27(27):4229 -4231.
[3]鄧華艷,王 波,鄭 琳,等.兩種晚斷臍時機對母兒結局的影響[J].護理學報,2013,20(4):53 -55.
[4]牟 丹.藍光照射合茵梔黃顆粒治療新生兒病理性黃疸22例臨床觀察[J].中國民族民間醫藥,2015,24(2):67,69.
[5]何蒼勁.新生兒病理性黃疸心肌酶檢測及臨床意義[J].中國實用醫藥,2015,10(2):56 -57.
[6]王林送.影響藍光照射治療新生兒黃疸預后多因素的臨床分析[J].安徽醫藥,2013,17(7):1178-1179.
[7]楊奕輝.經皮測膽紅素在評估新生兒黃疸中的應用價值[J].實用醫學雜志,2013,29(6):1018-1019.
[8]胡 婭,劉 麗.新生兒黃疸膽紅素和總膽汁酸測定的臨床意義[J].中國現代醫生,2013,51(15):117 -119.
[9]楊樹杰,易海英,汪珍珍,等.晚期早產兒高膽紅素血癥危險因素分析[J].臨床兒科雜志,2014,32(3):214 -217.
[10]李 罡.間歇性藍光照射輔助治療新生兒黃疸臨床分析[J].中國婦幼保健,2013,28(23):3777 -3779.
[11]狄英波.血清膽固醇、總膽紅素、尿酸和尿微量蛋白在妊娠期糖尿病中的臨床意義[J].中國婦幼保健,2014,29(8):1180-1181.
[12]吳海蘭.新生兒黃疸患兒血清TBA在疾病防治中的應用[J].當代醫學,2014,20(26):84 -8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