任亞蕾
摘 ?要:計算機基礎課是學生與教師都非常感興趣的一門實踐課,但是職業技術學院的計算機基礎課程教學中卻存在很多問題,筆者從職業技術學院計算機基礎教學的特點出發,分析了當前該門課程教學中存在的突出問題。
關鍵詞:計算機基礎;教學;問題
一、職業技術學院計算機基礎教學的特點
(1)基礎性與重要性。計算機基礎課是計算機以及相關專業的入門課,其主要任務是讓學生掌握計算機系統的基本組成、常用軟件的操作與使用等,這就決定了其在內容上涉及面非常廣泛,包括各類操作系統、軟件的應用、硬件的安裝操作、網絡技術、信息系統的安全、多媒體理論、數據庫技術、程序設計等等多個環節與領域,在操作方面更是包含了時下很多流行且實用的操作技巧。這些理論與操作技術必須密切結合才能達到運用自如,所以,在計算機基礎教學中,教師必須非常注重學生理論與實踐兩個方面的結合,培養學生對計算機知識自我學習、自我更新的創新能力。(2)綜合性。計算機基礎這門課具有很強的綜合性,在理論上包括很多前沿理論,如數據庫理論、程序設計等,在操作層面包括了如辦公自動化、Word、Excel、Pow
erpoint、計算機網絡等多個方面。(3)實用性。計算機基礎這門課程具有實用性,例如學生在書本上學習到計算機硬件的相關知識之后,便可以立即動手拆裝電腦、發現故障所在并進行解決。學習了辦公軟件的基本知識之后,便可以在學習與工作中進行文檔的編排、處理,電子表格的制作分析、制作PPT、使用IE瀏覽器、收發電子郵件等。
二、當前的教學現狀及主要問題
(1)硬件設施方面存在的問題。在課程改革大背景下,職業技術學院實訓課的比例大大增加,再加上當前計算機基礎應經成為各大高校均開設的計算機應用基礎課,在理論教學之外必須安排恰當的上機實踐,只有硬件設施到位的基礎上,才能保證實訓課的需要。但是當前職業技術學院大多受到資金的制約,機房面積有限,機器基本上都是過時的配置,使得學生強化技能訓練的各項硬件設施嚴重不到位,反過來影響并制約了計算機基礎理論知識的學習。(2)教學目標實現方面存在的問題。隨著當前本科院校、獨立院校以及民辦院校的改革與擴招,職業技術學院面臨的生源質量不斷下降,再加上實習實訓任務較為繁重,致使教師無法分配出充分時間,對學生進行有效管理,結果實驗實訓教學陷入混亂之中,無法達到預期的教學效果,更談不上教學目標的實現了。(3)考核評價方面存在的問題。包括職業技術學院在內,各類大中專高校采用的是只注重學習結果而忽視學習過程的考核方式,只注重學生的卷面考試成績,而忽視了對學生動手能力與綜合素質的培養與提高,這種片面的考核方式會造成學生不注重平時知識的學習與積累,考試之前想盡各種辦法作弊、帶小抄等,使其養成不良的學習習慣與敷衍的學習態度,對學生日后工作能力與適應社會能力起不到任何良性的影響。
三、改進措施
(1)采用不同的、有針對性的教學方法。職業技術學院的學生計算機水平參差不齊。由于當下計算機已經相當普及,所以有一些學生已經基本上掌握了計算機基本操作技能,對于簡單的文檔制作、計算機網絡的基本知識等已經掌握,但是仍然有相當一部分學生對計算機的知識只是停留在聊天工具、收發郵件、網絡游戲等層面,缺乏常用的計算機基礎知識和基本的操作技能。所以教師在進行這門課程的教學設計時,必須充分認識到這種差異,對于不同類型的學生采用不同的教學方法,達到事半功倍的教學效果。但是當前教師在進行教學設計時,往往忽略了這個問題,對于不同的學生采用相同教學方法,搞“一刀切”,使得基礎較好的學生在課堂上學不到什么新的內容,而那些基礎較差的學生跟不上教師的進度,一拖再拖,最后整門課程都學不好。(2)激發學習興趣。興趣是最好的老師,職業技術學院的計算機基礎教師必須首先精心設計課件,激發學生學習興趣。而且較為有利的是這門課程本身就能調動起學生的興趣,因為學生對電腦都比較感興趣,但一提到書本理論知識的學習,就會興趣大大減少,教師務必要抓住計算機基礎這門課的這個特點,趁熱打鐵,將學生學習書本知識的積極性也能夠調動起來。(3)轉變教學觀念,重視實踐能力。傳統的“以教師為中心”的教學方式已經不適合現代意義上的高等教育了,當前各類大中專院校、高等院校都在進行理論向實踐的轉型,在這種大趨勢下,職業技術學院更應該積極轉變教學觀念,重視學生實踐能力的培養和提高。(4)注重全面評價體系,客觀評價學生的實踐能力。可以借鑒并引入當下非常提倡的小組學習模式,通過組內合作、組內幫扶與組間競爭、組件互評相結合的方式,徹底改變傳統的期中考試和期末考試的做法,將學生個人的自評與教師點評相結合,采用多樣化的評價方式,將學生自身的表現、能力與別人的評價以及教師的評價等結合起來,克服上述傳統考核模式的弊端。
參考文獻:
[1] 方磊.高校計算機基礎教學中存在的問題與對策[J].襄樊學院學報.2008,(8):86-89.
[2] 王勇.談職專計算機基礎課教學的新特點[J].科學大眾(科學教育).2013,(3):12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