倪克壘
摘 ?要:近年來,大學畢業生就業壓力日益增加,農學專業大學生由于主客觀的原因,面臨著職業規劃方向不強的問題。而目前部分農學專業大學生對于自己的職業方向還很迷茫,對自己就讀的專業不感興趣,無法將所學專業與未來職業的聯系起來。生涯規劃的意識比較淡薄,學校的生涯規劃的輔導也僅僅停留在理論階段,缺少專業針對性。因此,針對農學專業學生生涯發展問題,進行與專業密切相關的輔導,提高大學生的就業質量和自我價值的實現,具有十分重要的意義。
關鍵詞:大學生;農學;職業生涯規劃
一、職業生涯規劃的意義
職業生涯規劃是指根據自身主客觀因素,對自己的興趣、愛好、能力進行分析、測定,確立自己職業生涯發展目標,為這一目標制訂相應的學習和工作計劃并采取實際行動的實現這一目標的過程。有效的職業生涯規劃不僅是解決畢業后的就業問題,更可以幫助一個人了解自己,明確人生的方向。大學生做好職業生涯規劃可以較早的培養職業意識,避免畢業后盲目就業,增加就業競爭力。對于社會來講,做好個人的職業規劃有利于社會人才資源的合理配置。
二、農學專業大學生職業生涯規劃現狀
雖然目前高校已經開設了職業生涯規劃的課程,大學生對“職業生涯規劃”這個詞已經很熟悉,但很少能夠貫徹始終,圍繞明確的職業目標,制定計劃并實施。經過對在校大學生調查發現,除去一些發現性與操作性特別強的專業如設計、建筑等,很多學生不知道自己畢業后能干什么,更不知道自己適合干什么,對自己定位不準確。經過對本人所帶農學專業學生的問卷調查顯示,12%的人了解自己的個性、興趣和能力;18%的人清楚自己職業發展方向以及自身的優勢和劣勢。通過對農學專業畢業生發現,大部分學生在大學期間不了解就業市場或者只是有著初步的了解。目前,生涯規劃教育方式包括學校開設的就業指導課程、以及輔導員的輔導,既沒有專職咨詢人員的投入也沒有針對相關專業的輔導,只有在畢業求職期間才開始接觸用人單位,初步了解職業與相應崗位的要求。能否用人單位及崗位客觀的認識,關系到學生能否根據自身設定的職業目標充分培養自己的職業素養。
三、農學專業學生在職業生涯規劃中存在的問題
(一)規劃意識淡薄、就業方向不明確。從生源上看,農學專業學生很多來自邊遠地區以及經濟欠發達的省份,包括甘肅、云南、貴州等,家庭經濟基礎較弱,負擔較重。受家庭環境影響,學生具有獨立、上進以及吃苦耐勞的特點,很多學生在進校后不久就開始兼職工作,通過學校社團活動、打零工等機會提高實踐能力、賺取收入。經調查,80%的學生畢業是從事的兼職崗位超過三種。但是,受家庭環境影響,大部分學生將薪酬作為選擇兼職崗位的重要甚至是唯一因素,兼職崗位雜亂多,規劃意識淡薄且缺乏階段性及長遠性的規劃。找工作時對未來就業方向依然不明確,只能隨行入市,影響了未來的長遠發展。很多選擇考研的學生也只是為了逃避工作或是聽從父母與老師的建議。
(二)外部環境及專業認知不足,忽視課堂理論學習。農學專業學生一方面來自外省邊遠地區,存在脫離農村到城市發展的心理;另一方面,由于專業的特殊性,而工作單位一般為農場農牧企業等相對偏遠的地區,他們會認為,自己從農村十年寒窗苦,好不容易考上大學,畢業后應該有穩定體面的工作,不愿意回到農村工作。受家庭環境的影響,雖然吃苦耐勞,踏實肯干,但對社會外部環境認知不足。由于對農學專業的不了解,沒有充分認識到現代化農業的發展前景,工作地點上理想與現實的落差容易產生“重社會實踐,輕專業學習”思想誤區,對專業理論知識學習熱情不高,影響了學生的長遠發展。此外,在實踐教學方面,以室內驗證性實驗和田間勞動課為主,很少涉及綜合性和設計性實驗或實習,教學方法單一,也影響了學習興趣。
(三)學校職業生涯規劃指導缺乏專業針對性、人才配備不足。目前,學校的職業生涯教育主要是通過理論教學的方式,形式較為單一且持續性低,并且舉辦的培訓帶有急功近利的短視行為,授課教師往往不是職業指導專家。再者,職業咨詢師資隊伍不強,與學生交流的指導教師,大多數都是德育教育、學工處教師、各院系書記、輔導員等,缺乏對農學專業方向、行業發展的了解,只能解決自我認知、環境認知等一般問題,在學生面臨職業發展的前景行業不明、具體崗位選擇出現困惑時,難以做出有效的引導。由于職業目標導向模糊,學生也很難做出細致而長遠的規劃,對本專業的職業前景表現出茫然。
(四)解決農學專業學生在職業生涯規劃中存在問題的一些對策。(1)加強校企業合作,做好專業性指導。為提高學生的專業認同度,在新生入學時有專業課老師開設專業教育課程,介紹農學專業的學習領域、研究范疇、現代化農業的發展動態及前景等,讓學生初步了解自己所學的專業,培養學習興趣;其次,加強實踐環節教育,以校、企為保障,能力培養為主線,廣泛搭建培養平臺,組織學生參觀和考察大型現代化農場與高新農牧企業,并積極幫學生爭取實習的機會,讓學生深入生產基層,利用專業知識發現問題,在實踐中應用知識。此外結合企業的崗位設置,引導學生逐步確立職業目標,作出相應規劃;最后,進行通過榜樣教育、宣傳,通過學習本行業先進人物的事跡,舉辦優秀校友的報告會等,提升學習動力,樹立人生目標。這樣,可以使得學生從剛進校時的“對農學專業不了解、不喜歡”,逐漸轉變為 “對專業基本了解、初步喜歡”,進而發展到畢業時的“熱愛專業,準備充分,充滿信心,積極投身祖國的農業現代化建設”。(2)建立完善的教育體系,提高職業生涯規劃意識。為解決農學專業學生兼職雜亂,擇業盲目的問題,需要培養與強化職業生涯規劃意識,引導學生科學合理進行職業生涯規劃,通過系統、多樣教育的方式,并貫徹大學始終。從一年級開始就要進行對學生職業規劃教育引導。大學二年級著重基本能力的培養,大學三年級著重增加大學生就業創業實訓的課程,通過互動、體驗式教學、情景模擬等提高學生的就業意識,并激發有創業意識的同學進行創業。大學四年級著重擇業指導的就業服務,四個階段相互貫通,有機連接,從而形成較為完善的大學生就業指導體系。學生是職業生涯規劃的主體。應注重引導學生的自我意識,幫助學生認識自我,了解自身的興趣愛好,讓學生產生生涯規劃的強烈愿望。在充分調動學生主觀能動性的基礎上,引導學生進行生涯規劃。(3)加強職業生涯師資配備,提高對學生外部環境的認識。目前高校從事職業生涯規劃的人員缺乏相應專業背景,多為兼職的輔導員,為提高職業生涯規劃水平,高校應吸納高水平的專門人才,如從心理學、教育學、人力資源管理、社會學、思政等專業的教師,經過系統的進修和培訓使他們成為優秀的職業生涯輔導教師。并且,增加在職輔導員培訓學習的機會。為了能夠拓寬農學專業學生的視野,更好的定位自身職業目標,同樣需要不同學科背景的老師進行指導,增加對外部環境的認知,包括社會政策、社會變遷、社會價值觀的變化以及科學技術的發展等等,只有在全面了解客觀環境的基礎上,才能準確把握自己的奮斗目標與方向。
總之,職業生涯規劃要根據專業特色從社會發展需要出發,正確認識自身的條件與外部環境,做出合理可行的計劃。
參考文獻:
[1] 龔宇平.大學生職業生涯規劃探析[J].中國林業教育,2009(1).
[2] 何澤彬,徐文才.大學生職業生涯規劃的重要性分析[J].四川理工學院學報(社會科學版),2008(4):122-1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