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 | 本刊記者 周蓉
掘“金”特色農業
文 | 本刊記者 周蓉
什么是特色農業?特色農業不是稀奇怪異的新作物或者新品種,而是在不同地區的區位優勢上所發展起來的一種高效農業,具有區域地緣、工藝特色和高新技術等特點和優勢。發展特色農業,要尊重特色資源,傳承文化,發揮政府統籌協調職能,賦予現代科技要素支撐產業化發展。>>
2013年底,習近平在山東調研時指出,一個地方的發展關鍵在于找準路子、突出特色,發展地方經濟要立足資源稟賦,做好特色文章,實現差異競爭、錯位發展。近年來,各地方因地制宜積極挖掘和培育農業特色產業,促成了新疆葡萄、廣西羅漢果、贛南臍橙等一批特色產業的崛起。以無花果產業為例,近幾年隨著無花果獨特的營養價值逐漸被社會認知,無花果產業化發展邁出新的步伐。據聯合國糧農組織統計,2011年我國無花果產量近1.2萬噸,總產值達到716.3萬美元,形成了從初加工的果脯、巧克力及香皂等日化產品,到深加工的醫藥添加劑、生物肥料、高檔食品輔料等的完整產業鏈,產業化的騰飛指日可待。
立足于獨特優勢發展起來的特色農業,能夠不斷創造消費新熱點,引導和推動消費需求,激發技術研究,延長產業鏈條,提高農業競爭力,是走向農業現代化的快車道。但是,在發展農業特色產業方面還存在諸多問題,如對特色產業定位不準,盲目跟風;為爭奪特色農業資源,各種“之鄉”遍地開花,市場競爭不規范。此外,特色農業的特色資源往往位置偏僻、交通不便,開發所要求的技術含量高,并且離不開成熟的資本運作。如何突破這些發展瓶頸,加快農業特色產業化發展,是擺在地方政府、企業及特色農業從業者面前的重大課題。
為了探析農業特色產業發展問題與對策,探討推進農業特色發展的政策建議,近日,中國農村科技雜志社、保定市無花果產業協會與中國農業科學院農業經濟與發展研究所聯合舉辦了第十六期“中國農村科技創新五方談”,特邀業界代表和權威專家,以“特色農業 不走尋常路”為主題,圍繞上述問題展開了深度討論。
在日喀則市曲布雄鄉,3個足球場大小的土地上的加工車間錯落有致,30多米長的水晶粉生產機器一端,兩個藏族婦女戴著白手套,快速地接著剛生產出來的水晶粉。這是近日在西藏雅江源農業科技開發有限公司內的生產情景。“我在這里干了3年多,每年能掙兩萬多塊錢,也不累,就是每天稱好水晶粉往包裝袋里裝。”48歲的村民達珍說。
2010年中央第五次西藏工作座談會提出把西藏建設成高原特色農產品基地,5年來,西藏農牧部門在各地(市)安排實施了青稞、藏雞等12類450多個特色產業項目,高原特色農產品已成為農牧民增收、農牧業增效的重要途徑。據了解,截至2014年底,西藏全區農牧業特色產業累計整合投入資金32.58億元,促進西藏農牧民人均純收入由2010年的4139元增至2014年的7471元,每年增速10%以上。
我國農業發展目前已經歷經30年的變革,現今已經進入到一個全新的發展階段,特色農業成為農業現代化發展的必經之路。隨著經濟的快速發展,產業結構調整的不斷深入,農業在發展的同時也出現了與外部經濟發展所不適應的因素。首先,農業發展的指導思想與方法同現階段的要求不適應。短缺經濟時代的烙印、計劃觀念和經營方式無法同步的適應新階段,生產總量相對過剩的現實問題。其次,農業產業結構不適應現階段的需要。農產品資源在市場分配中的錯位問題仍然非常突出,無法滿足城鄉居民對農產品多樣化、標準化、優質化、綠色化的消費需求,農產品貿易競爭力因此急劇下降,逐步被高價國外農產品擠占市場空間,導致農產品價格走低并且剩余的原因就在于農業結構不合理、產品質量不一,加工能力弱等。最后,農業專業合作組織化結構與現階段的要求不相適應。分散的個體農戶直接進入農產品市場,面對市場競爭,農戶的利益將直接受到市場的威脅,而強大的農業合作組織將對個體農戶有一定的庇護作用。低層次的農業合作組織是農民在現階段中參與農業經營的根本制約因素,農業科技支撐、農民受教育程度、農業基礎設施建設和農業產業地位等都與現階段農業的發展要求有不相適應之處。在這種情況下,發展特色農業,調整農業結構,成為農業發展的必然選擇。
什么是特色農業?北京市農林科學院林業果樹研究所所長王玉柱認為,特色農業不是稀奇怪異的新作物或者新品種。一些地方,打著發展特色農業的招牌盲目跟風,盡其所能地搜尋本地沒有的稀奇品種,加以引進,洋的、野的、反季節的,看上去熱熱鬧鬧,然而這樣的特色產品卻往往是曇花一現,不能持久。
從整體上來說,特色農業是與傳統農業相對而言的, 是在不同地區的區位優勢上所發展起來的一種高效農業,具有區域地緣、工藝特色和高新技術等特色和優勢,同時還能滿足市場需求的農業產業。以傳統農業為基礎形成特色農業的方式有三種:一是傳統優質名牌農產品的開發與發展;二是引進新品種、新技術、新工藝,形成自己的特色產品; 三是在原有傳統農產品的基礎上,通過技術開發改造、包裝和加工,形成更具特色的新產品。相對于常規農業而言, 特色農業具有一定規模優勢、品牌優勢和市場競爭優勢,主導一定區域農村經濟發展的高效農業,它既包含產業規模, 也包含體制和組織的創新。
特色農業的發展也是優化區域經濟結構、加快農村經濟產業化和農業現代化,對傳統農業的一場革命。從農產品和市場的角度來講, 特色農業是指農產品及其初加工制品, 有很強的市場競爭力和顯著的經濟效益, 有一定規模和農業產業化程度。例如,一村一品模式能夠充分利用當地豐厚的資源優勢,因地制宜,發展支柱產業,從而拉動地方經濟增長。
2014年12月,第十六期“中國農村科技創新五方談”召開,深入探析了當前我國特色農業產業化發展問題與對策。
如何發展特色農業?關健在于推進特色農業產業化。特色農業產業化,是在農業生產經營活動中,以市場為導向、效益為中心,突出資源優勢,優化組合生產要素,實行區域化布局、專業化生產、企業化管理、社會化服務,通過市場帶企業、企業帶基地、基地連農戶的形式,實現種養加一條龍、農科教相結合、貿工農一體化的生產經營機制和經濟發展格局。一個產品或品種,即使再有特色。如果僅僅停留在“樣品’、“禮品”、“貢品”階段,形不成規模,也就談不上經濟效益。
中國農業大學農學與生物技術學院果樹系馬會勤教授認為,特色農業要形成產業,要求一定的規模經濟和價值鏈的閉環:首先,具有栽培規模擴大的可能性;其次,能夠形成鮮食、休閑、健康或餐飲多樣化的產品與服務;不能“顧前不顧后”,要有加工等附屬產業的發展基礎;最后,還要有城市經濟的支撐,能夠實現農業和第三產業的綜合效益。
北京林業大學經濟管理學院副院長溫亞利表示,傳統文化賦予了特色產品更為豐富的價值,是“特色”的重要組成部分。但如何將傳統工藝、文化融合到特色產品里面去,這需要賦予它現代科技元素。傳統手工編制、雕刻、發酵等粗加工產品已經不符合規模化生產、商品化生產的需要,不符合現代市場的需要,傳統工藝轉化需要科技的支撐。
縱觀國際特色農業的發展,北京農科院林果所王玉柱所長認為,成熟的市場運作、標準化生產體系與高效勞動生產是其主要特點,而這些都離不開科技的支撐。我國特色農業的發展也并不例外,要進一步加強對特色產業發展的科學性的認識。
科技支撐不僅是表現在技術的保障方面,也體現在科學的規劃之上。河北保定市無花果產業協會會長趙宏友認為,特色產業發展首要的是做好科學的產業規劃,必須對接市場,不能盲目擴大種植,否則很可能會傷農。
特色農業進入市場,在與其他地區農產品或類似產品市場競爭中,勝出的決定性因素是品牌。實施品牌戰略是優化特色農業產業結構,提升產業競爭力,產品附價值及市場占有率的有效途徑。威海長壽康農民專業合作社理事長夏鈺涵認為,打造品牌的關鍵是保障高質量的產品和賦予產品豐富的文化內涵。
特色農業的產業化,依靠農業自身的實力很難實現,必須依靠金融提供支持。來自中關村產融企業轉型發展促進會的梁永勝秘書長認為,金融是產業發展的血脈,特色農業的發展一定要通過產融結合實現資本化,實現資源資本化,企業要有產品思維、資本運營思維以及資源整合思維。
生態環境是特色農產品的存在基礎,發展特色農業必須走生態可持續的道路。溫亞利認為,特色農產品的特殊品質往往是特殊地理環境外化表達而形成的,因此尊重自然是發展特色農業的基礎,破壞了原產地自然環境或者盲目引入“特色”,這對發展特色產業的打擊是致命的。
新產業的形成尤其離不開地方政府的支持與扶持。農業是弱勢產業,在分散的土地經營與勞動力素質偏低的現實下,溫亞利提出在資源培育階段,地方政府作為地方發展的代言人,必須發揮統籌協調職能,賦予產業現代科技要素支撐產業化發展。
地方政府對特色農業的支持可以從三個方面達到目的: 一是信息導向,以提供市場供求信息來幫助農戶進行市場選擇,決定經營方向和規模;二是投資導向,將財政、信貸資金重點扶持投向政府要求的項目,引導農民按政府的市場導向計劃安排投入;三是服務導向,通過提供產前、產中、產后服務,把農民的分散經營同政府宏觀決策緊密結合起來。
廣西永福縣科技局局長郭生介紹了永福羅漢果產業發展中政府積極發揮統籌協調職能,推動羅漢果產業成為永福縣支柱產業之一的產業發展實例。為加快推進羅漢果產業發展,永福縣政府制定了一系列配套政策,建立完善科技服務體系,并從2011年起,開展了科技富民強縣專項行動計劃——“羅漢果產業化開發與示范”項目。經過幾年的發展,實現羅漢果在科技研發、產業規模和產業附加值方面得到不斷提升,羅漢果產業化發展邁向新臺階。
由此,政府對特色農業集群成長支持的責任,應從產業規劃、財政金融政策、龍頭企業、創新和信息服務等方面予以支持。首先是要做好特色農業產業集群規劃,根據各地特色農業資源的實際情況,以社會效益、經濟效益等綜合效益最優化為目標,圍繞著優勢資源、特色農業產業傳統技術,制定統一的產業集群規劃和政策;其次是主導構建特色農業產業集群發展的知識平臺,發揮自身公共管理核心主體的優勢,促進特色農業產業發展的知識平臺建設,重點是加強企業之間以及企業和大學、研究機構之間的合作;三是提供良好的特色農業產業集群環境,必須在產業集群的公共服務中發揮主導地位,以提供良好的集群環境,包括交通、水利和通訊等基礎設施,以及引導集群發展的法律法規制定,產權保護、金融、財政等優惠政策及人力資源供給等;四是打造強勢區域特色農業產業品牌,政府可利用其地位的權威性,主動向社會公眾推廣特色品牌,積極擴大特色品牌的社會影響,縮短市場接受、認同名牌的過程,提高名牌的知名度,還要加強培育產業文化,開展品牌促銷,增強品牌的知名度與美譽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