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馬會勤 中國農業大學農學與生物技術學院
從無花果產業看中國特色農業發展之路
文|馬會勤 中國農業大學農學與生物技術學院
無花果起源于波斯、小亞細亞一帶,人類栽培無花果的歷史長達數千年。我國的無花果是古代通過絲綢之路引進的,屬于古代絲綢之路經濟帶的文明成果,已有1000年左右的栽培歷史,但是時至今日,無花果幾乎從不出現在果樹學教科書中。這是因為它從來不是一個產業,它大多時候還只是人們房前屋后的庭院植被,可能就是給別人鄰居分一分,嘗一嘗,創造不了真正的價值,還沒有形成商品屬性。那么如何使無花果從庭院走向產業呢?
市場的拉力
新產業的形成首要原因是市場的拉力,即市場的需要。形成無花果產業的市場拉力包括三個方面:
一是市場對新水果的需求。當人們經濟收入高了以后,蘋果、梨、橘子、香蕉等普通水果吃煩膩了,自然就想吃點新鮮的。
二是生活方式改變所產生的機遇。對新水果的需求與人們生活方式變化有很大關系。千百年來,人都是一個運動型的動物,需要不斷地勞動去創造食物;而到了今天,我們已經變成一個城鎮化的動物了,大家整天坐在辦公室里,久而久之身體就發生了不適,所以出現了便秘、痔瘡、近視等等健康問題。而幾千年來自然進化對人的設計原本不是讓人成天坐著的,人本來應該天天去找食物、吃雜糧。但是突然之間,人類一天要坐八個小時,甚至更長的時間。這使得人類的進化趕不上生活的變化,而這些新水果能夠對身體大有裨益。非常典型的一個案例就是藍莓。人類眼睛本來是用來看遠處的,而現在每天盯著電腦、手機,所以現在近視已經成為普遍現象。而藍莓對眼睛極有好處,那么自然而言,它就將成為適應新生活方式的水果。類似的還有獼猴桃、石榴、巴旦木,所以這些水果慢慢地從房前屋后走出,形成了生產、銷售、加工完整的新產業。
三是對品質的重新定義。面對新變化,市場對品質進行了重新的定義。過去的好品質要求糖越高越好,而現在發生了變化。筆者團隊在前幾年做了葡萄的消費者測評,我們發現大概有10%左右的消費者開始抱怨葡萄過甜。現在人們吃水果已經并不追求甜了,更多的是新鮮感等一些主觀感覺的東西,比如人們開始喜歡在冬天吃草莓等等。
果樹產業的壓力
其一,大宗水果的過剩。近年來,大宗水果過剩已經成為常態。2014年葡萄、蘋果等大宗水果不僅鮮果難賣,釀造的葡萄酒、蘋果汁等市場銷售也并不樂觀。
其二,果樹本身受新生產方式的限制。水果產業一般都需要較長的培育期,投資回收時間相對較長。日光溫室大棚是縮短生產周期的最佳方式,但是由于大宗水果往往樹型較大,難以適應溫室生長,但是新型的水果能夠做到這一點,比如櫻桃等這些樹體比較小,豐產性比較好,結果比較快,投資回收也比較快。
現代物流、加工、信息技術
現代物流、加工和信息技術迅速發展,也是促使無花果產業化的積極因素。無花果的一大缺憾是保存時間短,但是筆者認為也不必過于強調這一點。以草莓產業發展為例,在幾十年前,草莓的保存期也僅僅是幾天,但是現在呢,即使是在冬天我們也能夠吃到從南方運來的非常便宜、新鮮的草莓。還有“一騎紅塵妃子笑”的荔枝,大概在80年代的時候,北方地區很難吃到荔枝,而現在一些非常好的品種如糯米荔等原先被認為特別不耐儲藏的品種,也通過現代冷鏈物流系統來到了普通人家的餐桌。這些都為無花果產業化提供了新的機遇。
此外,現代物流的發展,也給國內果業帶來了國際市場的沖擊。以車厘子為例,隨著“新絲綢之路”的“一路一帶”,土耳其車厘子可能將會很快進入到中國市場。這與南非進口反季節車厘子不同,一旦政策放開,土耳其便宜的車厘子將會大量涌入國內。但這也并不意味著國內沒有優勢,雖然進口車厘子非常好看,但是口感較差,新鮮感不夠,相信國內還是有很大的發展潛力的。
果業的創新并不是“無源之水”、“無本之木”的奇思妙想,樹種的本質決定了產業創新成功與否,產業發展要求一定的規模經濟和價值鏈的閉環。
首先,沒有規模就形不成產業,果樹的栽培規模要具有擴大的可能性。比如,在北京地區想種藍莓就非常難,因為這里的土壤就是堿性的,而藍莓需要的是酸性土壤,所以要在北京做成藍莓產業就非常難。
其次,具有鮮食、休閑、健康、餐飲等多樣化的產品與服務潛力,及加工等附屬產業的支撐。前幾年,市場上瘋炒過一陣蓋果,但是蓋果到現在也沒發展起來,為什么?果實不太好吃,沒有深加工價值,不能夠滿足市場需要,再多的政策引導、市場營銷也無濟于事。
第三,城市經濟的支撐。中國的農業產業在某種意義上,必須實現農業和第三產業的結合。在我國城鄉二元結構的現實之下,農村產業發展必須依賴城市經濟,城市對農業產業支撐至關重要。也就是說,只有與城市經濟相結合起來,新產業才具有發展的可能性。
無花果為什么能形成產業?首先,第一個無花果栽培比較容易形成規模。無花果栽培管理容易,非常耐寒,抗病、抗蟲,基本上無需施肥打藥,品種多樣,豐產性較好,在設施栽培中畝產能夠達到八千斤左右。其次,無花果營養價值高,含有較高的果糖、果酸、蛋白質、維生素等成分,被譽為“21世紀人類健康的守護神”,是第四代水果。第三,無花果鮮食與加工潛力大。無花果鮮食非常好吃,含糖量從百分之十四五一直可以到二十幾,并且與其他水果相比,它含酸量低,適口性非常好;它的加工潛力巨大,形成了從初加工的果脯、巧克力及香皂等日化產品,到深加工的醫藥添加劑、生物肥料、高檔食品輔料等的完整產業鏈。第四,無花果文化內涵豐富,具備新產業發展的市場基礎。新產業的形成,必須有歷史文化的積淀。無花果可謂是“世界第二性感水果”,因為亞當和夏娃的原因,蘋果無疑是最性感的水果,而無果花的葉子則是亞當、夏娃最早的衣衫。所以如果大家去看歐洲雕像的話,有很多都運用了無花果葉子的形象。此外,無花果還具有地中海飲食文化的底蘊。在地中海地區,因為無花果膳食纖維、花青素含量非常高,已經成為歐洲健康生活方式的一部分,所以這就是無花果營銷的一個線索,具有了時尚生活方式的支撐。
無花果作為一種健康果品,基本實現了規模化的有機種植。它在新的水果中認識度高,即使很多人沒吃過無花果,但大都聽說過這種水果,具有市場宣傳的基礎與優勢。它是傳統農業與健康、悠閑產業的結合,也能夠很好地與國家山地保護、立體綜合環境開發利用結合,是一個非常有前景的產業。
但是無花果產業發展仍然面臨著一些挑戰:一是生產者和消費者社會心理距離遠。消費無花果的人群大多是社會最高端階層,他們時尚、年輕;而生產者則是普通的農戶,生產者和消費者不匹配。那么如何解決這個問題,這可以借鑒葡萄酒行業的經驗。比如在葡萄酒勝地的波爾多,存在著一批供銷商,他們是生產者與消費者之間的中間人,會營銷,會“講故事”,能夠塑造出產品的高端品質。二是適合集中經營和合作社式分工模式。單打獨斗的經營模式很難將產業做大,那些單干了十多年的人經營規模還停留在幾十畝地左右的“小打小鬧”階段。為什么?這是因為他如果不去搞集中經營或合作社分工模式的話,就會因為生產者和消費者心理距離遠的原因,難以實現產業發展的業態。
首先,發展無花果產業要有合理規劃。以無花果果片為例,什么樣的果片是最優的?果皮應該是什么顏色,果瓤應該是什么顏色?市場需要什么樣的果片?是否有專門的鮮食品種、加工品種?產地設定在哪里?目標市場是哪里?這些都必須做好規劃。
其次,新產業的起點一定要高,從一開始的生產就應該是標準化的。在歐洲現代化的果園基本都實現了規模化、機械化,標準化、規模化是產業化騰飛的基礎。
再次,政策引導、支持非常重要。針對我國農業發展的現狀,生產環節、科研階段都需要政府的引導與支持。目前我國國家科技資金也開始支持無花果研究,無花果基礎研究是產業化發展的基石。
筆者曾在香港市場上看到日本出產的新鮮無花果,但卻沒有發現大陸出產的。希望在業界的努力之下,有朝一日,國產的無花果能夠占領更多的國際國內市場。
(注:本文由本刊記者周蓉根據作者在“創新五方談”論壇錄音整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