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王玉柱 北京市農林科學院林業果樹研究所
我國林果產業發展形勢與未來趨勢
文|王玉柱 北京市農林科學院林業果樹研究所
林果業是種植業中繼糧食和蔬菜之后的第三大產業,是勞動密集型和技術密集型相結合的產業,也是我國農林業中具有比較優勢和國際競爭力的產業之一。
目前我國果樹面積和產量穩居世界第一,林果產業發展呈現出布局區域化、生產規模化、品種多樣化、供應均衡化、市場國際化、生產省力化和機械化的趨勢。我國果業產業發展在取得巨大成果的同時,仍面臨著一些問題與新形勢的挑戰。
一是經營主體的格局變化。誰來種地,這越來越成為政府管理者和農業產業發展不能忽視的問題。以北京郊區為例,人均土地面積小、農業比較收入低,目前從事農業生產者年齡大多在50歲以上,年輕人幾乎沒有從事農業生產,大多都進入城市務工,人口從農業轉移到其他產業,農業的勞動力日益短缺,農業“老齡化”、“女性化”的趨勢加劇、管理水平下降。雖然當前經營形式向多元化發展,另一方面,在少數的山區農村,農民還是“打多少收多少,收多少得多少”,以這種比較原始的形式生存。
二是生產標準化不足,產業系統效率低。從果樹品種培育到生產、加工各個環節,我國的各項單項技術幾乎都達到國際先進水平,但是整個產業系統效率卻與國外有較大差距。以種植環節為例,在我國一百畝地大約會有幾十個經營者,種植方式也會有幾十種,比如果樹株距、樹形、樹高各式各樣,很難形成統一的標準化栽培方式,甚至科研上也有類似的情形。
三是商品化程度低。我國果業產量基數大,但是商品化程度仍是中等國家水平。千家萬戶的管理水平參差不齊,管理不一致,致使生產的果品一致性和商品化程度不高,難以滿足現代化商品經濟的需求,嚴重制約著生產效益的進一步提升。這些問題都需要隨著國家經濟的發展,適應經濟運作方式運行。
我國原產果樹很多,已被種植的種類達四百多種,其中較為常規的近百種,現有商品化栽培的主要果樹大概有三、四十種,種類多、面積大。果業經過多年累積與創新,發展到了今天,那么對于果業而言什么叫特色呢?筆者認為,是“特色”的東西就有一個限定,有更為優良的品質,如果是普通大眾都能夠生產的就無特色可言了。在特色果業發展方面,近幾年比較典型的就是新疆果業的發展。大概七八年以前,新疆自治區提出一個目標,要新發展優質果樹面積1500萬畝:發展棗、核桃、葡萄、梨、杏、石榴和枸杞等,這叫新疆特色的林果業,為此新疆自治區林業廳專門成立特色林果業發展領導小組和管理辦公室。經過幾年的努力,現在新疆實際已新發展起來大約1800萬畝,這1800萬畝林果的發展,為我國林果業的發展注入了新的活力,也對我國原有的林果業產生巨大沖擊。這是大家不得不承認的一個事實,新疆果業的發展使內地果業受到非常大的沖擊,以棗業為例,新疆棗的單位面積產量是內地的兩倍,棗樹栽培兩年后人工投入極少,棗的品質也比內地棗好很多,棗的價格比內地棗的價格高兩倍到三倍。另外,一旦新疆到北京高鐵通車,內地鮮果業也將受到致命性的沖擊。新疆地理優勢使得其種植的林果糖分高、品質好,并且規模化機械化種植,人工成本低,因此,筆者建議內地果業也及早做出應對措施。
所以,什么叫“特色”?品種新不叫特色,新疆獨特的氣侯條件等因素造就出的果品品質才是特色。促進特色產業發展,加快了新疆經濟的發展,但是筆者認為在發展過程中要講科學性。新疆新發展的林果主要是在一些戈壁灘,現在用水主要依靠地下水,大約向地下打井八米左右就能夠出水,但是如果大規模開發,這是不可持續的,不僅對產業無益,對生態環境也是致命的。筆者建議,新疆果業的發展一定要做到按水額度收支平衡,按水額度來控制、限制地上的開發,保障產業健康持續發展。
國外現代化的林果業發展為我們提供了很好的借鑒,它們一般都具有以下特點:
發展規模與樹(品)種的選擇根據市場確定
如圖①所示,在納米比亞的一個溝谷的果園,左邊是唯一的水渠,這個果園就是根據水源、地形條件嚴格地規劃出A—H分區,不同分區發展不同的果樹。
在制定種植計劃之前,該農場就已經做了充分的市場調研,他們把我國春節視為一個主要的時間節點,根據歷史數據推算這個時期中國市場的消費量、價格,并根據此精準地計算出農場種植品種、面積、收獲時間等,對其他國際市場亦是如此。根據市場調研的分析結果,農場制定出了詳實、科學的種植計劃。
應用成熟的優良品種
在品種選擇方面,納米比亞等國際現代化的農場并不盲目追求新品種,而是使用成熟化的品種。他們選擇積累了一批成熟的品種,并根據種植計劃繪制出不同果樹品種的經營管理路線圖,確保他們清晰掌握果樹成熟時間、市場供給時間等,實現了真正的規模化生產、公司化運作。而國內果農大多都一味求新,種苗戶誰先拿到新品種誰獲得了利益,完全忽視其后的種植、市場問題而形成了惡性循環。
應用成熟的標準化栽培
現代化林果種植的一個重要特點是基地規模大,應用成熟的標準化栽培。如圖②所示,這是一個修剪機器,國外現代化的果園一般均采用機械修剪,而國內多為人工修剪。筆者曾參觀過一個西班牙桃樹果園,農場采用完全機械化修剪,并且使桃畝產仍能達到七千斤。此外,在灌溉、施肥、采收等環節,國外也基本都實現了機械化。尤其值得一提的是,國外即使是在戈壁灘種植,也并不施用農家肥,采用水肥一體化施肥方式;而在國內則多深挖溝以施加農家肥,其實在產量與品質方面,兩者并沒有很大的區別,后者往往造成了更大的人力成本。
高效的勞動生產
在提高勞動生產率方面,國外不僅使用機械替代人工,同時簡化或主動忽略了一部分并不影響生產效率的活動。如圖③所示,在納米比亞戈壁灘上的果園并沒有將大塊石頭轉移,而是就地堆放;他們也并沒有使用客土平整果園,這其實并不影響果園生產與產量,并且大大節省了人力勞動。
提高勞動效率的另一種方式就是專業化。在延慶有一支專業的“金剪子”果樹服務隊,全國很多省份都邀請他們修剪、嫁接及果樹管理。專業服務體系會形成一個“the more…the more…”的效應,即農場主越是雇傭他,他越能得到錢;他越能得到錢,越有主動性進一步提升豐富他的知識、經驗,最終農場主更愿意雇傭他,而他的勞動效率就在這個循環中得到不斷提升。筆者認為,未來的農化服務絕對不會是讓技術推廣到某一個果園管理者,而是推廣到專業化服務隊,讓這個專業化服務隊去為農戶,為種植者去服務。
(注:本文由本刊記者周蓉根據作者在“創新五方談”論壇錄音整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