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盧兵友 中國農村技術開發中心
企業創新的根本是方法創新
文|盧兵友 中國農村技術開發中心
中國企業缺乏創新能力嗎?這個問題近年來引發了商界的激烈爭論。美國福布斯雜志在2014年年底公布最新一期的“世界最具創新力成長型公司排行榜”,其中有5家中國大陸公司上榜;在對中國企業最具創新力的企業排行中,前十名中有互聯網、奢侈品、旅游、家電等企業,如“小米”、華大基因、海爾等企業,他們甚至已經在國際行業領域具有了較大的影響力,這說明中國企業是具有創新力的。而不可否認的是,盡管近年有所改善,但中國的產業部門仍然是本國創新體系中薄弱的一部分。筆者認為,企業尚未找到一個合適的創新方法是重要原因之一。
每個企業都夢寐以求,希望快速把企業做大做強,“小米”則是典范。“小米”利用短短幾年時間的發展,2013年實現營業收入265.8億,凈利潤3.47億元。是什么樣的力量促使“小米”進入發展的快車道呢?發展靠什么呢?筆者認為企業發展要依靠創新。
企業實現發展的唯一出路也是依靠創新。以蘋果手機為例,2010年的一份研究表明,一部iPhone手機所得的利潤是分配到以下幾個部分:美國蘋果公司獨占58.5%;塑膠、金屬等原物料供應國占有21.9%;屏幕、電子元件主要供應商占4.7%;未歸類項目占去4.4%,非中國勞工占3.5%;蘋果公司以外的美國從業者獲得2.4%;中國大陸勞工獲得1.8%,歐洲獲得1.8%,日本和中國臺灣各獲得0.5%。蘋果公司通過專利收費獲得了超高利潤,而組裝生產的中國地區依靠勞動力僅僅只獲得了1.8%的利潤,所以說,如果沒有創新,我們只能依靠出賣勞動力賺微薄的辛苦錢。
為什么國內中小企業創新能力仍然薄弱?大家在分析這個問題時大多從以下四個方面進行:一是企業是否有創新的意愿。其實到現在,企業都已經認識到創新對企業發展的重要性,也都有很強烈的創新意愿,所以判斷創新意愿并不是影響中小企業創新能力的主要因素。二是企業是否有充分的創新投入。筆者發現,在發展過程中,企業家們也都在積極尋找項目、尋找創新發展的突破口,一旦發現有潛力的創新項目是非常愿意投入的。所以,筆者認為經費也不是影響創新能力的主要問題。三是企業是否有人才的支撐。人才也是在我們分析創新原因時的一個重要方面。很多人認為企業缺乏創新人才,甚至是我國知識產權保護不完善是影響科技人才創新意愿和企業創新能力的關鍵原因。
但是,這三方面原因都是影響企業創新能力的外在原因,我們國家中小企業創新能力為什么弱,筆者認為根本原因是企業沒有找到創新的根本,它并不是創新意愿、投入、人才,它最根本的應該是創新的方法。
企業僅僅依靠自身智力、資本去創新,沒有創新方法的支撐,這是有問題的。從2008年以來,科技部專門設立了創新方法工作專項,每年投入近億元經費在各個省面向企業搞試點,推行創新方法在中國的實踐應用,目前已經取得了非常好的效果,它能夠有效激發企業創新活力,企業專利產出倍增。
農村科技發展的核心是什么呢?筆者認為,最關鍵的就是要打破我們傳統的慣性思維。傳統慣性思維對企業常規發展是沒有問題的,但是一旦慣性思維形成固化,企業就很難應對市場的新變化。所以說,方法創新最根本的就是要打破慣性思維。但是打破慣性思維說起來容易,做起來是很難,但怎么打破?
目前,創新方法研究已經形成了一套比較成熟的理論體系,把這些創新方法、理念貫穿到整個企業創新研究和開發過程中,完全能夠打破慣性思維,激發企業創新活力。舉一個例子,要解決京津冀霧霾問題,就不能僅僅考慮京津冀系統內的生態問題,必須要將整個問題放入一個更大的系統中考慮,企業創新亦是如此,要使用外圍系統資源,打破慣性思維,拓展創新思路。
實踐發現,對企業中高層技術人員創新方法培訓后,他們研發的效率得到很大提升。傳統觀點認為科技人才是限制創新能力的關鍵因素,但創新方法
(接下頁)
(接上頁)理論認為科技人才資源怎么用更為關鍵,這是創新方法理論的另一個核心。
最后,創新方法為企業搭建了一個創新捷徑。什么捷徑呢?現在看來,創新方法在中國實施過程中產生了良好的效果。掌握創新方法就掌握了創新的核心,也就是它能夠促使企業抓住產業研發過程的一些關鍵問題,建立企業創新模型,形成一個程式化的解決方案。
特色農業發展的基礎在于“特色”,更在于創新,創新方法的使用會對特色產業實現快速發展大有裨益。
(注:本文由本刊記者周蓉根據作者在“創新五方談”論壇錄音整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