楊虹+華雪君
【摘要】隨著我國高等教育的不斷發(fā)展以及教育體制改革的逐步深入,高校中的班級概念已經逐步被淡化,學生宿舍取代了班級成為大學校園中的最小群體單位,也是大學生校園生活時間最長且最為集中的場所。近些年發(fā)生在高校學生宿舍中各類惡性事件上百起,如被人們廣泛熟知并引起惡劣社會影響的1994年的清華大學女大學生朱令被舍友投鉈中毒案件、2004年云南大學學生馬加爵殺害舍友事件、2007年中國礦業(yè)大學學生常某宿舍投毒案件、2009年吉林農業(yè)大學郭某殺害舍友案件、2011年北京師范大學珠海分校陳某刺傷舍友案件、2012年陜西科技大學張某因助學金評定矛盾殺害舍友案件以及2013年發(fā)生并于2014年2月復旦大學上海醫(yī)學院研究生黃洋遭舍友投毒死亡案件等。大學生宿舍人際關系是大學生人際關系的重要方面,上述惡性事件發(fā)生的一個共同原因都在于宿舍成員間人際關系的惡化,而且其中大都是因為宿舍成員之間的小糾紛小矛盾引發(fā)的悲劇。國內已有的關于大學生人際關系研究的文獻成果較為豐富,但是對于大學生宿舍人際關系的研究成果卻相對欠缺,關于大學生宿舍人際關系的研究成果主要也可分為三個方面:大學生宿舍人際關系的質量測量、特征判斷及類型劃分研究、大學生宿舍人際關系影響因素研究以及構建和諧宿舍人際關系的干預研究。
【關鍵詞】宿舍;人際關系
一、大學生宿舍人際關系的質量測量、特征判斷及類型劃分研究
關于大學生宿舍人際關系的現實特征及基本判斷等方面,已有研究主要集中于從大學生宿舍人際關系的質量測度、現狀判斷以及類型劃分等角度展開分析。本部分下述文獻回顧內容依照“關系質量測量——現狀特征判斷——關系類型劃分”的先后順序展開。
1、大學生宿舍人際關系質量測量研究
合理設計并測量大學生宿舍人際關系的質量以及在此基礎上的現實特征分析是全面準確認識和把握當代大學生心理活動的關鍵前提,當前在國內尚沒有形成權威統一的關于大學生宿舍人際關系的問卷和量表,原因之一可能在于當前階段我國高等教育改革的不斷變化和大學生自身特征的多樣化使得統一適用的調查量表設計存在困難。孫西軍(1985)通過借鑒莫雷諾的社會關系測量法對高校大學生宿舍人際關系展開測量,并對當時我國高校大學生的宿舍人際關系整體結構進行了探討;陳青萍(2002)采用康奈爾醫(yī)學指數量表并編制了大學生宿舍生活滿意度自評簡易量表就大學生宿舍生活滿意度進行了實地測度;毛小玲等學者(2005)通過借鑒國內外人際關系的理論成果并結合國內高校的發(fā)展實際編制了適用于國內高校大學生宿舍人際關系質量調查的量表;楊榮(2005)在前人研究的基礎上結合當時我國高等教育出現的新變化編制包括宿舍人際關系主觀體驗滿意度、宿舍人際關系融洽影響因素以及宿舍人際關系沖突應對方式等三個方面內容的宿舍人際關系調查問卷。吳連海和錢蘭英(2007)初步編制大學生宿舍人際關系質量調查問卷,并借助633名大學生數據對調查問卷進行了心理測量學檢驗,證明了問卷的適用性和信效度。王海濤等(2013)提出的大學生宿舍人際關系問卷則包括親融性、深度溝通、人際沖突、積極應對、重要性認知等5個因素28個項目,為后續(xù)研究提供了參考。
2、大學生宿舍人際關系的現實特征研究
基于不同調研問卷和量表的數據分析和現實認識,不同的學者從不同角度對大學生宿舍人際現實特征進行了探討??偟膩砜矗S多研究結果都表明,當前階段大學生宿舍人際關系整體質量較好,但在年級、性別、家庭經濟狀況等方面存在差異。
其一,大學生宿舍人際關系存在著顯著的年級差異,但對于這種差異的趨勢判斷仍存在爭議。以趙富才等(1999)、陳青萍(2002)、毛小玲等(2005)、劉真(2010)、楊琴(2011)、李麗萍和張月(2012)等學者為代表的觀點認為,剛入學的一年級大學新生對于宿舍成員之間的人際關系處理需要一個熟悉和適應的過程,宿舍成員來自于不同的成長環(huán)境導致一年級大學新生的宿舍人際關系問題最多,并隨著年級的增長逐級遞減;另一方面,許傳新(2005)、吳連海和古全美(2008)、雷嶼(2011)、劉海驊和李冀(2013)等學者則認為二年級大學生的宿舍人際關系最好,且隨著年級的上升宿舍成員間的人際交往呈現“U”性特征,三年級大學生的宿舍人際交往最少,四年級大學生的宿舍人際關系質量會隨著畢業(yè)臨近等原因而有所回升;而秦紅霞和段素梅(2009)通過整群隨機取樣對安徽科技學院各年級各專業(yè)的女生進行調查發(fā)現女大學生宿舍人際關系的總體狀況良好,宿舍人際關系主觀評價較好,但不同年級、不同來源地、是否獨生女在宿舍人際關系上沒有表現出明顯的差異;也有極個別的學者如胡緯華(2009)則認為隨著大學生年級的提高,大學生宿舍人際關系反而會越好,兩者呈現出正向關系。
其二,不同性別的大學生在宿舍人際關系質量方面同樣存在差異。這方面的研究成果同樣存在三種不同的觀點。李麗萍和張月(2012)認為女大學生的宿舍人際關系質量及滿意度要高于男大學生,認為女大學生在人際交往、情感體驗的敏感性和細膩性、人際相處的歸屬感等方面要好于男大學生,因此在宿舍人際關系中體驗到的滿意度也較高;而毛小玲等(2005)、唐紅艷(2006)、胡緯華(2009)等學者的觀點正好相反,且提出女大學生宿舍的不良人際關系出現比例更高、調和困難也更大,且有反復延續(xù)性以及突發(fā)性的特點。第三種觀點則較為中立,以陳青萍(2002)、許傳新(2005)等為代表的學者認為,男女生在宿舍人際關系質量的特征上有著不同的特征表象,女大學生在宿舍生活自理能力、親融性、溝通傾向等方面要好于男大學生,而男大學生在人際沖突和擾他性等方面則好于女大學生。
其三,家庭環(huán)境中的獨生子女狀況、家庭戶籍差異、經濟狀況等對宿舍人際關系會產生影響。陳青萍(2002)研究發(fā)現非獨生子的女大學生在維護宿舍人際關系方面明顯好于獨生子女大學生,同時農村大學生在宿舍生活中照顧體貼宿舍其他成員方面要強于城市大學生;而許傳新(2005)、盧寧(2005)、游薇等(2010)等學者的研究則認為城市大學生的人際交往狀況要好于農村大學生,農村大學生需求更長的時間去適應城市環(huán)境以達到較大程度的自我和諧。許傳新(2005)研究發(fā)現,家庭經濟狀況處于中等水平的大學生宿舍人際關系質量最高,其次是經濟狀況處于中上等的大學生,而自評經濟狀況處于下等的大學生宿舍人際關系質量最低。
3、大學生宿舍人際關系的類型劃分研究
關于大學生宿舍人際關系類型劃分盡管存在描述上的區(qū)別,但在實質上已基本達成一致。下述內容總結幾種較具代表性的關系分類:孫西軍(1985)依據宿舍人際關系和諧程度將其分為和諧型、弱和諧型、友伴群型、孤立單個成員型和失控分裂型五種;著名心理學家姚本先(1995)基于實證調查結果將大學生宿舍人際關系分為融洽型和淡漠型兩種類型;莊國波和唐平秋(1999)從宏觀和微觀兩個層面對宿舍人際關系進行了劃分,宏觀層面的宿舍整體關系可分為和諧型、弱和諧型、松散型、小群體型、失控分裂型五類,而在微觀層面依據宿舍成員間關系又可分為友好關系型、思想封閉型、孤單孤獨型、對立關系型四種;李宏翰(2004)依據人際相處障礙程度不同將宿舍人際關系劃分為人際緊張、人際敵視、人際沖突三種類型;毛小玲等學者(2005)所編制的量表則將大學生宿舍人際關系劃分為敵對型、融洽型、和諧型以及緊張型四種類型。
二、大學生宿舍人際關系影響因素研究
國內學者歷來重視大學生宿舍人際關系影響因素的研究,取得了較為豐富的研究成果,著重分析了影響大學生宿舍人際關系的內在心理因素和外在環(huán)境因素兩個方面。而事實上,雖然前述的關于大學生的性別和年級差異、包括家庭經濟狀況、是否獨生子女等家庭背景因素也是影響大學生宿舍人際關系的重要因素,但這些更多的是大學生宿舍人際關系的外化表現,現實中對于大學生宿舍人際關系質量的有著更深層次的原因。
1、個體主觀因素及心理因素是影響大學生宿舍人際關系質量的內在歸因
一方面,已有研究大都認為大學生的個性特征及外化行為對大學生宿舍人際關系有著重要影響。付春新(2012)基于對大學生個體心理方面的分析得出大學生自身的人格特征與處事態(tài)度是引發(fā)沖突事態(tài)的重要原因。葉麗霞(2012)通過自制問卷的實地調查后也認為當代大學生人際交往技巧缺乏以及不良的個性心理品質是導致大學生宿舍人際關系緊張的最主要原因。涂陽軍(2007)宿舍生活中發(fā)生各種各樣的矛盾與沖突的原因之一就在于人格特質以及生活細節(jié)。岳慶利等(2004)、李林英(2005)、楊榮(2005)、丁劍(2010)等人認為缺乏自我表露、宿舍成員缺乏溝通或者存在溝通障礙是導致宿舍人際關系緊張的重要因素;張燕飛(2011)通過分析大學生宿舍人際關系與心理健康的關系指出健康的心理是構建和諧宿舍人際關系的關鍵因素。張硯清(2013)認為影響大學生宿舍人際關系的因素除了家庭背景等外在因素外,更為重要的是大學生群體中存在的情感障礙和人格缺陷。
另一方面,已有研究也對具體的影響大學生宿舍人際關系的個性特征和心理因素進行了梳理和歸納。莊國波(1999)、曹加平(2006)等學者提出心胸狹窄、自私自利、自傲自負、自卑自餒、嫉妒心理猜測多疑等是影響宿舍人際關系和諧的重要心理因素。馬麗萍(2007)通過調查也干預研究后指出自私自利、尖鉆刻薄等個性特征以及表現出來的不顧及室友感受、傷人自尊、言語沖突、不良生活習慣、擅用他人物品等是影響大學生宿舍人際關系最重要的因素。
2、校園管理、社會氛圍等外在環(huán)境對宿舍人際關系的影響
當然,已有研究也注意到了外在環(huán)境對于當今影響大學生宿舍人際關系日趨重要的影響。校園管理方面對宿舍人際關系的影響主要體現在宿舍管理制度安排上,陳青萍(2002)研究發(fā)現有班干部和學生黨員的宿舍管理優(yōu)于無班干部和學生黨員的宿舍,不同性格特征組合的宿舍氣氛好于同性格特征組合的宿舍,不同專業(yè)的混合宿舍人際關系的融洽優(yōu)于同班級學生宿舍。已有研究也證實了實行互補式搭配住宿方式的學校的大學生宿舍人際關系質量要明顯的高于同班級學生宿舍這一結論。同時,曹加平(2006)等學者認為當今我國激勵的社會競爭已經逐步蔓延到大學校園,加劇了大學生群體的功利心從而引起大學生之間的利益矛盾日趨突出。大學生之間的地區(qū)文化差異和家庭經濟條件差異所造成的大學生在生活習慣、價值觀念等方面的差異也是引致大學生宿舍人際關系緊張的重要原因。
三、構建和諧大學生宿舍人際關系的干預研究
已有關于專門針對大學生宿舍人際關系干預的研究成果相對較少,僅有的文獻成果主要集中在心理學科基礎上的干預技術分析以及日常管理兩個方面。
1、大學生宿舍人際關系干預技術的研究
總結已有文獻不難發(fā)現,大學生宿舍人際關系干預技術大致包括了團體訓練、團體輔導、團體咨詢、自我表露策略、認知行為療法等。楊榮(2005)通過對同質組和異質組的宿舍成員進行為期兩月的訓練,證實了團體訓練方式對于改善師專生宿舍人際關系會產生較好的效果;李林英(2005)選取自我表露結合認知行為療法策略強調了大學生自我表露對于干預宿舍人際關系的重要作用;盧寧(2005)通過開展大學生宿舍團體咨詢證實了系統式家庭心理治療技術對于改善大學生的人際態(tài)度以及增強其校園生活滿意度有著積極作用;陳漢紅等(2007)、馬麗萍(2007)、吳連海(2007)、李曉蕓和班永飛(2013)等學者則強調了團體心理輔導對于干預宿舍人際關系具有的獨特優(yōu)勢和有效性,借助實驗組與對照組在社交回避與苦惱量表和宿舍人際關系診斷量表的顯著差異以及團體輔導后成員的感受證實了團體輔導干預方案有效。
2、大學生宿舍人際關系日常管理研究
已有研究在加強大學生宿舍人際關系的日常管理及規(guī)章制度建設方面從多個角度展開了討論,歸納起來可分為如下兩個角度:一是基于不同主體多部門共同作用的日常學生宿舍管理,主要是強調高校、家庭、社會等主體部門的聯動防范與干預引導作用。曹加平(2006)、王梅(2008)、劉莎和阮陽(2009)、張春平(2010)、王金霞(2012)等學者提出高校宣傳部門要加強和諧大學生宿舍關系重要性的宣傳力度,完善學校公寓管理部門、思想政治教育部門、心理輔導部門以及校園文化建設部門等相關單位在處理宿舍人際關系問題的協調機制。丁劍(2010)通過對武漢理工大學兩個學院的500名在校大學生的問卷調查和分析論證認為構建和諧的大學生宿舍人際關系應注重發(fā)揮 多方面主體的協同配合作用,大學生自身應加強品格修養(yǎng),養(yǎng)成良好的個性心理品質,學校應積極倡導和營造文明和諧的學生園區(qū),家長應加強對子女宿舍生活的指導與幫助。王亞娟(2013)則強調構建和諧大學生宿舍人際關系要注重提升大學生的道德涵養(yǎng)以發(fā)揮道德在高校學生宿舍人際關系中的調節(jié)作用。
二是基于特征差異的不同階段不同群體的分類管理研究。這類文獻的共同思路在于,認為構建和諧大學生宿舍人際關系需要針對不同的群體或者不同時間階段所呈現出來的新特征進行專門的干預和管理。從現有文獻發(fā)展趨勢來看,這類研究應該是未來的一個方向,許多事實也證明基于不同階段和群體提出的建議措施也更具針對性和實效性。已有研究日益注重專門針對女性大學生宿舍人際關系的研究,秦紅霞和段素梅(2009)、馬輝(2010)、張艷梅(2012)、劉相娜(2013)等學者專門針對女性大學生宿舍人際關系的特點提出相應的政策建議。陳明生(2008)則專門研究了如何有效干預高校貧困大學生群體的心理障礙以改善與宿舍成員的人際關系。趙富才等(1999)、陳青萍(2002)、毛小玲等(2005)、許傳新(2005)、吳連海和古全美(2008)、劉真(2010)、楊琴(2011)、雷嶼(2011)、李麗萍和張月(2012)、劉海驊和李冀(2013)等學者則基于不同階段大學生的特征提出了適用于不同年級大學生宿舍人際關系的針對性干預措施,給后續(xù)研究范式提供了借鑒。值得注意的是,這類研究雖然已經注意到大學生群體內部已經出現的分化現象,針對不同階段不同群體的研究范式新穎,然而在具體的建議措施上卻沒有跳出已有的研究范圍,仍有待于后續(xù)研究的深入探討。
【參考文獻】
[1] 劉 ?真. 大一新生宿舍人際關系現狀調查及分析[J]. 知識經濟, 2010(20): 66-68.
[2] 李麗萍, 張 ?月. 大學生宿舍人際關系現狀及影響因素研究——以云南師范大學為例[J]. 商場現代化, 2012(10): 236-238.
[3] 楊 ?琴. 2010級大一女生宿舍人際關系現狀調查與分析[D]. 西北師范大學, 2011.
[4] 許傳新. 大學生宿舍人際關系質量研究[J]. 當代青年研究, 2005(4): 6-9.
[5] 吳連海, 古全美. 當前大學生宿舍人際關系基本因子特征調查分析[J]. 精神醫(yī)學雜志, 2008(6): 442-444.
[6] 雷 ?嶼. 基于社會互動的大學生宿舍人際關系問題研究[D]. 西南大學, 2011.
[7] 劉海驊, 李 ?冀. 大學生宿舍人際沖突類型及應對方式的實證研究[J]. 北京教育(高教), 2013(6): 10-13.
[8] 許傳新. 大學生宿舍人際關系質量研究[J]. 當代青年研究, 2005(4): 6-9.
[9] 盧 ?寧. 宿舍心理咨詢對大學生人際態(tài)度及生活滿意度的影響[J]. 預防醫(yī)學情報雜志, 2005(5): 507-510.
[10] 游 ?薇, 呂 ?鵬. 加強大學生寢室人際關系指導[J]. 現代教育科學, 2010(2): 13-16.
[11] 莊國波, 唐秋平. 高校學生宿舍人際關系研究[J]. 廣西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 1999(6): 78-82.
[12] 葉麗霞. 淺議大學生宿舍關系緊張的原因和對策[J]. 南昌教育學院學報, 2012(12): 74-75.
[13] 涂陽軍. 影響大學生宿舍人際關系的原因探析[J]. 華中師范大學研究生學報, 2010(4): 71-74.
[14] 岳慶利, 劉寶才, 黃光佐. 體育大學生宿舍生活滿意度現狀的調查研究[J]. 北京體育大學學報, 2004(27): 1325-1327.
【作者簡介】
楊虹(1984—),女,浙江省嘉興市人,同濟大學浙江學院教育管理專業(yè)本科生。
華雪君(1980—),女,浙江嘉興市人,同濟大學浙江學院法學專業(yè)本科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