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黑龍江省科學技術廳
黑龍江:以體制機制創新讓龍江現代農業插上科技騰飛翅膀
文|黑龍江省科學技術廳
近年來,黑龍江省圍繞現代農業產業鏈條構建技術創新體系,加強科技特派員、農業科技園區等現代農業科技創新服務載體和平臺建設;堅持三產融合、四化同步、現代服務業引領的現代農業產業經營理念,以發展具有黑龍江省優勢特色的綠色食品、農機裝備制造、林下產品加工、農業生物等為重點,實施各項農業科技計劃,加快發展科技型、高效型現代農業;以農業重大關鍵技術需求為主導,把握研發創新、試驗示范、推廣應用三個關鍵環節,整合現代農業生產要素資源,以對接戰略、立項創新、平臺創建、服務創優、管理創新等創新舉措推進農業科技創新應用。目前,黑龍江省農業生產的科技貢獻率已達68.2%。科技有力支撐了黑龍江省實現“糧食產量十一連增”、“農民收入十一連快”。
黑龍江省緊緊抓住國家相繼出臺涉農重大發展戰略的契機,把國家和黑龍江省“兩大平原”現代農業綜合配套改革試驗等相關重大戰略實施中的節水灌溉及農業生態環境修復和黑土保護、新型重大農機裝備研制、綠色食品精深加工、現代畜牧關鍵技術開發等領域,作為爭取國家和黑龍江省農業科技計劃的主要方向和重點。通過重大關鍵技術創新應用來貫徹落實涉農重大發展戰略,最大限度發揮農業科技計劃對黑龍江省現代農業發展的支撐作用。
近年來,我省對農業科技計劃立項辦法和機制改革進行了積極的探索,開辟農業生產經營單位在技術需求方面的網絡申報渠道,根據梳理后的重大關鍵技術需求謀劃農業科技重大攻關和產業化示范項目。根據已謀劃的項目需要,整合農業科技資源,引導重點涉農高校、科研院所專家領銜組建高端農業科技研發示范團隊。實行項目招投標制,公開、公平、擇優評定項目中標團隊。形成以生產領域的技術需求為源頭,以產學研多環節優勢科技資源優化組合和高效利用為抓手,以市場化、規范化的項目招投標為保障的農業科技重大項目立項新機制,力求在農業綠色優質化與高產均衡增產、產品結構調整優化與區域化布局、產業鏈條延伸與重大新產品開發、農業生態環保與可持續發展等方面取得技術創新突破,解決現代農業產業發展技術瓶頸。2014年,黑龍江立項實施了主栽作物重大新品種選育、高產優質農產品種養關鍵技術研究與生產技術模式示范、主食化新產品精深加工關鍵技術研究、重大關鍵農機裝備研制方面的7項農業領域重大科技攻關項目。預計培育動植物新品種25個,研發關鍵新技術50項、產業化重大新產品50個、新型裝備30套;示范推廣面積2600萬畝,新建示范生產線12條;申請發明專利80項,制定標準30項、相關數據系統2套;增加經濟效益6.4億元,利稅5000萬元,帶動農民增收20億元。
貫徹科技部“一城兩區百園”的重大部署,把農業科技園區作為科技資源等現代農業生產要素集聚、優化組合、高效利用的實踐平臺,科技系統進入農業產業化發展與農業經濟建設主戰場的服務載體,推進園區擴面提標、進檔升級,新爭取報批大慶、黑河2家國家級農業科技園區,篩選評定35家省級農業科技園區,并加強其規范管理、業務培訓、專家指導及項目資金支持,使全省區域優勢特色產業為主導的農業科技園區布局日趨合理、覆蓋面更廣、輻射帶動作用更明顯,成為全省農業科技成果轉化、新技術新品種研發示范、農業經營管理體制機制創新、新型農業生產經營主體培育、現代農業新興產業孵化、農村黨員干部教育和新型農民職業培訓、現代農業功能性拓展的重要基地。
黑龍江建三江國家農業科技園區發揮其高端生產要素集聚的優勢,聯合農業科研、生產經營、社會化服務、行政管理和技術推廣等多方力量,堅持大科技與大農機、大水利結合、開展大合作,把新技術體系、新技術模式、新品種、新產品等科技成果有機融入生產示范中,較好地完成了入園項目的技術試驗示范與成果轉化應用任務,增強了園區農業科技創新應用能力,促進了園區管理建設經營水平提升、功能拓展強化、綜合效益增加。
在落實科技部等部門聯合實施的科技特派員農村科技創新創業行動中,黑龍江省以法人科特派為主要模式,以場(農場)縣共建、院(校)縣合作、龍頭企業引領、農業專業合作經濟組織帶動為重點服務方式,采取有償服務、利益驅動、市場化運作機制和政策項目資金引導支持,通過集體、團體、整體的力量來獲得行動的最大效果和穩定持續的工作局面。目前,黑龍江省科特派已覆蓋全省13個地市的70%市縣,共領辦創辦協辦企業95戶,創建農民專業合作組織110個;累計推廣先進適用技術212項、新品種54個、新產品188個、新機具裝各1000多臺(套),輻射耕地7000萬畝次。
近年來,黑龍江墾區貫徹科技部三產融合、四化同步、現代服務業引領的現代農業產業發展策略,實施跨區農機“三代”作業、規模租賃經營、農技示范推廣服務、共建科技園區、培育農產品加工龍頭企業等場縣共建式科特派,規模高效地轉化農業科技成果、示范推廣先進技術、應用現代物質裝備、創新農業經營管理,走出了獨具墾區特色的學科學、用科技、調結構、轉方式、促增長的科特派創新創業服務與合作共贏的新路子。2014年,墾區9個管理局和105個農場與708個單位對接,涉及省內12個市(地)、65個縣(市、區)、192個鄉和366個村;跨區農機“三代”作業面積5586萬畝,向地方推廣農業農機新技術和高產栽培模式1120多項,覆蓋耕地5100萬畝;為地方供應良種11萬噸,良種覆蓋面積3600多萬畝;開展農業保險服務3700多萬畝;共建科技園區、示范基地150個,免費科技示范培訓10.9萬人次,培養科技示范戶9365戶;吸納就業28.6萬人。

在實施農業科技計劃、開展科特派專項行動中,黑龍江省注重利用“黑龍江農業信息網”、“農業專家在線”等信息化手段,面向廣大農民開展技術培訓和實時咨詢服務,提升農民科技素養,并通過農民手機傳遞農業信息、指導農業生產、解答農民疑問,推動科技進村入戶,有效穿透農技推廣“最后一公里”,提高農業科技成果利用率和貢獻率。
整合集聚產業鏈條相關科技資源,成立由多家參與單位加入的項目(課題)領導小組和由多名技術、經濟、管理等方面知名專家組成的項目(課題)專家總體組。對領導小組、專家總體組、項目級、課題級、子課題的相關單位及人員逐一立標定責,加強項目課題的跟蹤、監督和管理,確保大事協調協商、宏觀決策指揮、技術指導咨詢、項目(課題)啟動實施、過程監督檢查等事事有人做、項項要結果。建立農業科技成果與知識產權管理及權益分配機制,按照實際貢獻商定各承擔單位擁有知識產權與成果的份額及其收益,發揮各方力量,調動各方積極性,預防有關矛盾糾紛。
國家糧食豐產科技工程和省科技計劃“黑龍江春玉米豐產高效技術集成研究示范項目”,篩選出黑龍江三大主產區適宜種植的優良玉米新品種50余個。系統集成了良種、施肥、農機、農藝等技術,形成了松嫩平原、三江平原不同區域的玉米高產技術模式,達到國內領先水平。項目實施四年來,在雙城、肇東的高產攻關田最高畝產達到了935.4公斤;在雙城等16個縣市輻射推廣4150多萬畝,平均畝產達到427.5公斤,四年累計增收糧食26.7億公斤,增加經濟效益33.29億元,使廣大種植玉米的農民獲得了實實在在的收益。
國家科技支撐計劃項目“大豆豐產增效技術研究與示范”,建立了適應不同區域和特點的栽培模式,建立了超高產示范區5400畝、核心試驗區18萬畝、綜合示范區574萬畝、輻射區3895萬畝,合計達到4488萬畝。超高產示范區畝產達到272公斤;平均畝產達到168.3公斤;每畝增產18.3公斤,累計增加直接經濟效益25.4億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