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本刊記者 侯瑞霞
春寒雖料峭 真情卻溫暖
——中國農村科技創新之新年回溯點評
文|本刊記者 侯瑞霞
新的一年萬象更新,農村科技創新的工作也進入了一個新里程,實施創新驅動的國家發展戰略,指針撥向農村,是黨中央、國務院《關于全面深化農村改革、加快推進農業現代化若干意見》的指導精神,在這個精神的指引下,科技部推動農村科技創新工作在歷年辛勤耕耘的基礎上,又邁上了一個新臺階。回首過去幾年,農村科技創新的大業從陳肥中生長出新蕊,在農村廣袤的原野中鐘聲鼎鳴,就讓我們撥開過往的簾幕,盤點一下近兩年來農村科技創新之路上的點片足印吧!
自從2010年6月,科技部(國科黨組[2010]63號)確定農村領域開展科技計劃管理改革先行先試創新組織管理方式以來,科技部農村領域計劃管理改革領導小組以科技項目的評審入庫、項目立項、推廣應用為切入面,為徹底解決民間技術與院所科技隔離、科技研究與實踐應用脫軌問題,通過加強頂層設計、優化資源配置、簡化立項流程、強化過程管理等一系列手段,力圖開拓出一片科技計劃管理的新局面。
科技計劃管理改革是科技界的共同期待,因為只有在解決了制約科技發展的深層次體制機制矛盾的基礎上,農村科技創新之路才會寬敞明亮。此次改革著力于解決科技界普遍關心的突出問題,那就是——科技工作與國家經濟社會發展重大需求的脫節問題;社會各種力量和各類組織在農村科技創新創業的活動中參與度低的問題;由于科技項目指南繁瑣、流程復雜,科研人員將更多的精力和時間花在了申報和“跑路”方面;長期疏于項目的過程管理和信用管理,導致項目績效水平低,成果產出和轉化應用差、農村科技缺少金融支持等。

觀光與旅游農業側影
四年過去了,這項改革在不改變現有國家科技計劃框架和定位,不改變支撐計劃、863計劃管理辦法下,獲得了89.2%的滿意度,并被歸納總結出“七大亮點”來:一是重點專題的頂層設計做法,解決了科技計劃聚集不夠、資源分散問題;二是推行“無障礙項目申報”機制,簡化了項目申報的復雜性和限制過多問題;三是采取公開征集和多渠道推薦的做法,提供了項目申報質量,解決了項目申報渠道“少”和“滯”的問題;四是推行電話和視頻答辯評審方式,提高了工作效率和評審公正性問題;五是建立了國家預備項目庫,全方位掌握了科技資源情況;六是實行項目法人制改革,推行“兩次授權”試行“雙指標”課題研究任務,提高了資源的使用率,促進成果產出:七是推行項目過程管理和績效管理改革,有效解決了重立項輕管理問題。
但是,滴水穿石非一日之功,農村科技計劃改革的過程也必然是拔蘿卜帶泥的過程,在先行先試中存在的問題與不足也集中表現在了落實不同科技計劃資源的統籌配置方面的難題,比如在973、863、支撐計劃表現出三大計劃“兩堵墻”的局面,同時不同部門的科技資源統籌共享不易實現,說到底,就是科技計劃行政建制的隔離問題沒有得到有效解決。此外,科學規范的項目形成機制、責權利統一的項目管理制度和課題管理制度、科學可行的計劃管理績效考核辦法等都需要加強和完善。
在這次成套的改革部署中,首先的舉措是聚焦于具有全局戰略性的重大科技任務,提出了14個重大專題的總體設計。在14個重大專題中,圍繞糧食安全設立的生物種業和高效生產兩大專題成為被社會廣泛關注的重點項目,到2013年底,中央農村工作會議發布的第11個中央一號文件中,再次將糧食問題、食品安全問題提升到前所未有的高度。
一粒種子改變世界,中國的商業化、國際化新型的種業體系怎么構建才能適應中國新的食品安全戰略?對這個問題,科技部副部長張來武在接受記者采訪時表示:保障糧食安全首先要把握種業的主動權,這就需要種業掌握在中國人自己的手里,因此推進現代種業創新體制的改革就成為當務之急,其中最重要的是進行種業體系商業化、國際化再造。
食品安全要進行創新驅動的頂層設計,這是因為食品安全質量問題出自于發展模式的問題,而要實現發展方式轉變,就必須進行創新驅動的頂層設計。這個頂層設計也包括推進國家科技園區協同創新戰略聯盟的建立。
2013年12月30日,由科技部牽頭推進的中國國家農業科技園區協同創新戰略聯盟在北京成立,標志著中國國家農業科技園區工作從由政府主導的行政化管理開始向聯盟主導的社會化管理模式轉變,這是中國農業科技界的重大改革。
國家農業科技園區于2001年啟動,目前全國各地園區數量已經達到118個。用科技聚焦農業創新和擴大商業市場,這在傳統的工業化、城市化推進過程中是沒有先例的。中國工業化可以以行政區劃來做,而現代農業涉及一二三多個產業部類,同時又是一種靠規模和集約經營來獲得相對低收益的產業,所以只有跨行政區域發展才能獲得信息傳遞、市場聯動和外部環境協助等的支撐,因而118個園區組成協同創新戰略聯盟在多方聯動和促進下應運而生。這是科技部推動農業科技園區工作的一次大膽嘗試,聯盟的運營開拓是以管理公司的方式跨越行政區劃統一進行,正像科技部部長萬鋼所說,它是一次體制創新的重大改革,發揮市場和政府“雙輪驅動”作用,以體制變革為手段,創造農村經濟科技驅動的內生力。
持續推進科技園區的運營發展,不僅可以從源頭上支撐糧食安全,還可以集聚農業經濟的創新要素,加速成果轉化,助推產業結構升級。據不完全統計,到2013年底,園區累計引進培育新品種3.82萬個,推廣新技術1.6萬項。園區農業科技對農業經濟的貢獻率約占70%,科技成果轉化率超過60%。園區入駐涉農企業達6376家,年產值4627億元。園區累計培訓農民超800萬人,2013年園區吸納農村就業人數達到76.3萬人,園區平均農村純收入高出周邊地區30%以上。
科技創新的成果,體現于科學進步、技術突破以及制度創新的三螺旋結構的升級過程。而創新成果想要占領至高點,就需要瞄準世界最前端的科技和最前沿應用市場,怎樣才能在有限空間的一隅占領無差別的科研陣地和獲得高效無阻礙的市場資訊呢?
答案無疑是,要建立以物聯網為基礎的全方位信息化體系!
信息化通過快速整合和提煉科技資源而使得科技成果的生成周期縮短;信息化大大縮短產品的市場周期而使農業以多樣化和個性化引領產業趨勢;信息化以無差別的過程管理推進組織結構的扁平化從而促進制度創新……
2013年12月17日,科技部聯合中組部、工信部共同發文批復浙江等五省推動國家農村信息化示范省建設試點工作,信息化示范省建設依托的基礎體系是全國黨員干部現代遠程教育網絡。
試點工作圍繞農業生產經營和農村社會管理開展,通過加強科技專業服務網絡資源和遠程教育網絡資源的有效鏈接與集成,實現綜合性的省級信息服務平臺與鄉村遠程教育終端站點的有機結合,鼓勵科技型企業和合作經濟組織等發展社會化、專業化信息服務站點,以逐步形成能夠促進農民信息消費、可持續運營的農村信息綜合服務體系。
科技部張來武副部長多次強調:農村信息化示范省的工作,應該由黨委政府一把手親自抓,以求“三網融合”,“一網打盡”,由此信息化的價值才能充分體現。
10年前,寧夏政府部門在推進農村創業實踐的過程中,發現越是邊緣地區越需要信息聚集和系統設計;新農村建設需要在信息化引領下推進新型城鎮化;信息化可以打破數字鴻溝,使得農業布局更加合理;發現唯有信息化才能讓寧夏的鄉村小孩和美國小孩接受到一樣的教育…….于是,寧夏的網絡三農呼叫中心服務平臺建立,這個平臺的成功運營說明了一個道理:農產品和工業產品不同,它們更鮮活,更個性,因此對信息化要求更高,新型農民最重要的體現是對信息和對市場的掌控能力,城鄉“二元結構”的鴻溝終究會在信息化時代被填平。
到2014年底,科技部、中組部和工信部聯合啟動的國家農村農業信息示范省建設工程,已在山東、湖南、安徽、河南、湖北、廣東、重慶等七個省(市)組織實施,并取得初步成效,為其他地區提供了優秀的示范。在對各地區建設實施情況進行經驗總結和成果交流的基礎上,科技部農村信息化領導小組一年來組織各地區相關部門相互考察學習,召集權威專家給予悉心指導,為農村信息化示范工作傾注了心血和不懈的努力,力求因地制宜地發掘出區域特色,做好幫扶領帶工作,希望通過3~5年,在全國范圍內把農村信息化都做起來,讓成千上萬的“小農民進入大市場”。
中國有幾千年的農業耕作歷史,成體系的農業科技成果轉化卻僅有幾十年。
新中國成立前,我國農業科技推廣采用美國模式,新中國成立后,實行蘇聯模式,前者由高校和農業院校構成,后者則由政府設計的農業科研院所構成。
我國的科研院所盡管在適應市場方面有不少問題,但是也已經成為科研力量的重要支撐。那么,怎樣加強涉農高校的科研力量,更好地服務于農業科研成果的市場化應用?2008年,科技部提出與教育部聯合推動以高等學校為依托的新型農業推廣和綜合服務模式。經過3年深入調研、反復論證,教育部和科技部起草形成《高等學校新農村發展研究院建設方案》(簡稱《方案》),并成立協調領導小組。到2012年2月,在高校踴躍申報和兩部門慎重遴選基礎上,確定了由中國農業大學為首的10所高校首批開展新農村發展研究院建設工作。
回溯高校服務于新農村的建設,其歷程可謂久遠:1993年,我國頒布實施《農業技術推廣法》,以農業部門為主導的公益性農技推廣服務體系開始布局。2005年,十六屆五中全會作出了加快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的重大決定,涉農高校紛紛建立了新農村建設研究院,探索出許多有益的農業科技推廣模式。如南京農業大學的“科技大篷車”;四川農業大學在雅安、廣安等地建立的33個“農業科技專家大院”;西北農林大學與楊凌農業高新技術產業示范區建立的楊凌農業科技推廣網等。到2010年,包括其他農業院所設立的在內,全國已經形成300多個農業院所,4萬多個鄉鎮的新農村推廣站。
盡管取得了不小的成績,但涉農高校在發展中還依舊縈繞著一些解不開的難題:如何讓在一、二線城市辦學的涉農高校真正走進田間地頭?如何讓科技服務方式從傳統個體化、自發化向系統化、有組織的方向轉變?如何讓高校農業服務形式從間接式、短期性向與農村發展相結合的長期性轉變?如何讓高校農業服務從單純依靠農林類高校向多學科集成、多高校聯合、產學研用融合的方向發展?
為把學校辦在農村大地上、把成果留在農民家中,使大學推廣模式成為公益性推廣的一部分、成為新農村的智庫和培養農村創業人才的基地,科技部和教育部以新農村發展研究院為抓手,大力推進公益性大學科技推廣服務體系,新型農村科技大學推廣服務模式開始踏上征程。
《方案》的實施將“需求和服務”落在關鍵之處,《方案》的“姿態”是以“反彈琵琶”進行頂層設計和共同策劃,要求以市場需求為脈點,將技術、金融、信息融合在一起,以第三產的發展來引領一產、二產的發展。目的是把新農村發展研究院建成研究型、實戰型、市場型、產業型院所,成為帶領農村創新創業的龍頭。
2013年下半年,為落實中央1號文件,第二批新農村發展研究院申報建設工作再次啟動。在高等學校積極踴躍申請和省級有關部門認真組織推薦基礎上,經認真遴選,科技部、教育部正式發文同意北京大學等29所高等學校成立第二批新農村發展研究院。
張來武副部長在闡述新農村發展研究院的工作內涵中強調:新農村發展研究院的首要任務是農業科技推廣服務,要在吸收美國、印度等國大學農技推廣模式的經驗上,突出我國特色,實現教、科、推有機結合。因此,新農村發展研究院必須要將富于創新性、特色鮮明的申報方案落到實處。

絲綢之路復興計劃。
在2014年11月的全國農村科技工作會議上,張來武副部長再次強調,現代農業是一個全產業鏈融合發展的社會化市場化的產業體系。全產業鏈的維度不僅包括一二三產的融合,也包括四五六產的滲透,其中第五產業就是以文化公共服務為基礎的創意服務業,精神文化價值的體現是將人們的精神需求轉化為市場競爭力,品牌的形成和提升不僅是工業和服務業產品引領市場的必要門徑,同樣是現代農業市場鏈范疇更需要培育衍生的內容。
在人們滿足了基本的物質需求之后,物質本身蘊含的精神成分就成為市場挖掘者所聚焦的內容。而精神需求的成分與品牌建樹息息相關,從整體上引動現代農業產業鏈對于品牌建樹的全面認知,同樣需要“頂層設計”的推動。
2014年9月17日,“新絲綢之路創新品牌行活動周”啟動了,這是科技部牽頭聯合國家民委、質檢總局、共青團中央聯合組織舉辦的一次大型品牌推展活動,本次活動采用視頻網絡互聯互通形式,在北京、新疆、寧夏等5地聯合舉行。
“新絲綢之路創新品牌行活動周”是為貫徹落實黨的十八大、十八屆三中全會精神和習近平總書記關于建設“新絲綢之路經濟帶”、“海上絲綢之路”的重要指示精神而組織發起的,通過網絡平臺、展覽平臺等多種手段,深入挖掘各地特色產品的市場潛力,尤其是民族特色產品,以提升其品牌競爭力。品牌行以特色農產品、醫藥、食品、地理標志保護產品以及高新技術產品為主,以全國農高會集中展示及各地巡展、北京品牌展、民族特色展等為載體,將實物展示、現場交易、電子商務、物流配送、觀摩體驗、服務培育等功能有機融合,為產品品牌培育和企業創新能力提升,提供了多語言、全方位、全鏈條、全球化的服務。信息化大大拓展了品牌服務和合作交流的時間和空間,活動期間,4部門主要負責人通過視頻共同見證了新疆電子商務科技園區與阿里巴巴合作簽約,黃河三角洲農業高新技術產業開發區與埃塞俄比亞圖瑞公司合作簽約等。
“品牌引領—科技聚集—產業升級—經濟跨越”,這是一份整合有致的農業科技創新驅動發展結構圖,其中品牌引領儼然是這張結構圖中天女下凡的舞蹈袖帶,這條袖帶的拂來為業界期盼已久,在2014年6月,科技部等4部門《新絲綢之路創新品牌行動方案》一出臺,就迅速得到新疆、內蒙古、寧夏、陜西、甘肅、貴州等新一帶一路沿線省份的積極響應。在活動周期間,各地先后開展國家農業科技園區暨新絲綢之路創新品牌門戶網站展示、創新品牌網上電商交易、創新品牌企業發布、創新品牌精品體驗等活動。同時中國農業科技創新創業大賽總結暨品牌行科技金融對接活動、農村科技創業大賽優秀項目推介也洋洋灑灑的開展,同時中國與塔吉克斯坦、阿拉伯、埃塞俄比亞等國家農業科技創新合作簽約等也為品牌周書上了濃墨重彩的一筆。
活動獲得了圓滿的預期效果。在豐盛成果的昭示下,4部門表示:力爭用2~3年的努力,將創新品牌行動擴大到全國范圍,成為推動農業產業升級的重要途徑。
過往的幾年,在中國農村科技創新的大路上,走過的是一段不平凡的里程,在這歲末春寒之際,新年的鐘聲又要響起。2015年,對于農業、農村、農民這一“三農”經濟的永恒話題而言,又將會是怎樣的一番風景呢?我們期待去記錄這一新的歷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