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本刊編輯部
山東開創“三農”發展新模式新農村能源站變廢為寶
文|本刊編輯部

“聽說天然氣又要漲價了,但是我們一點也不擔心,用沼氣做飯,1立方米才1元5角錢,比用天然氣每天節省1塊多錢,而且更干凈更衛生。”山東省即墨市移風店鎮上泊村村民胡乃波邊跟記者聊天邊按下了灶臺上的打火鈕,藍色的火苗“撲哧”一下便躥了出來。
在上泊村,如今家家都像胡乃波這樣,用上了沼氣新能源。據該村村主任胡顯杰介紹,自從2008年建起了能源站,村里就大變樣了,以前村里菜葉、秸稈、牲畜糞遍地都是,如今它們都被送到了能源站,不但村莊整潔衛生了,產生的沼氣可用來做飯,沼渣、沼液還可用來發展循環農業,能源站已經徹底改變了上泊村的傳統生產生活方式。
作為新農村能源站的開拓者和該項目的承建者,青島天人環境股份有限公司董事長曹曼告訴記者,新農村能源站的設計理念,就是把生活污水、生活垃圾、農產品加工廢棄物三廢合一綜合利用,產生沼氣和有機肥,實現集中供氣(進管網和加氣站或發電)和施肥(結合水利灌溉),全方位推動新農村的環保、市政建設和循環農業發展。
上泊村養殖戶尹樹強告訴記者,以前養牛,最大的難題就是牛糞沒處放,影響環境衛生,周圍鄰居很不樂意,使得他一度想放棄養殖。后來村里建起了能源站,竟然出錢收牛糞。這樣一來,不但牛糞有地兒處理了,還多了一項收入,這樣的好事,讓尹樹強喜出望外。

即墨市上泊村的沼氣能源站。

即墨市移風店村村民王大姐向中國石油大學(華東)的大學生介紹沼氣使用情況。
變廢為寶的不僅僅是牛糞。上泊村所在的移風店鎮位于即墨市西北部大沽河畔,該鎮是青島市糧食、蔬菜、水果生產基地之一,也是青島市農業科技和農業綜合開發示范鄉鎮。針對上泊村種植業發達的特點,新農村能源站規劃中將沼氣原料由傳統的養殖糞污擴展到秸稈、菜葉、生活垃圾等多種復合原料。如此一來,不僅原料更加充足,而且徹底消除了各種污染源,垃圾沒有了,環境改善了,能源站讓上泊村村容村貌大改觀。
環境改變的同時,能源站也帶動了村里其他基礎設施的建設與完善。隨著推進新農村和城鎮化建設步伐的加快,環境和新區供能成為困擾各地的一大問題,也成為新農村建設的最大障礙。而這對于上泊村村主任胡顯杰來說,卻已經不是問題。目前,上泊村家家用沼氣做飯已經成為習慣,更重要的是,冬天用沼氣采暖,也可以成為現實。記者在新農村能源站辦公室發現,這排平房辦公室共12個房間,約240平方米,全部用沼氣鍋爐帶動供暖,胡顯杰介紹,冬天室溫能達到22℃~23℃,每天的用氣量約55立方米,每天每平方米的費用需0.34元,這個價格雖然比城市集中供暖的價格高,但低于采用天然氣供暖的費用。況且,這種供暖方式比較適合農村的居住結構和方式。這不僅解決了困擾農村多年的環境污染和當地居民的能源供應問題,還成為上泊村新農村建設的加速器。

走在上泊村整潔的道路上,每隔100米統一陳列的垃圾筒成為村里一道亮麗的風景線,據悉,這也是能源站的配套設施之一,有了這些垃圾筒,村民們會自覺地將垃圾分為有機廢棄物、無機廢棄物、可回收物、非電池等四類,而能否成為沼氣站的原料,是垃圾分類的標準之一。另外,村里的污水收集系統、沼氣輸送系統等配套設施也在不斷建設與完善。據了解,目前能源站周邊正在規劃新農村樓房建設,計劃一期建成容納1000戶的新農村住宅小區,小區內污水處理系統、垃圾回收系統、沼氣輸送系統等都將統一和完善。屆時,小區將使用沼氣新能源供氣和取暖。能源站儼然成為這個新農村的能源供應中心,也將成為這個新農村市政建設的一大亮點。現在,能源站已經使上泊村遠近聞名。胡顯杰說,現在每天都有來自全國各地的考察團前來參觀學習。
在位于村東的沼氣站現場,記者遠遠就看到了兩個巨大的沼氣罐,一個是2008年建設的,另一個是剛剛落成的。這便是沼氣站的核心設備——天人公司自主研發的一體化反應器,村里的生活垃圾、污水、畜禽糞便、蔬菜廢棄物全部在這里變廢為寶。沼氣被輸送到每家每戶,沼渣、沼液則用來培養大棚有機蔬菜和農作物,農戶們有了沼氣做飯,每戶每年節省400~500元,種植戶們有了充足的有機肥,不僅蔬菜質量提高產量大增,還在此基礎上開發了“萬家源”等無公害綠色蔬菜品牌,每戶年增收幾千元至上萬元不等。沼氣站不僅滿足了當地高新農業示范園區2000座大棚蔬菜的用肥需求,還使該地的土壤得到極大改善。與此同時,多余的沼渣、沼液還可通過站內的有機肥加工工程深加工成復合肥對外銷售,而這又為村里帶來了新的經濟收益點。能源站已經使上泊村建起了一條沼氣―養殖―種植于一體的循環農業綠色產業鏈。
胡顯杰給記者算了這么一筆賬,這個沼氣站年產沼氣67萬立方米,沼氣用于周邊村莊供氣,沼渣、沼液直接供農產品示范區使用,年可收入67萬元;年產沼渣3650噸,固液分離后1095噸,年可收入10.96萬元,年產沼液肥約1.8萬噸,按每噸10元計,年可收入18萬元。除去成本費,這個沼氣項目每年可為村里帶來經濟效益近50萬元。
作為我國第一座新農村能源站,上泊村新農村能源站受到了各級領導的高度認可。中國沼氣學會秘書長李景明表示,新農村能源站憑借其節能、環保、可持續發展的創新突破,成為“三農”發展的新模式。隨著我國新農村建設的不斷進行,新農村能源站必將成為新農村建設的巨大助推器。
相關鏈接
農村沼氣的使用和思考
沼氣作為能源利用已有很長的歷史。我國的沼氣最初主要為農村戶用沼氣池,20世紀70年代初,為解決秸稈焚燒和燃料供應不足的問題,我國政府在農村推廣沼氣事業。
沼氣池產生的沼氣用于農村家庭的炊事來逐漸發展到照明和取暖。目前,戶用沼氣在我國農村仍在廣泛使用。我國的大中型沼氣工程始于1936年,此后,大中型廢水、養殖業污水、村鎮生物質廢棄物、城市垃圾沼氣的建立拓寬了沼氣的生產和使用范圍。隨著我國經濟發展,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工業、農業、養殖業的發展,大廢棄物發酵沼氣工程仍將是我國可再生能源利用和環護的切實有效的方法。
沼氣利用的現實問題
不可否認,我國農村在沼氣的利用和使用方面,也存在著一些問題。如不能很好地解決掉這些問題,大面積推廣和使用沼氣,深度開發和利用清潔能源就無法實現。
首先,沼氣使用中氣候原因很重要。由于沼氣生產需要一定的溫度條件,一般不低于12℃才能發酵產氣,所以就存在由于氣候原因在冬季和溫度偏低的時候,大多數沼氣用戶因天冷沼氣池發酵不完全,導致沼氣不能正常使用的狀況。如何能使沼氣池一年四季全年產氣,是目前沼氣使用中面臨的重要考驗和重大難題。
其次,沼氣池的使用與原料有一定的制約關系,產氣效果較好的是牛糞、雞糞,其次是豬糞和其他人畜糞便。有調查發現,家庭從事養殖業的農戶,因為原料充足使用效果就好,其他沒有養殖生產的戶,由于原料靠購進或者是原料單純,產氣效果、使用效果差,推廣和使用積極性也會受到一定影響。
建造水平也是一個影響沼氣正常使用的重要因素。建造沼氣池選擇地基和建筑技術都很重要。選擇地基關系到建池質量和池子壽命的問題,土質不同,其密度不同,堅實度也不一樣,容許的承載力就有差異。由于沼氣池對密封和防滲、防漏技術要求嚴格,而且還要充分考慮到確定沼氣池的荷載問題。如果荷載過大,設計的沼氣池結構截面必然過大,結果用料過多,造成浪費;如果荷載確定過小,設計的強度不足,就容易造成池體破裂。
此外農戶必須建立相應使用和保養概念。在沼氣的使用過程中,有的農戶對沼氣池認識不足,存在嫌麻煩觀念和懶散思想,覺得建起以后加上人畜糞便就是一勞永逸的事情了,以后不再進行添料、取渣等更新換料程序,豈不知沼氣使用和農戶的管理有很大關系,經常換料取渣、勤于管理,效果就好,反之就會導致沼氣池產氣不足,使用效果不佳。
最后,影響沼氣使用的其他原因,還有居住地搬遷使沼氣池自然報廢或停用,經濟條件改善而使用液化氣或電子爐等替代能源產品,導致沼氣池報廢或停用。
農村沼氣建設和使用的建議
在養殖場等適合建設大型沼氣集中供氣工程的地方做示范,以點帶面,逐步推開。其次,對于有條件建設大中型集中供氣的大型養殖場要從政策和資金上給予扶持,并幫助他們積極立項,加大在資金上的投入和支持。再次,在建設沼氣綜合利用示范點的同時,要與農村垃圾無害化處理、與沼渣、沼液的綜合利用有機結合起來,有條件的還要探索和嘗試生產有機復合專用肥,進一步促進沼氣工程的綜合利用,使農村“三沼”工程真正發揮其作用。把推廣農村沼氣使用工作,當成農村能源轉型發展的一項重要措施來抓。
發展沼氣要充分兼顧沼氣的經濟和生態效應。沼氣可用作生活燃料,做飯、照明、取暖、洗浴,沼氣發酵后的沼渣、沼液可用作農田、林果、蔬菜、家禽家畜的優質肥料和飼料。農民建成沼氣后,既解決了農業生產生活中燃料、飼料和“肥料”等矛盾,降低了農業生產投入成本;又改善了農村生產生活環境,一舉多得。綜合利用沼氣,使沼氣上接養殖業,下連種植業,從而形成沼氣-畜牧業-林果及種植業的生態經濟模式,對促進農村經濟發展,增加農民收入,有著深遠的戰略意義。加強沼氣的綜合利用,可以使沼氣建設起到事半功倍的作用,反之,只能使農村沼氣建設成為勞民傷財的形象工程。
針對目前農村住戶分散養殖日益減少,規模養殖逐漸增加,對沼氣建設和使用形成制約和影響的現狀,為有效解決農村沼氣池發酵原料不足等問題,一方面,應大力扶持和發展養殖業,在促進農民增收的同時,為沼氣工程的推廣創造有利條件;另一方面還要謀求新的出路,那就是引進和推廣高新和先進技術。比如,秸稈沼氣技術可利用農作物秸稈為發酵原料,解決沼氣推廣過程中的原料“瓶頸”問題,使不從事養殖的農戶也能使用上清潔能源。
加大對沼氣清潔能源使用的宣傳工作,充分利用各種宣傳媒體,采用多種宣傳形式,提高社會各界對開發農村可再生資源——沼氣的認識。使農民了解沼氣、熟悉沼氣、接受沼氣、使用沼氣,在廣大農村倡議低碳生活、推進節能減排,充分發揮沼氣的清潔能源作用。
針對沼氣建設中封閉和防漏技術上存在的問題,建議推廣引進沼氣罐技術,把長期亂堆亂放的農作物秸稈和人畜糞便轉換成沼氣原料,直接進入沼氣罐,通過發酵進行無公害化處理,使沼氣罐既是燃料庫,又是衛生池,既切斷了疾病、疫病傳播渠道,減少了疾病發生,又改變了農村庭院、街道污水橫流的狀況,把農村環境衛生問題解決在居家、庭院之內,使沼氣建設成為徹底改變農村臟、亂、差環境的有效手段,逐步讓村容村貌在潛移默化中發生改變,使廣大農民走上清潔、衛生的健康之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