程艷,湯華軍,張楊
(1.瀘州醫學院附屬醫院手術室,四川瀘州646000;2.瀘州醫學院解剖學教研室,四川瀘州646000)
語言暗示在兒科靜脈注射中的應用研究
程艷1,湯華軍2,張楊1
(1.瀘州醫學院附屬醫院手術室,四川瀘州646000;2.瀘州醫學院解剖學教研室,四川瀘州646000)
目的探討不同語言暗示在兒科靜脈注射時對疼痛反應的影響。方法選擇2013年1~12月收治的180例患兒,隨機分為正性語言暗示組、負性語言暗示組,各90例。在靜脈注射前相應給予正性語言暗示和負性語言暗示,比較兩組患兒焦慮值、疼痛分級及相關指標差異。結果正性語言暗示組在焦慮程度、血壓變化、脈搏變化、疼痛程度優于負性語言暗示組,差異均有統計學意義(P<0.05),但滿意度低于負性語言暗示組,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結論正性語言暗示可減輕兒童靜脈注射的疼痛反應。
暗示;語言;輸注,靜脈內;疼痛;焦慮;兒童
醫患、護患沖突頻發是困擾醫護工作者開展有效救治的重要障礙。靜脈注射是自靜脈注入藥液或抽取靜脈血標本的方法,是臨床治療中最常用的一種帶有創傷性的技術方法,操作的關鍵是將針平順地穿入靜脈,因此不可避免地產生一定程度的疼痛,不同患者對疼痛有著不同的感受和承受力[1]。兒童是我國計劃生育國策背景下的一個特殊群體,備受家人的關注,使得兒科成為矛盾沖突的高危科室[2-3],本研究選擇本院收治的180例患兒,在同等刺激強度和相同操作時間的條件下,給予相應的語言暗示,探討語言暗示通過個體心理作用能否減輕患兒對穿刺時的疼痛,以利于治療的順利進行。
1.1 一般資料選擇2013年1~12月本院收治的180例患兒,其中男94例,女86例;年齡7~14歲,平均(10.53±3.74)歲。將180例患兒隨機分為正性語言暗示組90例和負性語言暗示組90例,對感覺檢測遲鈍或過敏患兒進行篩除,不能正常進行語言表達者不納入本研究。其中消化系統35例(19.44%),呼吸系統119例(66.11%),血液免疫類26例(14.44%)。兩組性別、年齡比較,差異均無統計學意義(P>0.05),具有可比性。
1.2 方法
1.2.1 正性語言暗示組以溫和的態度、端莊的儀態、親切的眼神,在靜脈注射前進行正性語言暗示,告知患兒“乖乖你生病了,阿姨幫你治病”,“針很細,不會疼痛”,“阿姨、叔叔在針上抹了不痛的藥哦”,“乖乖不痛,就像螞蟻爬一樣,一會就好了”,護理人員也可以在患兒面前交談“這種打針方法真不錯,剛才那位小朋友說一點都不痛”,向患兒傳達注射不疼痛的信息,并給予強化。
1.2.2 負性語言暗示組以溫和的態度、端莊的儀態、親切的眼神,在靜脈注射前進行負性語言暗示,告知患兒“乖乖你是勇敢的人哦”,“打針有點痛,不要害怕,但一會就好,要咬牙堅持住哦”,護理人員也可以在患兒面前交談“這種針有點痛,剛才那位小朋友都沒哭,真厲害”,向患兒傳達注射會疼痛的信息,強調需要忍受并給予強化。
1.2.3 觀察指標
1.2.3.1 心理指標采用Zung焦慮自評量表(SAS)[2]測量患者的焦慮值,測量時間為患兒入院進行一般資料登記后和語言暗示后靜脈注射前各1次。由專人發放問卷,由患兒自行或指導者提問方式進行。
1.2.3.2 生理指標對患兒的收縮壓、舒張壓、脈搏進行測量,分別于2次心理測評后進行。
1.2.3.3 疼痛程度指標參考了世界衛生組織(WHO)疼痛病程度分級標準,在靜脈注射完成后根據患兒的反應和醫護人員的評估進行測定。0級:無疼痛或稍感不適;Ⅰ級:輕微疼痛可忍受;Ⅱ級:明顯疼痛仍可忍受;Ⅲ級:劇烈疼痛,不能忍受,大喊大叫。
1.2.3.4 護理技術和護理態度的滿意度指標在靜脈注射完成后進行滿意度調查表測評,分滿意、一般、不滿意3個選項,只能選其中1項。
1.3 統計學處理應用SPSS17.0統計軟件進行數據分析,計量資料以±s表示,采用t檢驗;計數資料以率表示,采用χ2檢驗。P<0.05為差異有統計學意義。
2.1 兩組患兒暗示前后焦慮評分比較靜脈注射前,兩組患兒暗示前焦慮評分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t= 1.27,P>0.05);靜脈注射前暗示后,正性語言暗示組焦慮評分顯著小于負性語言暗示組,差異有統計學意義(t=2.53,P<0.05),見表1。
表1 兩組患兒暗示前后焦慮評分比較(±s,分)

表1 兩組患兒暗示前后焦慮評分比較(±s,分)
注:與負性暗示組暗示后比較,t=2.53,bP<0.05;與同組暗示前比較,t= 2.47、2.68,bP<0.05。
組別正性暗示組負性暗示組n 暗示前暗示后90 90 46.42±4.65 45.87±5.26 48.53±6.28ab54.79±7.37b
2.2 兩組患兒疼痛分級結果比較在靜脈注射完成后進行疼痛分級評定,正性語言暗示組疼痛顯著輕于負性語言暗示組,差異有統計學意義(χ2=11.92,P<0.05),見表2。
2.3 兩組患兒血壓和脈搏變化比較兩組患兒入院登記后測量收縮壓、舒張壓、脈搏,差異均無統計學意義(P>0.05);靜脈注射前暗示后,正性語言暗示組收縮壓、舒張壓、脈搏顯著小于負性語言暗示組,差異均有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3。

表2 兩組患兒疼痛分級結果比較[n(%)]
表3 兩組患兒血壓和脈搏變化比較(±s)

表3 兩組患兒血壓和脈搏變化比較(±s)
注:1 mm Hg=0.133 kPa;-表示無此項。
組別n 收縮壓(mm Hg)暗示前暗示后舒張壓(mm Hg)暗示前暗示后脈搏(次/分)暗示前暗示后正性暗示組負性暗示組t P 90 90 --120.35±5.61 122.48±6.36 1.47>0.05 125.79±4.76 131.37±5.24 2.86<0.05 81.33±4.82 82.02±5.53 2.03>0.05 84.26±4.32 89.61±5.19 2.94<0.05 65.27±5.63 66.16±4.83 1.85>0.05 69.14±4.25 78.37±5.19 3.02<0.05

表4 兩組護理技術和護理態度滿意度比較[n(%)]
2.4 兩組護理技術和護理態度滿意度比較靜脈注射完成后進行滿意度測評,負性語言暗示組護理技術滿意度、護理態度滿意度顯著優于正性語言暗示組,差異有統計學意義(χ2=7.16、8.35,P<0.05),見表4。
兒童是一個有別于成年人的特殊群體,身體組織器官尚未發育成熟,思想和閱歷還非常稚嫩,難以辨別好與壞,對在醫院曾經經歷的痛苦有著很大的心理恐懼,從而產生巨大的排斥和抵抗,對于治療所引起痛苦的耐受力較成年人明顯偏低[4]。目前,一個家庭多個成員中僅有一個孩子作為關注點的現象較多,在醫院治療過程中,家屬易被患兒痛苦的表情和不準確的語言內容所感染,出現情緒激動、焦慮不安、精神亢奮,對醫護工作者產生不滿和對立情緒,從而出現言語和行為上的沖突,對臨床有效治療的開展帶來巨大的負面作用[5-6]。
疼痛是機體中腦水管周圍灰質和大腦皮質感覺中樞產生的一種難受的主觀痛感受[7],是機體受到有害刺激產生的一種警告信號,將引起機體一系列防御性保護反應,包括軀體運動性反應和(或)內臟自主性反應,使人緊張、焦慮,血壓上升,心率、脈搏加快,形成一種難以忍受的痛苦。減輕注射疼痛是臨床治療時面臨的一項亟待解決的重要課題,而疼痛反應的強度個體差異十分明顯,疼痛易受注意、暗示和期待等情緒的影響。在靜脈注射時,激動、緊張、恐懼、焦慮、抑郁、悲觀、失望等復雜心理狀態,促使交感神經或副交感神經興奮,毛細血管收縮,血壓上升,心率、脈搏加快,心肌耗氧量增多,腦內抑制性神經遞質減少,乙酰膽堿和兒茶酚胺釋放增多,肌纖維的興奮性增高,全身肌肉緊張甚至發生咽喉部肌肉痙攣性收縮,肢體僵直,使操作難度加大,影響救治工作的進行[8-9]。患兒對注射有較成年人更為強烈的恐懼和抵抗,部分患兒哭鬧和掙扎,給護理操作帶來很大的困難和危險。研究發現,在正性語言暗示下可以明顯減輕患兒的焦慮,減少血壓和脈搏頻率的上升,使患兒能有效配合操作,有利于治療的進行,由于心理警戒的放松,痛閾值可適當上調,使得注射后疼痛的感知也顯著比負性語言暗示輕。
在日常護理工作中,靜脈注射時常常會因為注射的疼痛,引起患兒的不滿和埋怨,甚至引發護患關系緊張和對立[10-11],在這種環境和壓力下,護理人員常采用一種不得已的保護自我的方法,在注射前首先給患兒強調注射是創傷性的操作,肯定會產生劇烈的疼痛,讓患兒做好心理承受的準備,如此負性語言交代后可減少患兒對護理技術和態度的抱怨,從研究結果明顯體現這一點,護理技術和態度滿意度負性語言暗示組明顯好于正性語言暗示組,說明患兒判斷護理人員工作技術和態度的好壞與實際操作帶給自身的疼痛并不直接相關,而更在乎的是護理人員在操作前是否告知操作的具體感受,即使產生強烈的暗示性疼痛,患兒也會歸咎為醫療操作本身不可避免的原因,而較少責備護理工作的技術和態度[12-14]。研究結果顯示,正性語言暗示可以明顯減輕兒童的焦慮,減少血壓和脈搏頻率的上升,使患兒能有效配合操作,有利于治療的進行,但注射操作后作為獨立個體來說在沒有參照和對比的情況下,患兒因為注射產生了不可避免的疼痛,而對正性語言暗示產生懷疑和抱怨,心理上產生一種被欺騙的感覺,因此,研究滿意度測評與疼痛感知呈現不一致的現象。由于在兩組患兒靜脈注射時要求護理工作人員統一以溫和的態度、端莊的儀態、親切的眼神與患兒進行交流和交談,在測評護理技術滿意度和護理態度滿意度時,多數患兒對護理態度還是贊同和滿意,而護理技術滿意度相對偏低。
在日常護理工作中對患兒進行靜脈注射,如何運用正性語言暗示減輕焦慮,利于操作,減輕疼痛,同時避免患兒及家屬對護理技術和態度產生誤解和抱怨,消除實施正性語言暗示的障礙,至關重要。經過多年的臨床護理工作觀察,患兒受家長的情緒影響較大,因此,在操作前將正性語言暗示的必要性和好處,以及操作后可能產生的誤解向家長交代清楚,患兒家屬多數表示贊同和理解,同時安撫好患兒配合操作,這樣的流程既實現了“以患者為中心”的護理要求,達到減輕患兒疼痛,利于靜脈注射進行的目的,同時又避免了護理人員與患兒家屬之間產生誤解和糾紛。
[1]林紅玉.急診患者疼痛的護理應對[J].中國臨床康復,2005,9(42):124-125.
[2]戶麗艷,渠利霞,周艷.規范護理語言在構建和諧護患關系中的作用[J].醫學與社會,2010,23(10):31-33.
[3]董紅梅.護患溝通與護理語言在臨床護理工作中的重要性[J].職業與健康,2006,22(15):1227.
[4]胡萍,王興華.語言與護理關系的探討[J].黔南民族醫專學報,2003,16(1):46.
[5]胡瑞蘭,魏書媛.淺談護理語言在護理工作中的特點[J].中國醫藥指南,2013,11(1):674-675.
[6]鄭紹建.心理學在現代護理中的應用[J].重慶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01,7(2):89-92.
[7]耿笑微,羅琦,劉宇.手術室人性化護理服務的效果評價及改進方法的探討[J].護士進修雜志,2007,22(9):795-797.
[8]肖根秀.門診注射室護士與病人溝通的技巧[J].中華護理雜志,2001,36(5):381-382.
[9]王海霞.臨床護患間語言溝通技巧的調查分析[J].中國實用護理雜志,2008,24(11C):48-49.
[10]薄立春.精神科護理管理中如何運用語言藝術與病人溝通[J].護理實踐與研究,2012,9(12):135-136.
[11]李新輝,杜文娟,毛曉潤,等.基于標準化護理語言的社區老年高血壓患者家庭訪視效果分析[J].中國全科醫學,2013,16(33):3231-3236.
[12]張仲燕.護士語言與道德在血液凈化室護理中的重要性[J].中外健康文摘,2013,11(37):223-224.
[13]邢翠.護士的言語技巧在輸血患者中的應用[J].中外醫學研究,2013,11(24):102.
[14]王淑梅.護患溝通性語言在手術室護理中的應用[J].齊魯護理雜志,2013,19(22):93-95.
讀者·作者·編者
關于論文“討論”的基本要求
現就有關論文中討論的基本要求介紹如下:(1)討論應圍繞論文的主題及中心內容,闡明本論文研究的原理和概念;(2)分析結果中各種數據或現象的理論根據;(3)對結果的理論或實踐意義進行科學評價,但應與主題和結果緊密聯系;(4)客觀、恰當地評價研究成果的應用價值,指出結果的可能誤差;(5)指出存在的問題,提出新的研究方向或展望,給讀者以啟迪;(6)用語應精煉,避免對前文內容、方法與結果的過多重復;(7)應重點突出,主次分明。
本刊編輯部
The application of hinted language in children with intravenous injection
Cheng Yan1,Tang Huajun2,Zhang Yang1
(1.Operating Room of the Affiliated Hospital,Luzhou,Sichuan 646000,China;2.Department of Anatomy,Luzhou Medical College,Luzhou,Sichuan,646000,China)
Objective To discussed the effect of different hinted language in reaction to pain for children with intravenous injection(IV).Methods A total of 180 patients were chosen from January 2013 to December 2013 were randomly divided into the positive hinted language group and the negative hinted language group,separately used positive language or negative language to hint,then the two groups of patients were compared with pain feelings and related indicators.Results Positive language hinted group was better than negative language hinted group on the anxiety levels,the blood pressure changes,the pulse changes,the pain levels.There were statistically significant in difference(P<0.05);the negative hinted language group was better than the positive hinted language group in the satisfaction,there were statistically significant in differnce(P<0.05).Conclusion The positive hinted language can ease the pain of children in the intravenous injection.
Suggestion;Language;Infusions,intravenous;Pain;Anxiety;Child
10.3969/j.issn.1009-5519.2015.03.005
A
1009-5519(2015)03-0332-03
2014-09-28)
瀘州市科技局基金支助項目(瀘市科[2013]134號)。
程艷(1978-),女,四川江安人,主要從事臨床護理與護理教育方面的研究;E-mail:337578364@qq.com。
湯華軍(E-mail:982118180@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