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萍
(成都市婦女兒童中心醫院檢驗科,四川610091)
超敏C反應蛋白和白細胞計數聯合檢測在兒童細菌性感染診斷中的意義
李萍
(成都市婦女兒童中心醫院檢驗科,四川610091)
目的探討對兒童細菌性感染實施超敏C反應蛋白和白細胞計數聯合檢測的臨床意義。方法選擇2013年1月至2014年3月被確診為細菌性感染的患兒94例設為觀察組,選擇同期體檢并健康的兒童95例設為對照組,所有納入兒童都進行超敏C反應蛋白水平的檢測,同時計數全血樣本中白細胞數量,統計分析結果。結果與對照組比較,觀察組患兒血清中超敏C反應蛋白水平和白細胞數量均明顯升高,差異均有統計學意義(P<0.05);觀察組患兒在經過1個療程的治療后發現其血清中超敏C反應蛋白和白細胞數量較治療前出現明顯下降,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觀察組患兒單獨檢測超敏C反應蛋白和白細胞計數陽性率分別為76.60%(72/94)和78.72%(74/94),均低于兩指標聯合檢測陽性率[95.75%(90/94)],差異均有統計學意義(P<0.05)。結論超敏C反應蛋白和白細胞計數都是輔助診斷兒童細菌性感染的良好指標,二者聯合檢測可以降低漏診率。
細菌感染;疾病;C反應蛋白質;白細胞計數;兒童
兒童由于自身抵抗力較低,且衛生意識薄弱,很容易引起細菌性感染,這是醫院兒科最常見的疾病之一,對于兒童細菌性感染疾病,兒科醫生均主張及時診斷、及時干預治療,防止發展為重癥感染,增加患兒的痛苦[1]。目前由于臨床抗生素的不合理使用,造成很多細菌性感染疾病臨床癥狀不典型,加大了鑒別診斷和分析難度,容易出現漏診,延誤病情。血清超敏C反應蛋白是一種非特異性急性時相反應蛋白,健康人血液中含量較低,一旦出現細菌性感染,其含量將明顯升高,因此也被認為是炎癥標志物之一而備受關注[2]。本文旨在探討兒童細菌性感染疾病的有效、及時檢測手段,現報道如下。
1.1 一般資料觀察組選擇2013年1月至2014年
3月在經痰液或尿液培養并確診為腸炎、肺炎、泌尿系統感染等細菌性感染疾病的患兒94例,其中男63例,女31例,平均年齡(3.09±1.93)歲。對照組選擇同期進行健康體檢兒童95例,其中男60例,女35例,平均年齡(3.14±1.86)歲。兩組兒童的性別、年齡等一般資料比較,差異均無統計學意義(P>0.05),具有可比性。
1.2 方法
1.2.1 樣本收集所有兒童均在納入之日的第2天清晨由專業護士抽取靜脈血5.0 mL,其中3.0 mL至無任何抗凝劑的真空采血管,迅速分離血清待用。另外取2.0 mL至血常規真空管,顛倒混勻后待用。
1.2.2 試劑與儀器超敏C反應蛋白試劑時四川新健康成生物股份有限公司提供,其檢測系統已溯源至IRMM ERM DA470,儀器為日立7600-020全自動生化分析儀。白細胞計數采用的試劑和質控品為Sysmex XT-1800i全自動血細胞分析儀配套,儀器和試劑均為希森美康公司提供。
1.2.3 觀察指標嚴格按照儀器標準操作規程設置儀器參數和校準儀器,使用日立7600-020全自動生化分析儀測定血清樣本中超敏C反應蛋白濃度,使用Sysmex XT-1800i全自動血細胞分析儀計數白細胞數量。
1.2.4 陽性結果判斷標準血清超敏C反應蛋白檢測結果超過3.0 mg/L,白細胞計數超過10.0×109L-1的樣本判斷為陽性。
1.3 統計學處理應用SPSS19.0統計軟件對數據進行分析,計量資料以±s表示,組間比較采用t檢驗,計數資料以率表示,組間比較采用χ2檢驗,P<0.05為差異有統計學意義。
2.1 兩組兒童檢測超敏C反應蛋白水平和白細胞數量比較觀察組患兒血清中超敏C反應蛋白水平和白細胞數量與對照組比較均出現明顯升高,差異均有統計學意義(P<0.05);觀察組患兒在經過1個療程的治療后發現其血清中超敏C反應蛋白和白細胞數量較治療前出現明顯下降,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1。
表1 兩組兒童檢測超敏C反應蛋白水平和白細胞數量比較(±s)

表1 兩組兒童檢測超敏C反應蛋白水平和白細胞數量比較(±s)
注:與對照組比較,aP<0.05;與同組治療前比較,bP<0.05;-表示無此項。
組別n 超敏C反應蛋白(mg/L)治療前治療后對照組觀察組5.11±2.10 13.02±4.17a95 94 1.62±0.57 4.58±1.94a-3.59±1.05b白細胞計數(×109L-1)治療前治療后-8.27±2.82b
2.2 細菌感染性疾病患兒治療前后超敏C反應蛋白和白細胞數量比較觀察組患兒單獨檢測超敏C反應蛋白和白細胞計數陽性率分別為76.60%(72/94)和78.72%(74/94),均低于聯合檢測的陽性率[95.75%(90/94)],差異均有統計學意義(P<0.05)。
血常規是臨床實驗室診斷感染性疾病最常見的診斷手段,主要觀察白細胞的數量來分析感染情況。發熱、白細胞數量增多、粒細胞比升高等都是細菌感染的常見臨床表現,患者體質、高溫、寒冷、情緒、感染病因等都會對白細胞計數產生影響,從而影響疾病結果的判斷[3-4]。細菌性感染尤其容易出現在兒童身上,兒童正處于發育階段,免疫系統較低,應急機制不完善等都會使兒童成為該類型疾病的易感人群,但是由于兒童年齡偏小,許多常規性的檢查手段都受到限制,單純血常規的白細胞計數并不能完全反映患兒的病情變化,尤其是鑒別診斷更是困難,無法給下一步治療提供更多、更可靠的信息,從而延誤病情,加重感染[5]。C反應蛋白是目前臨床上一項敏感的急性時相反應蛋白,由肝細胞合成,相對分子質量為1.15×105~1.40×105,其能激活補體,引發調理作用,增強細胞的吞噬功能,對血小板凝集和血塊收縮有抑制作用,常用于急慢性炎癥疾病的輔助診斷[6-7]。其在人體血液中含量較少,且不受年齡、性別、貧血、激素、免疫抑制劑等因素影響,含量較為穩定,若機體受到細菌感染引發炎癥,其血液中的含量將快速地明顯增長,一般6 h內就會超過參考范圍,4 d內其含量將達到正常值的100~1 000倍,其增長水平與細菌性感染程度呈正相關[8-9]。而超敏C反應蛋白采用的是膠乳增強免疫比濁法,此法特異性好,準確度、精密度和靈敏度都能很好地滿足臨床實驗室的要求,適用于各種自動生化分析儀測定,尤其在細菌性感染早期,能更加準確地反映出患兒血液中C反應蛋白的微小變化,對于患兒的及時診斷和治療都有非常大的臨床意義[10]。
本研究中,與對照組比較,觀察組患兒的血清中超敏C反應蛋白水平和白細胞數量均出現明顯升高,差異均有統計學意義(P<0.05);觀察組患兒在經過1個療程的治療后發現其血清中超敏C反應蛋白和白細胞數量較治療前出現明顯下降,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說明患兒在受到細菌感染引發炎癥后,其血液中的C反應蛋白和白細胞已經有了較為明顯的變化,且在患兒經過1個療程的治療后,其C反應蛋白水平和白細胞數量較治療前均有明顯降低,這對于患兒的療效觀察和預后也具有積極的臨床意義。另外,從陽性率分析可見,觀察組患兒單獨檢測超敏C反應蛋白和白細胞計數陽性率分別為76.60%(72/94)和78.72%(74/94),均低于聯合檢測的陽性率[95.75%(90/94)],差異均有統計學意義(P<0.05),說明患兒在初期就診及時聯合診斷超敏C反應蛋白水平和白細胞計數,對于細菌性感染疾病的篩查具有較高的臨床價值,可以有效地降低漏診率。
綜上所述,超敏C反應蛋白和白細胞計數都是輔助診斷兒童細菌性感染的良好指標,對于疾病的療效觀察也具有一定的臨床價值,二者聯合檢測可以降低疾病漏診率,值得臨床推廣。
[1]楊錫強,易著文.兒科學[M].6版.北京:人民衛生出版社,2007:142.
[2]何池英.降鈣素原、C反應蛋白和白細胞計數在新生兒感染性疾病診斷中的應用[J].實用預防醫學,2012,19(10):1558-1559.
[3]賴其偉,雷小平,鐘佩怡,等.C反應蛋白定量與中性粒細胞比值、白細胞計數聯合測定在細菌感染炎癥診斷中的應用[J].現代保健,2011,8(34):8-10.
[4]肖萍.超敏C-反應蛋白聯合白細胞檢測在新生兒細菌感染性疾病中的應用[J].檢驗醫學與臨床,2012,9(12):1441-1442.
[5]邢業蘭.C-反應蛋白、白細胞、中性粒細胞聯合檢測在小兒呼吸道感染性疾病的診斷價值[J].菏澤醫學專科學校學報,2012,24(3):7-8.
[6]黃慧萍,王敏純.超敏C-反應蛋白與2型糖尿病及相關指標關系探討[J].現代醫藥衛生,2013,29(8):1148-1149.
[7]康俊輝.C反應蛋白與白細胞計數聯合檢測在指導兒童炎性感染的臨床用藥價值[J].國際檢驗醫學雜志,2011,32(15):1752-1753.
[8]吳志華,鄭艷生.C-反應蛋白與白細胞計數聯合檢測在兒科感染中的應用[J].中國城鄉企業衛生,2011,26(6):30-31.
[9]白蓮蓮.超敏C反應蛋白檢測在兒童呼吸道感染中的臨床價值[J].實用醫技雜志,2013,20(2):179-180.
[10]黃杰,陳鑫,王占科,等.檢測血清降鈣素原與超敏C反應蛋白在診斷兒童急性呼吸道感染中應用價值[J].臨床和實驗醫學雜志,2013,12(20):1645-1646.
Clinical significance of testing of high sensitivity C-reactive protein combined with white blood cell count for the children bacterial infection diseases diagnosis
Li Ping
(Clinical Laboratory,Chengdu Women′s&Children′s Central Hospital,
Chengdu,Sichuan 610091,China)
Objective To explore the clinical significance of testing of high sensitivity C-reactive protein combined with white blood cell count for the children bacterial infection diseases diagnosis.Methods A total of 94 children patients who were diagnosed bacterial infection diseases from January 2013 to March 2014 were deemed as the observation group,while another 95 healthy children through physical examination as the control group.All the children were detected high sensitivity C-reactive protein concentration,counting the white blood cells quantity,analyzing the results comprehensively.Results Compared to the control group,It was significantly higher of the observation group in the high sensitivity C-reactive protein and white blood cell count,which was statistical significant in differences(P<0.05).After a course of treatment,the children patients in the observation group was lower than those in the control group in the high sensitivity C-reactive protein and white blood cell count,whose difference had statistical significance(P<0.05).The positive rates of high sensitivity C-reactive protein and white blood cell count were76.60%(72/94)and 78.72%(74/94)respectively,and the positive rate of the joint detection was 95.75%(90/94),which was statistical significant in differences(P<0.05).Conclusion Both the high sensitivity C-reactive protein and white blood cell count are good reference to diagnose children bacterial infection diseases,which may reduce the missed diagnosis when they are jointed detected.
Bacterial infections;Disease;C-Reactive protein;Leukocyte count;Child
10.3969/j.issn.1009-5519.2015.03.012
A
1009-5519(2015)03-0351-02
2014-10-03)
李萍(1970-),女,四川成都人,主管檢驗技師,主要從事臨床生化檢驗方面工作;E-mail:624634541@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