黃生萬,黃金榮,朱秀娣,初菊,黃明瀟
(英德市人民醫院,廣東513000)
綜合醫院住院患者焦慮抑郁障礙調查分析
黃生萬,黃金榮,朱秀娣,初菊,黃明瀟
(英德市人民醫院,廣東513000)
目的調查分析綜合醫院住院患者焦慮抑郁障礙的患病情況,提高臨床醫生對焦慮抑郁障礙的識別診斷能力。方法采用自編的一般情況及醫院焦慮抑郁量表(HAD)對2013年4月至2014年3月該院住院患者(600例)進行調查,所有數據應用SSPS19.0統計軟件進行分析。結果綜合住院患者焦慮抑郁障礙陽性率為28.0%(168/600),除年齡、婚姻對焦慮抑郁障礙患病率的影響較大外,其他因素對焦慮抑郁障礙患病率的影響不明顯,各項目間患病率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結論綜合醫院住院患者焦慮抑郁障礙患病率相當高,提高綜合醫院臨床醫生對心理障礙的識別及治療將有助于改善患者的臨床療效,在綜合性醫院成立專門的心理科顯得尤為重要。
醫院;住院病人;焦慮;抑郁;調查分析
焦慮抑郁障礙是綜合醫院患者常見的問題,焦慮抑郁情緒可能使軀體疾病加重,也可能使軀體疾病診療更加復雜,增加患者負擔,甚至造成醫療資源浪費[1]。有關綜合醫院門診、住院患者心理障礙的調查結果雖有報道,但調查的結果均不相同。為了解本縣(市)級綜合醫院住院患者焦慮抑郁障礙的患病情況,以及影響心理健康的相關因素。作者采用自編的一般情況調查表及醫院焦慮抑郁量表(HAD)對本院各科的住院患者進行調查,現報道如下。
1.1 一般資料以本院2013年4月至2014年3月臨床各科住院患者(年齡大于或等于15歲)為研究對象。各科隨機發放HAD 630份,收回600份,有效率達95.24%。有效的600例調查對象中,年齡15~83歲,平均(35.72±13.40)歲。
1.2 方法
1.2.1 調查項目采用自行設計的一般情況調查表,包括年齡、性別、婚姻狀況、文化程度、職業、居住地及住院科別。其中根據普通人群的心理特點劃分年齡,即15~<18歲為青少年、18~<45歲為青壯年、45~<60歲為中年、≥60歲為老年。
1.2.2 焦慮抑郁情況調查采用HAD:用于篩查綜合醫院患者焦慮和抑郁障礙,包括焦慮和抑郁2個亞量表,由14個條目組成,其中7個條目評定抑郁,7個條目評定焦慮。每個條目評分0~3分,焦慮亞量表和抑郁亞量表總分各為21分。焦慮與抑郁2個亞量表的分值劃分:0~<8分屬無癥狀,8~<11分屬癥狀可疑,11~<21分屬肯定存在癥狀。在評分時,以8分為起點,高于8分者認為有焦慮抑郁障礙。
1.3 統計學處理應用SPSS19.0統計軟件進行數據分析,計數資料以率表示,采用χ2檢驗,P<0.05為差異有統計學意義。
2.1 一般情況調查結果男、女例數分別為251例(41.8%)、349例(58.2%);青少年、青壯年、中年、老年分別為82例(13.7%)、398例(66.3%)、中年101例(16.8%)、老年19例(3.2%);文盲、小學、初中、高中(含中專)、大學分別為53例(8.8%)、113例(18.8%)、175例(29.2%)、151例(25.2%)、108例(18.0%);工人、農民、干部、學生、退休、其他職業分別為97例(16.2%)、151例(25.2%)、26例(9.3%)、47例(7.8%)、21例(3.5%)、228例(38%);未婚、已婚、喪偶分別為89例(14.8%)、510例(85.0%)、1例(0.2%);英德本地和外地人口分別為508例(84.7%)、92例(15.3%);內科、外科、婦產科、腫瘤科、神經科分別為132例(22.0%)、141例(23.5%)、82例(13.7%)、165例(27.5%)、80例(13.3%)。
2.2 HAD調查情況HAD量表總均分為(9.01±7.26)分,焦慮亞量表均分為(4.63±3.99)分,抑郁亞量表均分為(3.39±3.71)分。根據HAD評分標準判定,焦慮抑郁障礙陽性168例(28.0%),無焦慮抑郁障礙432例(72.0%)。
2.3 影響住院患者焦慮抑郁障礙患病率的多因素分析年齡、婚姻對住院患者焦慮抑郁障礙患病率影響較大,其中各項目患病率比較,差異均有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1。

表1 影響住院患者焦慮抑郁障礙患病率的多因素分析[n(%)]
本研究調查顯示,本院住院患者焦慮抑郁障礙陽性總檢出率高達28.00%,稍高于國內吳文源等[2]報道綜合醫院(26.00%)住院患者有焦慮抑郁障礙的結果,男性焦慮抑郁障礙發病率為12.17%,女性為15.83%,二者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與李家磊等[3]報道的結果基本一致。本調查中焦慮抑郁障礙患者男、女比例分別為43.5%和56.6%,與國內彭紅莉等[4]報道的門診就診焦慮抑郁障礙男女比例分別為32.2%和67.5%比較,男性比例增加,女性比例降低,但男女性別發生焦慮抑郁障礙總的趨勢一致。
本調查分析了影響綜合醫院住院患者焦慮抑郁障礙患病率的多因素,發現患病的不同年齡段比較,以青壯年患病率(66.1%)最高,明顯高于其他年齡組,且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分析其原因,一方面與該人群既要面臨人生承擔事業、生兒育女、贍養老人的重大責任;另一方面又要面臨承擔社會職業及其各種角色等多重因素的影響,這一年齡段也是精神、心理疾病高發的“雙峰”階段。這與張艷霞等[5]報道的焦慮抑郁障礙與年齡無明顯的相關性的結果有所不同,而本調查中性別、職業、文化、居住地及住院科別對焦慮抑郁障礙患病率的影響較小,其中各項目比較,差異均無統計學意義(P>0.05)。本調查未能深入研究軀體疾病與焦慮抑郁障礙之間的相互關聯,既是本調查項目的不足,也是需要作者進一步深入探討的課題。
焦慮抑郁癥狀可以是軀體疾病的心理反應,也可以是獨立于軀體疾病的心理障礙,據國內外文獻報道,焦慮抑郁障礙是綜合醫院中最常見的心理問題之一,絕大多數焦慮抑郁障礙患者,曾多次以軀體不適癥狀在綜合醫院各科門診就診,軀體疾病與其伴發的焦慮抑郁互相影響,需要加以關注[6]。伴發焦慮抑郁會顯著影響患者治療和預后、治療的依從性,增加疾病的風險,有時還會成為疾病的誘發因素,甚至增加疾病的負擔,影響患者的生活質量及其社會職能[7]。由于臨床各科醫生缺乏有關精神、心理障礙診斷和治療的培訓、經驗,不能較為完整地識別和處理以軀體癥狀為主訴的焦慮抑郁障礙患者,經常出現漏診、誤診,延誤患者的最佳治療時機和浪費醫療資源[8]。
本調查還梳理了住院患者在住院期間身患軀體疾病與焦抑郁障礙共病的常見臨床癥狀:反復暈眩、呼吸急促、胸悶、心悸、身體發冷發熱、手腳冰涼或發熱、胃部難受、大小便過頻、喉頭有阻塞感,過分警惕,對未來無名的擔心,全身緊張眉頭緊皺,表情緊張,唉聲嘆氣,容易疲勞,難以集中注意力,易激惹,興趣喪失、無愉快感,精力減退或疲乏感,精神運動性遲滯,自我評價過低、聯想困難或自覺思考能力下降,食欲降低或體質量明顯減輕及睡眠障礙,個別患者還出現性欲減退問題,這些都與劉傳新等[9]報道的大致相同。所以要注意軀體疾病與抑郁焦慮障礙共病的影響因素。焦慮抑郁障礙的嚴重程度不僅與軀體疾病的危急程度、病程長短、軀體疾病之間的共病狀況、醫療措施、用藥情況等有關,還與患者的家庭支持、經濟狀況、心理應激、人格特征、治療依從性、不良嗜好等社會心理行為因素密切相關。需要綜合考慮軀體與心理方面的各種因素,采取相應的策略和措施,重視綜合性醫院心理障礙的識別及治療將有助于改善患者的臨床療效[10]。
針對綜合醫院臨床各科醫生對門診或住院患者出現精神障礙或心理障礙識別率較低等問題,參考藍景曦等[11]報道綜合醫院提供精神心理衛生服務水平的專業培訓需要進一步加強和完善的建議。本院從2011年起成功舉辦省級精神衛生專業繼續醫學教育項目共4項,內容以普及和提高醫務人員精神衛生知識、睡眠障礙與身心疾病診斷治療、兒童青少年情緒障礙診治等為主的專項業務知識培訓。培訓對象為本院全體醫護人員及本市區所有醫療機構醫務人員,人數達到2 500多例次,心理科參與聯絡會診月均120例次,門診就診月均1 200多例次,反映了本院各科臨床醫生重視精神、心理因素對軀體疾病的影響,極大地提高了臨床各科醫生對心理障礙的識別和綜合治療效果。
本研究從調查的資料分析了縣(市)級綜合醫院住院患者焦慮抑郁障礙的影響因素以及綜合醫院各科醫生對因精神、心理因素對軀體疾病的影響識別較低、治療策略不具體。徐起嶺[12]提出對此應早期發現、及早干預和治療,甚至在綜合醫院成立專門的心理科尤為重要。作者提出以下建議,在綜合醫院應以心理科為點,臨床各科為面,以點帶面,通過各種渠道普及臨床各科醫生的心理衛生知識,重視患者的心理健康教育,真正達到“生物-心理-社會”治療模式服務于社會層不同層次的人群和廣大患者,對于在綜合醫院從事精神心理專業的醫務人員而言,這就要求其專業技能更高,既要具有扎實的精神醫學理論知識,又要具有心理咨詢、心理治療技術和良好的溝通能力。
[1]李麗梅,李賡,吳曉東,等.寧夏綜合醫院內科門診患者焦慮抑郁障礙的調查分析[J].寧夏醫學雜志,2011,33(9):861-862.
[2]吳文源,劉美蘭,李春波,等.綜合性醫院就診患者伴發的抑郁焦慮癥狀及其治療[J].中華醫學雜志,1999,79(7):509-511.
[3]李家磊,姜榮環,馬弘,等.北京部分綜合醫院門診就診者焦慮障礙的現狀調查[J].中國全科醫學,2013,16(10):1173-1175.
[4]彭紅莉,唐秋萍,郝以輝,等.長沙市綜合醫院門診就診者焦慮抑郁障礙的調查[J].中國臨床心理學雜志,2008,16(3):300-301.
[5]張艷霞,張紅旗,張娟,等.綜合醫院內科住院患者抑郁焦慮狀況調查[J].中國實用醫藥雜志,2013,8(18):256-257.
[6]Mozaffarieh M,Sacu S,Benesch T,et al.Mental health measures of anxiety and depression in patients with retinal detachment[J].Clin Pract Epidemiol Ment Health,2007,3:10.
[7]吳文源,魏鏡,陶明.綜合醫院焦慮醫院診斷和治療的專家共識[J].中華醫學雜志,2012,92(31):2174-2181.
[8]何燕玲,馬弘,張嵐,等.綜合醫院就診者中抑郁焦慮障礙的患病率調查[J].中華內科雜志,2009,48(9):748-751.
[9]劉傳新,段明君,李斌,等.綜合醫院就診患者軀體疾病與抑郁焦慮障礙共病的影響因素[J].中華行為醫學雜志,2012,21(7):616-618.
[10]陸悠,毛家亮.綜合醫院心理障礙診斷與治療的特點探討——附個案2例[C]//國際華人醫學家心理學家聯合會,國際中華應用心理學研究會.國際中華應用心理學研究會第八屆學術年會論文集,廈門,2011.
[11]藍景曦,房茂勝,李毅,等.湖北綜合醫院精神衛生服務現狀及焦慮抑郁障礙診治情況調查[J].中國臨床保健雜志,2013,16(4):339-401.
[12]徐起嶺.綜合醫院患者焦慮抑郁診斷和治療臨床研究[J].中國現代藥物應用雜志,2013,7(19):234-236.
Survey on inpatient with mixed anxiety and depressive disorders in comprehensive hospitals
Huang Shengwan,Huang Jinrong,Zhu Xiuti,Chuju,Huang Mingxiao
(Yingde People′s Hospital,Guangdong 513000,China)
Objective To survey and analyze the anxiety and depression disorders prevalence of the inpatinets in comprehensive hospitals,and improve the clinicians to identify the diagnostic capabilities of anxiety and depressive disorder.Methods A self-made general condition and the Hospital Anxiety and Depression Scale(HAD)were conducted for inpatient investigation from April 2013 to March 2014,all the data were statistically analyzed by SSPS19.0 software.Results The positive rate of anxiety and depression disorders of comprehensive inpatient accounted for 28.0%(168/600),except for the age and marriage,other factors had a little impact on it,whose difference had statistical significance compared the sickness rate in the groups(P>0.05). Conclusion The prevalence of anxiety and depressive disorders in general hospital is quite high.Improving the abilities to identify and cure mental disorders is helpful to improve the clinical efficacy in patients,which is very important to establish specialized psychological department in general hospitals.
Hospitals;Inpatients;Anxiety;Depression;Investigation and analysis
10.3969/j.issn.1009-5519.2015.03.016
A
1009-5519(2015)03-0360-03
2014-10-05)
清遠市科技計劃項目(00112951320523065)。
黃生萬(1964-),男,湖南藍山人,副主任醫師,主要從事臨床精神、心理衛生診療、臨床教學工作和精神心理科相關研究;E-mail:hsw640428@sina.com。
黃金榮(E-mail:huangxlp@126.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