祁麗華
[摘要]高校學報作為刊發學術研究成果的重要載體之_,為中國現代學術的建構和發展做出了自己的貢獻。但隨著社會的轉型,傳統的失落,富含在傳統中規范文化秩序的學術道德自律功能也隨之衰微。學術規范的提出是對學術從業者外在的一種強制性的要求,旨在保障學術持續有序地發展。作為以刊發有知識增量為己任的高校學報也隨之迎來了自身建設的關鍵期。唯有踐行和完善學術規范,以順應學報內在的發展要求和外在的知識價值的確認來完善學術發展的大環境,才是高校學報實現自身建設的基準點。
[關鍵詞]學術規范;學報轉型;知識價值
[中圖分類號]IG64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671-8372(2015)02-0117-03
一、學術規范與學報建設的內在關聯性
高校學報作為學術期刊的重要一員,在中國現代學術的建構和發展中發揮了不可替代的作用。學報與學術的關系,往往是一榮俱榮,一損俱損。而一套與學術發展相適合的學術規范不僅是學報刊發論文的依據,更是學術持續有序發展的保障。翻開學術發展史,新中國學術研究的多元化發展是隨著20世紀80年代中國人文社會科學諸學科的恢復和重建,特別是90年代以降,學術規范討論得以迅速展開而逐漸呈現的。在1989年,中國學術界發生了大的轉型,呈現出“思想淡出,學術凸顯”的特征,使得原有的那套以“實現并維護‘學術體制本身的政治性架構”的學術規范不僅不能適應學術發展的要求,而且嚴重地阻礙了中國學術與國際學術新潮之間的交流與對話。為保證知識和思想的正向積累,特別是為保證各學科知識增長、學術傳承和具體研究的規范,亟待確立合理的學術秩序。于是,學術規范討論成為了20世紀90年代學界的一大熱點。這場關于學術規范的討論直至2004年教育部頒發《高等學校哲學社會科學研究學術規范(試行)》(以下簡稱《學術規范》)才得以告一段落,從此學報界進入學術規范制度化建設的軌道。在這場關于學術規范和建設的討論中,高校學報作為傳播科學知識、促進社會交流的社會工具,因其存在著學術失范、學術腐敗等問題首先遭到了學術界的批評;學術界針對學報體制“全、散、小、弱”的辦刊特點著重展開了批評和討論,并引起了社會各界的關注和高度重視,相關部門進而采取了一些應對措施。例如,2003年1明教育部發出《關于做好“教育部高校哲學社會科學名刊工程”的啟動和第一批申報工作的通知》,啟動了‘名刊工程”;2004年10月教育部又印發《教育部高校哲學社會科學學報名欄建設實施方案》,啟動了高校哲學社會科學學報‘名欄建設工程”,這是對名刊工程的深化和拓展,也進而引發了學術界關于高校特色欄目建設的討論。2011年7月,新聞出版總署正式啟動報刊體制改革,并于2012年7月頒發了《關于報刊編輯部體制改革的實施辦法》,其中“轉企”“不再保留報刊編輯部體制”“并入新聞出版傳媒企業”或“轉為期刊出版企業”是這次改制的核心內容和主要方法。經過學報界的激烈反響和討論后,至2013年11月30日,關于學報編輯部的建設問題,最終以“凡是有條件、愿意轉企的期刊單位盡可以自己申請;凡不具備條件、不愿意轉的,保留現行體制”而告一段落。從這一系列關于學報問題展開的討論和建設的歷程可見,其緣由大多來自學術發展的內在需求以及科學技術的發展對學術研究的時代要求。從學報當前的處境與發展的角度來觀察,踐行學術規范應該是學報調整自身發展的歷史性良機。所以,分析學報在踐行《學術規范》中的有“為”之處和探討《學術規范》在促進學報建設中的局限性,有助于學報自身的發展,并能為學報和學術的良性循環發展提供一定的參考建議。
二、《學術規范》對高校學報建設的可“為”之處
高校學報作為中國新式大學的一個衍生產品,只有以其本質屬性為基點才能有效地發揮其在學術建構中的積極功能,才能促進自身的發展和壯大。從學報發展史來看,高校學報是以進行學術研究,發表學術論文作為存在的“本體”,并以“能有新知識的貢獻”“昭示許多有價值的思想”作為最重要的功能的。當時代發展到做學術成為一門職業的時候,就需要有與其相適應的規矩來規范學術從業者的行為。但由于歷史的原因,一套行之有效,能維持和保持文化秩序,且能及時跟進學術發展內在需要的學術規范一直未能及時建立起來,進而致使了學術失范現象。究其原因,陳來先生在其《北京·國學·大學》一文中做了很中肯的解讀,他認為,由于人們在現代化的過程中,失落了傳統,于是便失去了規范文化秩序的道德自律功能,特別是在新的規則和秩序機制尚未建立起來時,就會導致文化與行為的嚴重失范。所以他認為當今學術界所呈現的學術行為失范現象“是整個社會轉型中具有的普遍現象,是轉型中整個文化失范的一部分。”所以亟待權威部門出臺一套學術規范。2004年,教育部正式將《學術規范》頒發給各教育行政部門和高校,并將學術規范的地位與意義提升到了前所未有的高度。雖然這次發行的《學術規范》只是限于一種共識的章程,但為高校哲學社會科學研究工作者提供了行之有效的學術研究方法和學術研究自律準則,亦為哲學社會科學研究的繁榮和發展提供了積極的保障。《學術規范》總則中明確提到,“為規范高等學校哲學社會科學研究工作,加強學風建設和職業道德修養,保障學術自由,促進學術交流、學術積累與學術創新,進一步發展和繁榮高校哲學社會科學研究事業,特制訂本規范”。可見,該總則與學報的本質屬性和基本功能是相一致的。所以學報在踐行和完善《學術規范》的同時,也就是在匡正自身的辦刊功能。
第一,用《學術規范》能匡正學術從業者的基本職業素養;通過界定專業“圍墻”,能保證學術研究的正向積累。隨著時代的進步,社會分工越來越細,行規問題越發凸顯,體現在學術研究領域,應是“做什么活都得有規矩,否則任何人無須訓練都可以做,則學術將大為貶值”。在20世紀90年代中后期出現的“學術隊伍魚龍混雜、良莠不齊,抄襲剽竊之作大行其道,毫無學術價值的學術垃圾充斥于大小學術刊物”的現象已表明,隨著學術工作的社會屬性的越發彰顯,學術界迫切需要相應的學術規范來約束學術從業者的學術行為。所以學報在受理作者來稿時,應嚴格遵循《學術規范》之“學術引文規范”和“學術成果規范”的準則,若作者不能將之視為自律的準則,則應將其拒于學術圈外。其目的,一是為保證學術社區的專業化質量,使學術研究井然有序;二是能為學術專業行為的預期形成提供可能,從而彰顯學報的平臺交流功能,讓學術從業者真正能夠相互對話和相互理解,從而減少混亂,形成秩序,重建學報的學術導向和引領作用。
第二,用《學術規范》能正確引導學術從業者的研究思路,從而匡正學報功能。學報的功能之—在于刊發有知識增量和有學術突破的學術論文,促進學術事業的發展。20世紀90年代的學術規范討論之所以從“學術史”的角度切入,一是“因為學術史研究本身所固有的‘正面或負面地凸顯某種學術規范、是學術傳統得以延續的內在功能”;二是因為通過學術史的研究,能夠“建立學術權威,顯示學術規范,使得整個學界有所敬畏,有所依循,不至于‘肆無忌憚”。早在1999年12月,《歷史研究》《中國史研究》《近代史研究》《世界歷史》《當代中國史研究》《中國黨史研究》和《史學理論研究》等就聯合發表聲明:“規定學術研究必須尊重前人研究成果:凡專題研究論文,應就主要的研究內容,概略說明或介紹前人研究的主要成果或研究狀況……完全沒有此種說明或介紹的來稿,各刊編輯部將不予受理”。雖然《學術規范》中并沒有將這一條很明確地寫入,但在總則中是有涵蓋的。學報在評審論文時強調專題論文必須有學術史的綜述,一可以為學術從業者提供學術研究的連貫性和實質性的知識參照;二可以擺脫學報近幾年來,在某種程度上“淪為”學術從業者“琢磨”發表論文的參考工具的尷尬狀態,從而扭轉學報的角色定位,引導學術從業者的研究路向,促其形成知識和思想的正向積累,遏制非學術“知識類型”的產生和發展,從而真真實實地發揮學報在學術研究和學術走向中的導向作用。
第三,遵循《學術規范》之同行專家評審制,能逐步形成以學報為中心的學術共同體。鄧正來先生曾說過,中國人文社會科學發展的學術刊物中各種論文之所以變成了彼此不相干的自說自話的文字,在于我們的學術刊物缺乏學術論題關照下的“問題意識”和“前沿意識”。這一方面是由于學術研究者不注重學術積累,致使學科研究缺乏問題意識;另一方面是由于實質為“內部人審稿”的三審制已無法適應現行的學術研究和學術發展。而采用同行專家評審制,基于其專業的、隱名的、外部人審稿等特點,一可以拒絕關系稿、人情稿,凈化學術生態環境;二可以借助眾多領域專家、學者的集體學識和學術慧眼能盡可能地確保論文質量具有前瞻性和創新性,從而有助于構建合理的、開放的高校學報體系,從形式和內容上徹底改觀學報“小、弱、散”的現狀;三可以通過刊發具有“問題意識”和“前沿意識”的論文,能夠刺激學術從業者對學術論題的爭辯,從而把學術同仁聯系起來,使學術交流或學術對話真正成為一種學術研究常態,使以學報為中心的學術共同體的形成成為可能,進而推動學術的發展。
三、《學術規范》在學報建設中的局限性
與此同時,也應該認識到,學術活動的規范是一個動態的過程,會隨著時代的發展和社會的進步而逐步完善。就目前來說《學術規范》對學報建設的作用不可能是萬能的,要充分發揮現有的《學術規范》在學報建設中的積極作用,還需要幾個前提條件。筆者以為至少可概括為三方面的內容。
第一,《學術規范》只有在良好的知識價值信念已被確認的前提下,才能發揮其對學報刊發論文質量的保證,從而促進學報的建設。學術的進步有賴于社會的進步,社會的進步離不開學術的發展,社會進步的標志之一在于有良好的知識價值信念。造福于社會的知識是最有價值的知識。當前,為順應中國社會發展的需求,使中國優秀的傳統文化與人類文明優秀的成果相承接,黨的十八大提出了以“三個倡導”為基本內容的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即“富強、民主、文明、和諧,自由、平等、公正、法治,愛國、敬業、誠信、友善”,分別對國家、社會和公民個人的發展提出了新的要求,這也為社會科學研究工作者提出了新的學術論題,為社會科學類學報的發展注入了新的學術增長點。而學報也應抓住這次機遇,利用學術規范確保所刊發論文的知識增量,逐步扭轉其消極面,樹立積極正面的學術形象,以刊發具有知識增量的文章為己任。
第二,學術規范只有在學報充分利用網絡化帶來的便利,建立一個與現代學術發展相適應的高水平、開放式、國際性審稿專家庫,且采用同行評議操作平臺進行稿件的篩選和審核,才能確保學報刊發的論文具有學術論題關照下的“問題意識”和“前沿意識”,從而更好地發揮學報的知識傳承作用和引領學術潮流的作用。當然這個專家庫的建立不是某個學報編輯部就能承擔的,它必須是一種學術團體的行為或含有某種政府功能的行為。
第三,學術規范只有在“主編職業化、編輯學者化”的前提下,才能深化學報自身發展的需求,發揮學報“引領學術潮流、扶植學術新人的作用。眾所周知,學報的優勢或曰特色在于其所產生的大環境,即擁有層出不窮的學術新人和學術帶頭人。所以扶植“新人”,識拔“小人物”是學報的天職。同時,這也就使得高校學報編輯的學者化成為學報持續有序發展的基本要求之一。至于學報“如何順勢而為,如何把握世紀學術潮流的變化、特點及趨向,如何創出自己的風格和特色,如何利用開放的中外學術平臺確立‘中國話語”,則只有職業化的編輯才能勝任。所以學報主編職業化是時代發展的必然要求,也是學報實現自身轉型的內在需求。因為學報主編是學報發展的掌舵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