楊明
2015年初,我校提出了創建成“市智慧校園”的工作目標。一年來,學校始終以“智慧校園”創建為抓手,努力實現科學發展、和諧發展,使學校成為師生共同成長的“智慧園”,逐步讓“智慧校園”建設成為全校師生的共同愿景和追求。
一、明確方向,制定方案,推進智慧校園建設
智慧校園是數字化校園的高端形態,是數字校園的發展。它是以數字化校園為基礎,利用云技術、物聯網、虛擬化等技術,對來自于校園基本個體的各種信息數據實現感知、傳遞、采集、檢測和分析,構建校園人與物、人與資源之間的聯系、溝通等交互方式,拓展管理時間和空間。將學校的管理、教學、科研與校園資源和應用系統進行最大限度地整合,我校根據信息化發展的要求適時提出了智慧校園建設目標,塑造智慧教師,培育智慧學生。圍繞工作目標,學校成立了創建工作領導小組,規劃創建路線圖,確立實施時間表,制定了創建方案,積極穩妥地推進智慧校園的創建工作。
二、協同共進,打造特色,深化智慧校園建設
“智慧校園”創建得到了全校教師的積極響應。創建領導小組建立例會制度,每月一次,有主題,有記錄,有專人負責。教研組活動中心明確集體備課、觀課議課、反思沙龍等,研究氛圍濃郁,教師紛紛用自己的實踐詮釋對教學智慧的理解,用集體智慧的碰撞明晰教學智慧的內涵,從而提升自身的教學智慧,演繹充滿智慧的課堂教學。
1.建設智慧文化
學校圍繞學生發展主題,營造書香氛圍,全面推進校園文化建設,加強對黑板報、宣傳欄、隊角等文化陣地的指導管理,充分發揮宣傳教育功能;打造“四化”校園,把校園綠化、美化、凈化與校園的書香文化相結合,形成“一墻一壁會說話、一磚一瓦都含情、一草一木皆有靈”的智慧文化氛圍。在通過省教育現代化驗收的基礎上,學校又通過“市裝備水平再提升工程”,投入300余萬元,新增計算機等一大批裝備器材,新建錄播教室、書法教室、標本室、科學探究室等專業教室。
2.打造智慧教師
學校制定了“智慧教師”的培養模式,通過課堂展示、智慧沙龍、微課制作評比等方式,努力提高教師的專業水平和綜合素養,把教師培養成新時代的智慧型教師。通過外出參觀學習,讓名家名師的講座、課堂教學不斷更新教師的教學理念,提高教師駕馭課堂的能力。通過開展會前讀書交流會、QQ群在線主題研討、專題書目薦讀等活動,提升廣大教師的理論素養和業務能力。
3.構建智慧課堂
智慧課堂教學模式是基于“智慧教育”的理念提出來的。它在教學目標的預設上,體現“知識與技能、過程與方法、情感態度與價值觀”的整體要求;在教學程序的設計和運行過程中,“整合各種教育資源,促進學生積極參與和主動探究”的有序運行;在學習環境管理上,“努力實現師生平等交流,合理調控課堂學習情緒”上多項協調;在對學生的評價上,“促進全體學生的個性張揚、智慧發展和健康成長”。
4.培養智慧學生
培養智慧學生,讓學生真正享受學習、享受成長。把學生培養成一個快樂的、有強烈好奇心、富有想象力、勇于探索的人。利用校本課程《小學經典讀本》為學生提供誦讀經典的教材,引導學生潛心誦讀經典,厚積文化底蘊。組織形式多樣、生動活潑的各項學科競賽活動,如讀后感評比、寫字競賽、數學專項能力競賽、英語情境劇表演、體育小型競賽等。
三、春華秋實,盡顯魅力,收獲智慧校園創建成果
智慧孕育理想,智慧承載希望。全校師生在“智慧校園”的創建道路上創新前行,取得了豐碩的成果。
1.完善和構建了基于物聯網的智能化校園環境,實現了教職工、學生、教務、圖書、培訓管理等方面的智慧管理。通過管理平臺把重要信息及時發送到教師和家長的手機上,讓家長和教師及時了解學生在校的生活和學習情況,增進學生之間、師生之間和家校之間的交流,從而實現師生通、班班通和家校通等智能化管理功能。
2.構建智慧教育的支持環境,充分應用智慧型的教學支持環境和數字化教學工具開展教學實踐和教研活動,培養了一批高素質的智慧型教師隊伍。利用智慧教室環境,通過有線和無線網絡共享教育云平臺的海量教學資源,教師通過觸控式一體機進行授課,利用全自動智能高清錄播系統,在教師現場授課的同時把教師教學和學生學習的全過程自動錄制生成教學實況錄像保存起來,同時以流媒體的方式在網絡中實現遠程直播,供異地師生課后點播觀摩和遠程在線實時收看。不同地域的師生共同聚集在一個課堂上,利用網絡環境使教學教研無距離障礙,同區域和異地間共享教學教研資源。
回顧既往,勇于開拓的實小人,按照創建目標要求,取得了智慧校園創建階段性成果。展望未來,金湖實小人將繼續腳踏實地依托“智慧校園”建構創新型、智能型的智慧教育體系,,以教育信息化帶動教育現代化,向著高質量、高品位、有特色的現代化、智慧型名校目標奮勇前進,為金湖教育事業再譜新的華章!
參考文獻:
宗平,朱洪波,黃剛,等.智慧校園設計方法的研究[J].南京郵電大學學報:自然科學版,2010(04).
編輯 魯翠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