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邦珠
摘 要:當前人的全面發展是社會中的重要價值目標,為了實現人的全面發展,需要在各個階段中培養人的綜合能力和創造能力。小學創新教育是一項比較系統化的工程,主要以培養學生的創新能力和創新精神為目標,使學生成為學習中的主人,真正得到提升。主要對小學創新教育中應該注意的幾個問題進行了分析和研究,希望為我國的小學教育提供有益建議。
關鍵詞:小學生;創新教育;創新能力
在小學生的教育當中一直以來就存在著誤區,很多教師認為小學生所接觸到的東西較少,知識能力有限,不能進行創新教育。還有部分教師認為學生的創新能力和創新思維不是靠培養形成的。這種思想導致了小學創新教育一直以來難以得到突破性發展。下面將對小學生進行創新教育應注意的幾個方面進行分析。
一、小學創新教育中的基本原則
(一)整體發展原則
教師應當將學生的發展看做一個生命體的整體過程,在這個過程中有著一定的統一性和有序性。因此在進行創新教育中一定要堅持整體發展原則。不僅要在學生的成長每個階段進行教育,同時還要在各種多樣性的活動中進行教育,促進學生的創新能力發展。
(二)主體性原則
學生是教學中的主體,在教學過程中,一切教育都應以學生為主來進行設計。同時在學生的學習過程中,應給學生一定的自主空間,讓學生能更多地參與到教學活動中去,為學生的創新能力發展奠定基礎。
(三)民主化原則
民主化原則指的是教師應當尊重每一個學生的個性和特點,以一種平等、友愛的心態來對待每一位學生,使學生的心理能真正地接受教師,并得到心靈上的舒展。教育中的民主性是提升小學生創新潛質的重要環境因素。
(四)實踐性原則
在教學過程中,教師一定要盡量多地為學生創造一些實踐的機會,交給學生一些探索性的任務,例如課堂實驗和小制作等,讓學生在不斷的探索過程中得到能力的提升,真正地提升創新能力和創新精神。
二、小學生進行創新教育應當注意的幾個方面
(一)要樹立正確的教育觀念
創新教育主要是培養學生的創造力,使學生在未來成為創新型的人才。從教育角度上說,創新教育是為培養學生創新能力的基礎教育,同時也是培養學生養成健全人格的重要教育。但長久以來社會對“新”的定義比較高。使人們對小學生的創新教育產生了一定的懷疑,最終造成了教師的創新教育出現誤區。首先,部分教師認為小學生的認知能力有限并不能對其進行創新教育。其次,教師認為學生的創新能力并不是靠培養而形成的,而是天生的。對此只有教師建立正確的教育觀念,才能真正地推動創新教育發展。由于長久以來受到應試教育的影響,很多教師將知識的傳授看做是自己的任務,而對學生的素質培養則不夠重視,學生比較缺乏創新精神和能力。培養學生的創造力需要積極地轉變教學觀念,將知識性教學改變成為能力素質教育,推動學生的全面發展,學會創新。
(二)教師參與到課程創新全過程
教師是課程改革創新當中的重要部分,同時也是創新教學的關鍵。教師應從一開始就參與到課程編制中來,確定課程的目標和內容,使教師能對教學的各個環節有所掌握,能更好地把握創新教育的實質。傳統的教育中教師總是游離在課程編制之外,這種方式對教學效果來說有著不良影響,很難真正地達到課程創新目的。因此,在創新教育課程中教師一定要參與到每一個環節中去。
(三)創造良好的教學環境
人的潛能發展離不開環境,好的環境將直接給人帶來正確的影響。學校是學生接受教育的重要場地,好的學風和班級氛圍等將在潛意識上給學生帶來影響。對此教師一定要重視學生的成長環境因素。在教學中教師應當為學生營造出輕松、和諧的學習氛圍。同時師生之間要建立一種和諧的關系,給學生更多的色彩空間,讓學生在學習的過程中能得到更多不同的理解,產生自己的觀點。在這種百花齊放的環境中,學生將很容易產生新的思想。例如在課堂教學中,教師可以采取游戲的形式來營造輕松的環境氛圍。運用詞語接龍的游戲形式或者同音字等來接出其他的詞語。教師給出一個詞“北京”下面學生將給出京戲→戲曲→曲目→木頭……在這種環境中不僅學生的身心能得到放松,同時學生的思維也能在其他同學的啟發下得到更好的發展,對學生的創新精神和創新能力發展有著重要的意義。通過整個教學過程各種其他同學的不同答案,學生將逐漸地完善自我心中的知識結構,使學生的思維得到拓展,從而激發他們的創新欲望。
總之,小學生的思維是十分敏捷的,同時具有豐富的想象力,在小學階段對學生進行創新教育將最大限度地提升小學生的創新意識和創新能力發展。在教學中教師應正確地對待學生的發展特點,讓他們的思想能夠自由的飛翔,使課堂真正地綻放出光彩。小學生創新教育中教師要注意建立正確的教學觀念,為學生營造良好的學習氛圍,同時真正地融入課程編制當中去,找到適合學生的教學方式,為學生的創新發展奠定良好的基礎。
參考文獻:
李曉俠,吳青文.小學階段教學中如何培養學生的創新能力[J].課程教育研究,2013,04(15):41-44.
編輯 魯翠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