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怡
摘 ?要:隨著新媒體的興起,傳播技術將人類推向了“全新媒體時代”,文章通過對新媒體素養意義的闡釋,探討提升領導干部新媒體素養的有效途徑,以期領導干部們在實踐過程中善導、善用、善應、善對新媒體,把新媒體作為凝聚民心、推動工作的重要資源和工具手段,從而創造一個規范有序、和諧健康的公共輿論新空間。
關鍵詞:領導干部;新媒體;素養
新媒體素養,是指在社交網絡革命、互聯網革命和移動革命的背景下,個人為了適應新的媒體環境和社會關系變化,構建更大、更好的社交網絡,應該掌握的新的能力,即個人認識、評判、運用傳媒的態度與能力。當今社會新媒體無時無處不在,它們已經融入社會生活的方方面面,以形形色色、光怪陸離的樣態干預生活、引領時尚、制造熱點,并介入公共事務管理,對國內外的政治、經濟、文化、軍事等領域的發展都產生了深刻影響,新媒體無疑已經成為信息的傳播者、社會的預警者、政府的監督者和公眾參政議政的平臺,越來越成為政府在公共管理中不可忽視的因素。因此,如何正確認識新媒體的功能和作用,了解和用好新媒體資源,如何提升黨政領導干部的新媒體素養,顯得尤為重要。
一、提升領導干部新媒體素養的意義
(一)提升領導干部的新媒體素養,可以有效認識大眾傳
媒,提高干部的綜合素質。領導干部作為社會中的特殊群體,其新媒體素養,即獲得、解讀并使用和利用新媒體的能力,不僅是現代信息化社會一個合格公民必備的條件,也是干部自身素質的重要組成部分。人們對社會現實的認知和態度在某種程度上是由新媒體構建的,因為新媒體在傳遞客觀信息的同時,會自覺或不自覺地把自己的認識和看法融入其中,從而對社會民眾產生積極或消極的影響。在這樣的“新媒體化社會”中,提升領導干部的新媒體素養,能幫助領導干部們了解新媒體的性質和功能,把握新媒體的特點和傳播規律,突破傳統新媒體的“把關人”的作用,實現裂變式傳播,形成開放的公共話語空間,同時領導干部們也能將新媒體作為密切黨群干群關系的重要紐帶,更加有效地運用新媒體,服務于黨和政府的工作,以尋求與新媒體的合作共贏。[1]
(二)提升領導干部的新媒體素養,可以有效掌控輿論導向, 塑造良好的政府形象。在新媒體時代,社會輿論環境發生了明顯變化,各種輿論可以借助網絡、手機等現代傳播媒介大范圍迅速傳遞,大大強化了傳播效果。同時,作為公眾人物的各級黨政領導干部隨時都可能被置于聚光燈下,面對新媒體的追問質疑,接受公共輿論的考問。因而,領導干部必須提升新媒體素養,對網絡輿論的聚合與放大效應要有充分認知,要實現發展和新的突破,更好地把握輿論引導的功能,及時調整方針政策,引導社會價值向最符合和諧社會建設的方向發展,這對搞好黨的建設,杜絕腐敗,維護黨的純潔性與活力,塑造良好的政府形象,有著積極的意義。
(三)提升領導干部的新媒體素養,可以有效地提高執政能力,及時化解危機事件。當前人類社會正進入風險多發期,而我國處于轉型期的特點,更導致社會管理風險的加大,尤其是以互聯網和手機為中心的新媒體在方便我們的日常生活和使信息交流更為順暢的同時,也為社會風險的擴散提供了條件。無論是國內國際重大事件,無論是公眾關心的熱點難點問題,還是各種政治觀點和社會思潮,或是公眾對重要部署、重大決策、突發事件的思想反映,這些輿論動向處理應對過程中稍有不慎就可能形成輿情熱點,甚或引發“輿情危機”。而提升了領導干部的新媒體素養和能力,就可以傾聽理性的建言,深入了解社情民意,增強領導工作的前瞻性和預見性,有效地提高輿情危機應對能力,及時化解危機事件,使網絡輿情平穩發展,進一步提高政府的公信力。
二、提升領導干部新媒體素養的有效途徑
(一)轉變觀念與作風,善導新媒體。首先,領導干部要轉變新媒體觀念,要以平等開放的心態對待新媒體、尊重新媒體,增強新媒體溝通意識,加強政府與新媒體的合作,必須意識到新媒體正在主導社會傳播,官員 “管住新媒體”的理念已經過時,面對新媒體,官員要從“防范”向“接近”轉變,要從“消極躲避”向“積極面對”轉變;其次,要切實轉變作風與執政理念,強化民本意識,貼近實際、貼近生活、貼近群眾,放下架子,不居高臨下、自以為是,要與新媒體建立合作共贏的良好關系,以寬廣的心胸接受監督,積極為新媒體的采訪報道提供方便,客觀、公正、真實地反映事情的本來面目。第三,要善于運用新媒體影響力強大、傳播及時等優勢,宣傳黨的路線方針和政策,踐行群眾路線,提供高效率的網絡政務服務,發揮好新聞新媒體正面宣傳的作用,以正確的輿論引導人,讓主流輿論得到順暢的傳播,讓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得到有效的張揚。
(二)加強學習與培訓,善用新媒體。要加強專業學習,不斷提高個人的政治、道德、文化與心理等素養,要熟悉新聞傳播理論和的主要知識,加強對新媒體知識的了解和對新媒體規律的把握,要認識到新媒體已經成為主流媒體,要探尋傳播規律、掌握傳播方法和技能,進行正確信息傳播、輿情分析和輿論引導,與新媒體保持良性互動,讓接近新媒體成為一種主動行為,善學善用新媒體成為一種自然習慣。[2]
要加強專業培訓,為提高領導干部新媒體素養搭建技術平臺,積累領導干部應對新媒體的經驗, 掌握新媒體傳播業務的主要知識和技巧,促進領導干部培訓專業化,并將新媒體素養納入官員任用與考評條件之中,建立健全新聞發布制度,建立評估反饋機制,加強官德建設,樹立正確的權力觀,讓領導干部有能力借助新媒體力量促進政府的各項工作,充分發揮新媒體的“正能量”。
(三)處理危機與輿情,善應新媒體。首先要把握工作的主動權,建立良好的新媒體公共關系的能力與高效的新聞發布機制的能力,對重大熱點輿情,要進行集中研判,進行快速有效的應對和處置;其次要及時發布真實信息,讓公眾了解事情真相,有效規制網絡謠言,并找準時機在第一時間與新媒體記者、社會公眾建立有效溝通和互信機制,沉著應對溝通協調;第三要強化對新媒體的管控力度,謹慎作出事件結論,根據輿情態勢,讓主流聲音和正確言論及時上網,引導網絡輿論,占領輿論制高點,贏得話語先導權;最后對違反紀律、造成惡劣影響的責任人和新媒體單位,應予以及時通報和處理,積極推動問題解決,并學會反思我們的輿情應對工作,多從主觀上找原因,勇于承擔責任,開展自我批評,如此才能最終消除輿情危機的根源,才能維護好社會和諧穩定的良好局面。
(四)重塑話語與形象,善對新媒體。要明確話語形象是官員公共形象的組成部分,亦是一種領導力的彰顯。領導干部應緊跟時代,掌握語言藝術,與時俱進更新話語體系,要善于發出恰如其分的聲音,不斷提高駕馭語言的能力,口語表達力求清晰親和、生動準確,做到實事求是敢說話,恰當得體會說話,做到說話有品位、有分量、有感染力、有號召力,話語間要自覺維護黨和政府的形象,促進矛盾有效化解、事件妥善解決。
要明確政府形象是公眾對政府的總體特征和實際表現的總體看法和評價,宏觀上應以公信為基礎,打造三種良好的形象品質:以公共利益為定位的公益形象、以公平正義為工作原則的公正形象、以承擔社會責任為言行準繩的公德形象;微觀上應借新媒體之力運用多種傳播、溝通方法,從表情、舉止、服飾三個最基本的方面入手,做好領導干部的形象塑造,為政府建立形象、調整形象、糾正形象、優化形象服務,從而提高政府在公眾中的和諧度和美譽度。
參考文獻:
[1] 陳寶生,領導力與領導藝術,黨建讀物出版社,2015,127頁
[2] 單曉紅, 媒介素養引論, 浙江大學出版社, 2008,230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