俞為榮
問1:燒傷分幾個等級?
答:目前,我國燒傷按嚴重程度分輕度、中度、重度及特重度四級。分級的標準考慮到燒傷面積大小、燒傷深度、有無合并吸入性損傷或其他嚴重的外傷和基礎疾病。一般單純的淺度燒傷面積小于總體表面積的10%為輕度;淺度燒傷面積10%~29%或深度燒傷面積<10%為中度;淺度燒傷面積30%~49%,或深度燒傷面積10%~19%,或合并其他傷情為重度;大于重度的面積為特重度。對于小面積燒傷,燒傷深度及部位決定其預后及治療方法,是否需要手術與住院。
問2:燒傷分為哪些類型,發生意外后該如何處置呢?
答:火焰、熱水、熱液、熱物接觸(如電熱餅、摩托車排氣管等)或擠壓、電流、化學品、放射線等都可以引起“燒傷”。火焰、熱水、熱液如果接觸時間非常短暫,可能燒傷深度不深,可以通過換藥治療;除了頭面部、手、足、會陰等特殊部位,或面積小于10%者,不一定需要住院治療。其他原因造成的燒傷如果較深,需要住院手術治療,除非面積非常小的深度燒傷,可以通過較長時間的換藥治愈。
問3:發生燒傷時,當沒有條件立馬就醫時,如何進行自救?
答:當發生燒傷時,第一時間應實施“冷療”用冷水沖洗,或用冰袋、濕冷毛巾外敷等降低受傷區域的皮膚溫度,以減輕損傷。冷水沖洗應在15分鐘左右。清潔的自來水沖洗不會導致感染的發生。冬天被燒傷,如在四肢,也可用冷水沖洗。如果是嬰幼兒則適合用冷毛巾外敷,并及時更換。
如果是接觸遇水會發生化學反應或損傷擴散的化學物質如石灰、濃酸、堿等,則不能馬上用水沖洗,而是先設法擦去。
問4:生活和工作中,常見的燒傷意外的情形有哪些?如何防護?
答:在家庭生活中,小兒燒燙傷多見于:①熱水盆浴前先倒入熱水,倒涼水前孩子自己爬入;②孩子喝熱水或熱湯感覺燙后松手,把燙水倒入頸胸部;③小兒對插座空洞或帶電物品發生興趣而觸摸;④跑動時沖撞到端著熱湯的家長;⑤進入焚燒的垃圾堆玩耍;⑥玩火、玩熱水器等。對相關物品合理放置與設置、加強兒童安全教育等可減少發生率。
成人在下列情形中可能發生燒燙傷:①開煤氣灶做飯、做菜,火焰或熱油濺出燒燙傷;②洗熱水澡先開熱水閥門;③冬天使用暖寶寶等入睡;④熱水袋沖得太滿或老化爆裂燙傷;⑤給糖尿病人或癱瘓病人洗腳時,水溫過高;⑥躺在床上抽煙引燃被子(行動不便的老人);⑦發生火災時燒傷;⑧高壓線下甩竿釣魚引起電燒傷等。提高安全防范意識,可有效降低事故發生率。
鍋爐工、電工、電焊工、化學品接觸者等容易在工作時發生意外,特別是在精力不集中時,或初次接觸該工作的人,自我保護意識不強,更易發生意外。崗前培訓、嚴格工作規范對預防意外事故意義重大;睡眠不足或情緒不穩時,更應注意防范事故的發生。
問5:燒傷后的傷口該如何護理?
答:燒傷后,可能出現皮膚發紅、灼痛、起水皰、脫皮、燒焦等不同表現。除了上述“冷療”后,應及時去專科醫院就診。盡量不要涂用染色的或刺激性大的物品,如碘酊、龍膽紫、牙膏等,以免影響判斷或加重損傷。燒傷后,一般適合包扎療法,以保持傷口濕潤,減少傷口加深并促進愈合;但應根據不同部位、深度而異,如面部、會陰部不適合包扎,宜暴露或半暴露(敷一層含藥物的敷料);肢體遠端的燒傷,應抬高患肢,以免因腫脹而加重損傷、促發感染、影響愈合。所以,燒傷的手應吊起來,燒傷的腳應擱起來,盡量不下床;如果發現傷口周圍紅腫,提示有感染發生,應及時去醫院就診,對傷口進行專業處理,單純使用抗菌藥物或增加消毒劑使用次數,非但難以奏效,而且可能延誤病情;對已經愈合的傷口,新生的皮膚較嫩,易脫屑,可用自來水輕柔清洗傷口,不宜頻繁使用消毒劑,否則可能導致“過敏”而出現皮疹,甚至傷口反復遷延;深度傷口愈合后,將在后續數月至2年內發生疤痕增生,繼而攣縮,影響外觀及功能,應在疤痕增生期(充血發紅、瘙癢、變硬)采取措施(用藥+壓迫+鍛煉等)抑制其增生,減輕瘢痕程度(難以完全避免),也可通過手術、激光等改善,加速其成熟。
病例1:小兒洗澡前踏入開水盆燙傷右下肢,出現大水皰(見圖1)。

必須立即去專科醫院救治!路上最好敷上干凈不掉色的濕冷毛巾,起到冷卻及保護的作用。可用清潔的針刺破水皰皮,將液體引流出,外用藥物包扎,保持傷肢抬高位。面積大者,可能出現口渴、嘴唇干皺、哭無淚、心跳加快等脫水癥狀。早期可適當喝含鹽的水,但不能喝過多過快的淡水。
病例2:熱水袋、電熱毯等燙傷在冬季較為多見(見圖2),往往皮膚深部組織因長時間接觸低熱而被“煨熟”,因此傷口很深,宜手術治療。否則,靠換藥治療的話,愈合時間往往在2個月左右,甚至長達半年。

病例3:小兒喝熱水時覺燙松手,熱水倒入頸胸部燙傷,該部位容易發生疤痕增生,愈合后應涂用硅酮等抗疤痕藥;并可手術縮小疤痕,促進成熟(見圖3)。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