隨著信息技術的普及和應用,越來越多的人喜歡在網絡上求醫問藥—“不用出門擠車,不用排隊掛號,只需輕點鼠標,就能尋醫問藥”,不僅如此,還能避免難言之隱的尷尬,找到和自己癥狀相似的“病友”,從他們那里“取經”……只是,這種看病方式真的靠譜嗎?
網絡診療 方便患者
目前,借助移動互聯網和智能終端進行醫療服務的時機逐漸成熟,多家醫院已經開啟了多個網上醫院分級導診模式、互聯網醫聯體和借助互聯網的社區健康管理、慢性病管理平臺,利用醫生零碎時間為患者提供服務,擴大醫生執業半徑,助推分級診療的發展。互聯網醫療使患者節省了大量時間,使患者足不出戶就能詢診問藥,而且看專家不排隊。事實說明,借助互聯網真正能享受到優質醫療資源。
當前,就醫移動信息化將醫院服務與患者的智能終端連接起來,使其能夠在手機上就完成掛號、醫患溝通和醫藥費支付等操作。西安某中醫醫院今年初開通網絡診療、遠程診療,副院長告訴記者,該院建立了50人的服務支持特勤組、20人的在線醫療分析咨詢顧問、10人的上門服務專家醫生組及20人的數據分析及軟件服務的技術團隊,確保移動醫療的及時性及準確和安全性。該院的在線問診服務,既可向前連接健康管理,為用戶提供健康咨詢服務;也可向后連接導診掛號服務,通過在線咨詢將有需要的患者引向線下醫院享受相關診療服務,根據不同病種和環境的患者,醫院提供可選性方案滿足患者,解決患者就醫難等問題。下一步該院將投入可穿戴式移動健康小站,“365×24小時”為患者的身體健康保駕護航。
別讓“網診”先入為主
不可否認,去醫院看病要排長隊、掛號繳費很麻煩,網上問診就簡單很多,只需敲敲鍵盤,動動手指,點點鼠標,省時省力又省錢。那么,問題來了,網絡問診,真的靠譜嗎?
“醫生,我之前網上查過了,像我這種頭痛可能是得了腦腫瘤或中風。”就診前先網上搜上一圈,掏出一沓小廣告,問神藥能否降血壓,甚至指揮醫生開藥方……貴州醫科大學附屬醫院門診辦公室主任吳春維告訴記者,作為醫生,面對這些“反客為主”、“自我診斷”的患者,心里其實很無奈,但也會耐心給患者解釋。
在網上搜索一個最簡單的癥狀(比如頭痛),往往會查出各種不同的回答。記者在網上搜索“頭暈”“腹痛”“惡心”“乏力”四個癥狀,同時提交后,找到相關結果約720300個,回答也有很多種,大致統計后,最多出現的4個可能的診斷結果分別是:心肌炎、小兒流行性感冒、子宮內膜損傷、關節炎。
這種“盲人摸象”式的自我診斷往往給患者造成心理暗示,干擾醫生診斷。吳春維說:“現在是信息時代,打開電腦在網上看病已日趨成為現實,對于根據自己疾病癥狀搜網的行為,我認為并非都是壞事,但必須要懂得辨別。”
有多年門診經驗的吳春維總結,“網絡問診”情況多半出現在35歲以內的年輕人群中也有一定原因。現在高學歷的病患越來越多,很多人在看病之前都會對自己疾病有所了解,對于網上看到的一些信息也會當面向醫生們求證,這樣利于醫患溝通。“但是,網絡上的信息比較繁雜且良莠不齊,對于沒有醫學背景的市民來說不太好分辨,搜索只能做個大概了解,應盡量前往正規醫院,千萬不能自行對癥下藥,以免延誤或加重了病情。”她提醒道。
“網絡問診”在當下這個快節奏的社會,有其存在的必然性和價值,但也突顯了相當不安全的特性。每個人的病情都是很復雜的,往往同樣一種病需要不同的方法治療,包括選擇何種藥物、采用藥量大小等都不相同。
“醫學是一門未知多過已知的科學,醫生看病是一門綜合學問,更是一門藝術,計算機難以取代。”吳春維建議,患者可以通過網絡學習一些醫學常識,但千萬不要先入為主。
網上問診 醫生資質難保障
時下,只要在互聯網搜索引擎上輸入“醫生”、“醫院”等關鍵詞,就能輕易找到很多相關網站,其中不乏“名醫”、“老專家”坐堂會診。然而,“網上問診”在為人們帶來方便的同時,也有許多不容忽視的問題。
中山大學附屬第六醫院綜合病區主任謝汝石說:“病患與醫生在網上直接文字交流,這種交流的信息量跟面對面的交流的信息量是不一樣的,無法實現中醫講究的‘望聞問切。有時,患者對自己的癥狀描述也不一定到位。”
另外,網上開出的藥方也是千差萬別,內容難辨真偽,有的“處方”甚至聳人聽聞。記者登錄某求醫問藥論壇,發現一位“老中醫”僅憑患者幾句簡單的病情描述,就開出有十幾味草藥的“處方”,并且劑量很大。對此,謝汝石說,一些病癥即便在做完醫學檢查后尚不能馬上確診,僅憑描述就開“處方”,其可靠性值得懷疑。
再有,網絡論壇上為數眾多的“醫師”、“老專家”,是否真的具備合法行醫資質也很難判斷。曾有記者在某醫藥網站申請用戶成功后,用化名在“申請專家診室”頁面輸入“診室名稱、聯系人及電話、診室設置”等,便可以輕松成為“醫生會員”。
對于一些非正規醫院網站的“網絡醫師”、“專家”的身份,謝醫生也表示質疑,正規醫院的醫生很難將大量的時間和精力花在為廣大網友“開處方”上,“網上接診”的“醫生”真偽難辨。
“網上問診”也很可能成為一些人推銷醫療器械、藥品、保健品甚至非法藥品的幌子,使不少患者深受其害。
濟南市衛生局衛生監督所醫政監督室主任王孜介紹說:“有的騙子就利用這個網絡平臺,先把第一季度的藥免費寄給患者,之后再重復賣藥。如果患者吃了這些藥出現了不良反應,想再找這些人是找不到的,因為對方只留有一個聯系電話,事后的維權也是很難的。”
網上問診存在安全風險
近日,互聯網醫療何去何從引起熱議,起因是在國家衛計委的新聞發布會上,新聞發言人宋樹立表示,目前互聯網上涉及醫學診斷治療的工作還不允許開展。
“除了醫療機構提供的遠程醫療外,其他涉及醫學診治的工作不允許在互聯網上開展。可以做健康方面的咨詢。”宋樹立說。
早在2014年8月,國家衛計委有關遠程醫療的規定就引發過對互聯網醫療未來的討論。
國家衛計委當時發布關于推進醫療機構遠程醫療服務的意見,明確指出:非醫療機構不得開展遠程醫療服務;第三方機構可以為遠程醫療服務提供平臺,但不能直接開展服務;醫療機構間開展遠程醫療服務,邀請方應當向患方充分告知,并征得其書面同意。
對此,國家衛計委醫政醫管局醫療與護理處處長李大川曾表示,執業醫師法要求醫師在實施醫療預防保健措施之前,必須要親自診察和調查,沒有經過醫師的親自診查不能作出處理決定。“這種診查活動包括了視、觸、叩、聽等各種活動,對于醫療機構之間開展的遠程會診服務,國家衛計委要求醫療機構作為責任主體,這是因為如果患者僅僅通過網上的問診,僅僅通過患者提供的一些資料就作出診斷和處理,這存在著醫療安全方面的風險。”
利用互聯網做好醫療服務
那么,禁止網上醫學診治,是否就讓互聯網醫療服務無路可走了呢?
剛剛推出“微醫”平臺的某掛號網總裁廖杰遠認為,互聯網醫療還有著廣闊的發展空間。
“不允許網上醫學診治是出于對患者和醫生雙方的‘負責任。事實上,我們一直都是按照這個規范做的。”廖杰遠介紹,互聯網醫療可以致力于導診、掛號等診前服務和在線復診、患者管理的診后服務。
好大夫、春雨醫生等網站也表示,目前主要的服務屬于“健康咨詢”,而非“醫療診斷”,禁止醫生下決定性結論,禁止醫生開處方藥,禁止醫生出治療方案,以此區分“咨詢”和“問診”,規避醫療風險。
“互聯網醫療從本質上來說是一種服務。”廖杰遠認為,“互聯網對傳統行業的重塑調整,其本質是效率的提升,具體到醫療行業,就是對醫療資源配置利用的優化,讓患者和醫生、醫院管理者更省時、更省心。”
他認為,互聯網醫療除了引導患者就醫、方便醫患溝通,還可以發揮數據搜集和信息運用的優勢,對居民健康狀況進行跟蹤管理,推動健康信息產業的快速發展。
在新聞發布會上,宋樹立也坦言,隨著互聯網技術的發展,新的情況在不斷出現,衛計委也要不斷完善政策,對相應行為進行規范,目的是為了保障群眾的健康以及人生安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