樓艷艷
《義務教育語文課程標準》提出:“語文課程應拓寬語文學習和運用的領域,注重跨學科的學習和現代科技手段的運用,使學生在不同內容和方法的相互交叉、滲透和整合中開闊視野,提高學習效率,初步獲得現代社會所需要的語文實踐能力。”在語文課中,運用現代信息技術能使枯燥無味的課堂教學呈現出情景交融、生動活潑的畫面。在教學中,應用好現代信息技術形式多樣、生動活潑、信息量大、內容豐富的學習資源,有利于提高學生各方面的素質,有利于提高學生的語文素養。那么,信息技術該如何在小學語文課堂教學中有效應用呢?
一、創設教學情境,激發閱讀興趣
語文課是充滿知識和濃厚感情的課程,小學語文課本中有許多課文的文字中都蘊含著美麗的畫面以及深厚的情感。而我在這方面感覺一直做不到位,課堂平平淡淡,沒有光彩,失去語文課的本色,調動不起學生學習的熱情。而通過多媒體創設教學所需的情境,可以使學生在情緒上受到感染,激發學生學習的興趣,更加積極主動地參與學習。
語文書中有許多寫景的文章,如《頤和園》《桂林山水》《長城》等展現自然的美文。文中多處運用比喻、擬人、排比等修辭手法,描繪了美麗的自然風光。雖然這些都是著名的景點,卻離學生的生活很遙遠。此時,如果單憑講讀是遠遠不夠的,學生無法領會到“美”之所在。因此,我們借助現代信息技術手段,把優美的大自然景觀展現在學生面前,將觀察、閱讀、思維、審美有機結合起來,使學生不僅學到了知識,激發了熱愛大自然、熱愛祖國的思想感情,還受到了美的熏陶。
二、展示圖聲結合,培養朗讀能力
朗讀是一項重要的語文基本功。我班學生的朗讀存在著多種問題:拖音、停頓不清、缺乏情感。這都說明學生需要有良好的朗讀示范。而小學語文教材中60%以上的課文都配以動畫或視頻剪輯的朗讀,通過對這些光盤的播放,使學生正確地理解課文,還能有效地培養學生的朗讀能力。在教學中,我多次適時地用多媒體播放課文朗讀替代教師的范讀,讓學生跟著試讀、復讀、跟讀,收到了熟讀成誦的效果。我在教學人教版第六冊《荷花》一文時,利用課件中的課文朗讀錄音,再配以精美的課文圖片,同時出現文字,這樣把學生帶入課文描寫的情境之中,反復讓學生聽讀、跟讀、比讀,學生朗讀聲情并茂,把自己對課文的理解融入自己的朗讀中,從而使學生的朗讀能力得到有效的提高。
三、增強交流效果,促進讀寫結合
教完課文后,要求學生仿寫,這樣,學生就能從所學的知識中潛移默化,然后從中掌握有關的知識點,再有所遷移、拓展。如,對《巨人的花園》進行續寫;根據《蟋蟀的住宅》進行另一種動物的描寫等。但是學生常常苦于無話可說,無內容可寫,隨著信息技術廣泛運用于語文教學中,學生的寫作方式也有了相應的變化。學生之所以會“無話可說,無內容可寫”,主要是因為現在的孩子遠離生活,遠離大自然,久而久之就造成了他們缺乏寫作興趣,缺少寫作素材。而網絡上豐富了視頻資料、圖像資料、語音資料等為他們提供了足夠的寫作素材。
如《蟋蟀的住宅》一課進行的一種小動物的描寫,就可以以《為動物設計名片》為題進行“讀寫結合”訓練。以兔子為例,首先出示兔子的圖片,引導學生觀察兔子的外形特點,并相機板書,抓住兔子的長耳朵、紅眼睛、三瓣嘴等特點,再指導學生按照一定的順序說一說。接下來播放一段“兔子的生活習性”方面的錄像,讓學生對兔子有總體印象,然后指導學生根據錄像組織語言,說一說對兔子的了解,學生寫起兔子來也得心應手。
編輯 韓 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