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明軍
(常州大學體育學院 江蘇常州 213000)
中國的高爾夫運動開展較晚,只有短短的20年時間,相對于國外幾百年的歷史,差距很大,要走的路還很長。近幾年中國青少年在世界賽場上取得了巨大的突破,2013年4月,關天朗在首場大滿貫之旅中,刷新了美國大師賽最年輕球員的參賽紀錄、最年輕球員的晉級紀錄和最年輕球員獲得最佳業余球員的紀錄;2013年8月,GOLFWEEK最新公布世界青少年排名顯示,中國球員竇澤成榮登世界青少年第一寶座。有必要對中國當前的青少年高爾夫球人才培養模式進行總結,該文特從高爾夫球運動青少年培養模式為出發點,為進一步提高青少年球員的競技水平,促進青少年爾夫球運動的發展。

表1 培養模式的對比分析培養模式
查閱近年來有關高爾夫球運動的文獻,搜集研究有關資料,收集關于運動員培養模式的有關資料和研究成果,為該文的撰寫奠定基礎。
筆者為中國高爾夫球職業教練,從事青少年高爾夫球教學訓練工作,通過與職業教練員和青少年球員家長的交流和溝通,熟悉了高爾夫項目的特點,為進行研究打下良好基礎。
根據研究需要,對海南省青少年隊,國家青少年隊訓練、學習、生活觀摩考察,對中高協南山高爾夫學校實地考察,為該文撰寫提供依據。
通過對中國青少年高爾夫球幾類人才培養模式的分析,來描述、解讀和分析培養模式,以期能夠進一步揭示其培養模式的整個運行體制及改革發展中的相關問題及應對。
對青少年的界定,主要圍繞年齡范圍來界定。在這一問題上,該研究將青少年界定為18歲以下的社會群體,即處于中小學階段的群體。
對培養模式的界定,一種培養機構及運作方式形成的培養途徑體系,通過這種培養途徑和運作方式,可以培養出優秀的運動員[1]。
2.2.1 青少年高爾夫球人才家庭培養模式
家庭培養模式是指家長利用業余時間自費、自主尋找優秀的私人教練教授高爾夫技術學習;或者把青少年送到國內外高爾夫球專業技術學校,配備專業技術教練、體能教練進行執教進行學習、訓練,自己自費參加國內外賽事。
(1)單獨聘請職業教練培養模式。
這種模式主要是以鍛煉身體、開拓青少年興趣入手,也是如今家長采用最廣泛、最基礎的培養模式。國內每個高爾夫球練習場都會見到這些青少年的身影,青少年吳豪川、王宇聰就是在這種模式下培養成長起來的,走向更大的賽事。
(2)國內高爾夫專業技術學校培養模式。
這也是家庭培養模式的一種,家長把孩子送到專業的高爾夫技術學校學習、訓練,有統一的技術訓練計劃,體能訓練計劃,球場實戰訓練計劃,配備高級的教練來指導。中高協南山高爾夫技術學校就是一所培養青少年的專業學校,合理的訓練時間,加以文化課的學習來增強學員的文化儲備,青少年李昊桐也在這里學習訓練多年。
(3)國外高爾夫專業技術學校培養模式。
國內很多家庭將孩子送往國外學習,國外高爾夫球運動開展較早,已經有一套成熟的訓練體系,每個球員都是一對一的學習,教練可以按選手的技術特點和身體條件制定相應的揮桿技術。青少年胡牧就是在美國大衛利百特學校學習,取得了全美青少年第四的佳績。
2.2.2 高爾夫俱樂部培養模式
在國內,高爾夫俱樂部也是培養職業高爾夫運動員的重要途徑。近年來,隨著高爾夫進入奧運會、亞運會、全運會成為正式的比賽項目,觀瀾湖、黃山、中山溫泉高爾夫等球會也紛紛開始培養高爾夫運動員。關天朗就是高爾夫球會培養的代表人物,球會負責運動員的生活起居、運動訓練、教練的安排,在這種培養模式下,成長速度很快。俱樂部培養模式依托高爾夫球俱樂部場地資源,球場來培養球員。
2.2.3 省高爾夫球隊培養模式與俱樂部培養模式
以海南省為代表的高爾夫球隊模式,海南省文體廳和省高級體校積極為球隊籌款,解決球隊的財政問題。球員來源于國內同齡組比賽的前6名,目標定位為爭取在全運會和奧運會上取得好名次。在管理上力爭高水平,培養出青少年冠軍今羅學文和張維維等球員。
2.2.4 國家青年隊培養模式
也可以說是“舉國體制”,“舉國體制”專業隊培養模式,是一種為實現國家目的,調動和集中全國力量,對競技活動實行以國家機構高度統一的管理體制。集全國的人力、物力、財力,有著巨大的資源優勢[2]。青少年國家隊的培養是一種提升階段的培養模式,只有少數人可以加入。2010年廣州亞運會上,中國女子高爾夫球隊獲得2枚銀牌,主要歸功于舉國體制的高效率。筆者實地調查,這隊員的選拔通過在一系列的比賽、試訓、觀察和考核后,挑選進入國家青年隊。分男隊和女隊,分別配專業外籍教練,中方助理教練,統一集訓。
2.2.5 培養模式的對比分析
每種培養模式都各有特點,筆者特從7個方面對培養模式進行分析總結(見表1)。
通過表1,可以得出,第一,以家庭培養模式的優勢在于,家庭負責訓練資金,教練費用,球具裝備,參賽費用以及日常開銷,被越來越多經濟條件較好的家庭認可并接受。劣勢在于投入的資金風險較大,而且若沒有合適的訓練環境,會而臨成才的風險,這也是家庭需要深思熟慮的問題。第二,省市隊模式和國青隊模式優勢在于,經費壓力相對較小,訓練、比賽條件便利,有優秀教練員帶,比賽機會較多。缺點在于文化課和訓練課相對不協調,文化的欠缺,理論知識的不足,是導致青少年球員水平提高不快的主要因素,最終導致其難以成才。
“教體結合”是指教育系統和體育系統運用各自的優勢資源來共同培養、全面發展優秀運動員的過程[3]。結合學校和社會的優勢資源來培養競技體育人才的。以學校課余訓練為主要形式,以小學—中學—大學一體化層層選拔為機制,在培養中更多考慮的是青少年的發展需求,使培養更加科學化、人性化,更能符合奧林匹克的運動精神[4]。
2.3.1 中小學開設高爾夫球課程,開始業余高爾夫興趣班
高爾夫球運動雖然在我國部分大學里開設了專業課程,或者選修課程,但是至今還沒在中小學體育課程里出現。國家體育總局小球運動管理中心副主任、中國高爾夫球協會副主席李大正在匯豐中國青少年高爾夫公開賽中談到高爾夫球運動應該進入中小學的課程,主要是建立在促進兒童青少年身心全面發展的基礎上,在教學實踐操作過程中側重于對青少年體育興趣的培養和運動中的娛樂感受,有興趣的學生業余時間參加訓練比賽。
2.3.2 吸納社會高爾夫球場力量,改善訓練比賽條件
高爾夫球運動不同于其他運動項目,需要專門的練習場所和正規的比賽球場,但依托學校是難以實現的,這就需要社會力量支持高爾夫球運動的發展,專業的高爾夫球練習場提供練習揮桿技術的場所,標準的高爾夫球場給青少年進行訓練和比賽的環境。
2.3.3 完善青少年競賽體制、合理規劃高爾夫球項目及布局
省市教體相關部門共同研制、規劃、管理布局和青少年競賽體制,形成運動項目布局合理、競賽體制科學的后備人才培養體制[4]。分階段、分年齡、分組別比賽,避免出現矛盾和沖突,積極推進競賽社會化和制度化。
2.3.4 建立評價和獎勵機制
評價、獎勵措施是高爾夫課余訓練高效、可持續開展的重要保障,相關部門要共同研制建立評價、獎勵機制,對開展好的學校給予獎勵[6]。以提高高爾夫球訓練效果和青少年參與的積極性。
青少年高爾夫球人才培養模式主要有家庭培養模式、高爾夫球專業學校培養模式等。但是這些培養模式不是孤立存在的,而是共同服務于青少年培養的整個過程。
當前我國高爾夫青少年培養模式以家庭培養模式為主,這種模式使得青少年從小脫離文化知識教育、讀訓矛盾凸顯、會導致將來就業出口不暢等問題。
筆者把競技體育“教體結合”培養模式應用于高爾夫球運動,并從學校、社會力量、政府管理機構三個方向做了分析。
加大對“教體結合”培養模式的研究和實踐探索,進一步完善我國高爾夫球的人才培養模式,為我國高爾夫球青少年人才培養提供保障。
加強學校、社會力量和政府支持力度,加強學校管理,使得學習與訓練更加科學化,自主創辦各種業余比賽,形成完善系統的學校賽事體系,從小學到中學有一整套比較系統的比賽,讓青少年從比賽中獲得積分,并給予相應獎勵,拓寬我國青少年的高爾夫球人群。
我國特殊國情的影響,建議政府形成正確的輿論導向,幫助消除大眾對高爾夫運動的誤解,也有助于高爾夫青少年人口的增加。
[1]駱煌.我國優秀競技健美操運動員培養模式研究[D].北京體育大學,2010.
[2]戴智俊.中國優秀運動員多元化培養模式研究[D].吉林大學,2010.
[3]欒開建.關于中外競技體育后備人才培養模式比較分析[J].南京體學院學報,2003,17(6):13-15.
[4]牛真真.高爾夫球運動人才社會需求現狀及其培養途徑研究[D].沈陽體育學院,2010.
[5]楊樺.教育學視野中的競技體育人才培養[J].上海體育學院學報,2006(2):61-64.
[6]陳道裕.浙江省“教體結合”培養競技后備人才的現狀及對策研究[J].內蒙古體育科學,2010(1):9-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