楊洋
(沈陽化工大學 遼寧沈陽 110142)
伴隨著社會的快節奏發展,當今人們的思想觀念發生天翻地覆的變化,城市社區的功能慢慢凸顯出來。由于以社區為中心的活動越來越豐富,社區體育在社區活動中的作用也至關重要。全民健身快速普及,人們對健康的認識越來越多,人們對健康的重要性認識進一步加強。不管是居民還是政府,都將社區體育作為生活中的重要組成部分。
以本溪市的水塔、東芬、東明、永豐、南芬五個社區的體育活動人員為研究對象。
1.2.1 文獻綜述法
詳細查閱了與本文研究相關的文獻資料,為本文提供理論支撐。
1.2.2 問卷調查法
根據前期調查資料,結合研究內容,自行設計調查問卷,發放問卷300份,回收300份,回收率100%,有效問卷295份,有效率98.3%。
1.2.3 數理統計法
利用Microsoft Excel對所得數據進行統計。

表1 居民參與體育活動的項目選擇 n=300

表2 居民參與體育活動的目的選擇 n=300

表3 居民參與體育活動的消費狀況 n=300
目前本溪市社區居民參與體育活動的項目以及比例為:健身操活動者占29.3%;參與跑步或者徒步走的人群占20%;太極劍、拳活動者占11%;球類活動者占10%;交誼舞活動者占7.3%;廣播體操和秧歌活動者占6.7%;氣功活動者占6%;其他活動者占3%。由此可見,本溪市居民喜歡選擇健身操和跑步這樣的健身項目。由于球類活動對抗性較強,其中只有少數的青少年參與。其他氣功、交誼舞、廣播操、秧歌活動者并沒有太大的差異。這一結果反映出本溪市居民的體育活動內容豐富,這樣不僅能達到鍛煉的效果,同時也為廣大居民多交流和多學習提供了良好的平臺。
本溪市社區居民參與體育活動的目的呈現多元化特征,也反映出體育活動除了具有健身價值,還具有社會價值。調查顯示,有22%的居民參與體育活動的目的在于鍛煉身體、增進健康;16%的居民是為了減肥塑形或健美,這些居民多數是年輕女性和男性。由個人興趣愛好去參與體育活動的居民占17%,對于這些居民來說,養成終身體育的意識是非常容易的。14%的居民想要提高自身的體育成績,這些居民多數是在校學生或是退役的運動員。這說明在本溪市社區,越來越多的居民對進行體育活動意識增強了很多,對身體健康和精神健康有了新的認識。
調查顯示,本溪市社區居民的月體育消費狀況,可見大部分居民的月體育消費支出在200~300元之間,600元以上的居民只有21人占總人數的7%,200元以下的居民60人。總體上看,本溪市體育消費水平不高,體育市場具有很大的開發空間。
絕大部分社區居民傾向去社區內、公園、廣場,這些活動場所為居民提供了廣闊的活動空間,這是居民選擇這些地方的主要原因。此外,這些場所可以直接在空氣新鮮的室外進行體育活動。其他地方,例如家里、收費場所等,都存在各自的缺點,不利于居民體育活動的進行。所以,露天體育活動場所的開發是我市進行城市規劃的重中之重。
培養人們健身的意識是勢在必行的,抓緊培養健身意識的各個環節,為終身體育的形成打下堅實基礎。
長期以來,本溪市政府只針對競技類體育項目建立一些場館,而社區體育活動場館少之又少,無法滿足需求,限制了社區體育活動的有效推廣,在一定程度上造成了資源配置的不合理。
目前在社區體育組織管理方面,本溪市的規章制度,社區體育活動管理、評估和監督的條文不明確,隨之出現管理不到位。我市社區的管理者大多數是離退休或者學歷層次相對較低人員擔任負責,他們自身專業水平不高,缺乏管理方面的經驗和能力,影響了居民參加社區體育活動興趣。
在調查中發現,除了在健身俱樂部中有專業體育人士,其他的社會組織中專業體育社會指導員很少、水平還比較低,專業知識掌握的不夠充分,不能達到預期效果。
(1)本溪市群眾參與社區體育主要表現出鍛煉時間相對集中,鍛煉項目以及鍛煉目的呈現多元化特征,但仍體現出個人健身意識薄弱、健身動機不明確的問題,缺乏專業的體育人才。
(2)本溪市群眾參與社區體育主要以自發的組織形式參與,體現出社區體育管理不健全。
(3)社區居民傾向去社區內、公園、廣場,但仍體現出社區體育場地設施匱乏、資金投入不足。
4.2.1 加強社區體育指導員后備人才的培養
加大對社區體育指導員的選拔力度,不僅僅是針對高校大學生,同時也要面向社會各界與體育相關的人士,應經常聘請新興體育項目的優秀教練員和教師到社區對社區體育指導員進行培訓。
4.2.2 加強本溪市社區體育場地設施的建設和利用
結合實際情況,推動城市建設和社區建設同步進行、共同發展。合理規劃場館設施,加大社區活動場館建設的投入,科學合理地規劃運動場館,建設新的體育設施。
4.2.3 充實和提高本溪市群眾的體育文化素質
提高群眾的體育鍛煉的覺悟和認識,并通過網絡、板報和報刊來加強體育文化活動的宣傳,擴大影響力度,使群眾了解體育文化活動的多姿多彩,增強群眾體育文化素質。
[1]隋彬.大連市居民社區體育活動現狀研究[D].大連:遼寧師范大學,2010.
[2]許金毅.長春市居民社區體育活動現狀的調查與研究[D].大連:遼寧師范大學,2010.
[3]肖桃芳,胡明洋.對贛州市社區體育現狀的調查與分析[J].中國體育科技,2005,41(2):131-134.
[4]樊炳有.我國城市社區體育管理體制的缺陷及創新構想[J].體育與科學,2010,22(6):27-30.
[5]陳勝,昝新林,李愛軍.湖北省城市社區體育現狀與對策研究[J].山東體育學院學報,2008,24(2):50-52.
[6]歐陽萍.我國城市社區體育發展現狀、制約因素與對策[J].廣州體育學院學報,2009,27(6):61-6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