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絡出版時間:2015-06-25 13:03網絡出版地址:http://www.cnki.net/kcms/detail/34.1045.C.20150625.1612.022.html
關于張自忠抗戰史事的兩點考辨
崔 婷
(天津師范大學歷史文化學院,天津300000 )
摘要:有關宣傳多認為,張自忠作為前線總指揮參加了喜峰口抗戰,之后又直接參加了臺兒莊戰役。但史料顯示,張自忠并沒有擔任喜峰口抗戰前線總指揮,在臺兒莊戰役中也只是起到策應的作用。
關鍵詞:張自忠;抗戰史事;考辨
收稿日期:2014-10-10
作者簡介:崔婷,女,河北石家莊人,天津師范大學歷史文化學院碩士研究生。
中圖分類號:K265
收稿日期:2015-01-17
DOI:10.13757/j.cnki.cn34-1045/c.2015.03.025
張自忠烈士的抗日英雄事跡眾所皆知。有報道稱,1933年張自忠任第二十九軍前線總指揮參加喜峰口抗戰, 1938年又親率第五十九軍增援臺兒莊作戰。此與歷史事實不符,很有辨析的必要。
有人認為,張自忠參加了1933年的長城抗戰,并任第二十九軍前線總指揮,在喜峰口打退日軍,守住了陣地。真實情況果真如此嗎?
《宋故上將哲元將軍遺集》中記載,第三軍團總指揮宋哲元命令29軍37師(師長馮治安)負責防守城子嶺—喜峰口—潘家口的防線;38師(師長張自忠)負責龍井關—馬蘭峪一線;暫編第二師(師長劉汝明)負責羅文峪一線。由于日軍已經占領了喜峰口,此處已成為雙方激烈爭奪的重要關隘,為此總指揮宋哲元任命37師109旅旅長趙登禹為喜峰口方面作戰前敵總指揮。《盡忠報國——張自忠將軍史料專輯》中這樣敘述:“當時,趙登禹奉命為前線總指揮,與敵激戰已兩晝夜,傷亡1 000多名,趙也受了傷,但仍堅守不退。”[1]27《長城抗戰》一書中也有記述:“前線總指揮趙登禹冷靜分析整個戰局與形勢,認為不能因暫時獲得一些勝利而滿足,要連續作戰,乘敵不備,再次全線出擊。”[2]趙登禹將軍后人也回憶說:“喜峰口戰役中,父親膺任前線總指揮,在槍林彈雨中身先士卒,頑強抵抗,裹傷率眾夜襲敵營,大刀楊威,令敵寇聞風喪膽。”[3]眾多史料均記載:“茲為作戰便利指揮容易起見,所以最前線作戰各部隊暫統歸該師趙旅長登禹為喜峰口方面作戰軍前敵總指揮。王旅長治邦為副指揮。佟旅長澤光協助之。”[4]由此可見,趙登禹為前線總指揮是準確無疑的,張自忠從未曾擔任過喜峰口前線總指揮這一職務。
張自忠并沒有擔任過喜峰口前線總指揮一職,那么由他奉命親率第59軍急行軍增援臺兒莊作戰,為整個戰役勝利贏得了時間的記載又是否準確呢?
據《中國抗日戰爭正面戰場作戰記》中記載,徐州會戰從1938年3月中旬開始,持續了三個月之久至6月中旬結束。主要戰役分布在滕縣、臨沂、臺兒莊和徐州幾個地區。在臨沂會戰中,張自忠做出了不可磨滅的貢獻。“3月11日,徐祖詒和張自忠率第59軍從嶧縣急行軍,于12日到達臨沂城西地區,當日召開作戰會議。”[5]同樣在《臺兒莊戰役史》一書中這樣記述:“此時,第五十九軍張自忠部自在淮河阻擊南路日軍后,正向濟寧、兗州之間進攻。為救援臨沂,制止日軍第五師團南犯,李宗仁急令第五十九軍火速馳援臨沂。”[6]46《盡忠報國——張自忠將軍史料專輯》中的記載是:“59軍雖沒有直接參戰臺兒莊戰役,但保衛臨沂阻其援軍,對臺兒莊勝利起了很大作用。”[1]81《李宗仁回憶錄》中也談到:“我遂臨時急調張自忠全軍北上臨沂,援助龐部作戰。張部以急行軍出發,于三月十二日黃昏后趕到臨沂郊外。”[7]722由此我們不難發現,張自忠將軍于3月12日至4月19日參加的是臨沂戰斗,增援的是以龐炳勛為軍長的第40軍,對臺兒莊戰役起到策應的作用。真正增援臺兒莊戰役的人是湯恩伯。“1938年春,第五戰區前線告急,蔣介石乃倉促撤調駐在河南的湯恩伯軍團和孫連仲第二集團軍星夜增援。”[6]64
除了以上的史料記載證明以外,當時戰役中的兵力和番號證明張自忠并沒有參加臺兒莊戰役。在臺兒莊會戰初期的兵力是這樣的:“(一)第五二軍關麟征將軍所部,計轄第二第廿五師。(二)第八十五軍王仲廉將軍轄第四第八九師。(三)第十三軍轄第一一零師及獨立騎兵團。但實際上是第一一零師系奉長官李宗仁將軍的命令,撥歸第二集團軍孫連仲將軍所指揮,所以本軍團(第二十軍團)參戰的兵力,僅4個步兵師,又1個騎兵團而已。”[8]166在臺兒莊會戰終期國民黨增加之兵力:“(一)周喦將軍所轄之第七五軍第六第十三師。(二)黃光華、李兆英兩將軍所轄之第一三九師。(三)第五十七軍所轄第一一一師之三三三旅王肇治將軍所部。(四)關于第九、第二、第二十二、第四六、第五九各軍、均在徐州會戰時,并歸湯氏指揮。”[8]166除了直接參與臺兒莊戰役外,協同作戰之友軍有:“當時在臺兒莊任守備者,有第二集團軍孫連仲將軍所部,在臨棗支路以北敵后者,有孫桐萱、曹福林兩將軍所部;在津浦路鐵道正面,有第二十二集團軍,尤其是王銘章將軍那一個師,曾在滕縣做玉碎的抵抗;至于在臨沂地區對抗敵板垣第五師團之包圍行動,有張自忠、龐炳勛兩將軍所部。”[8]166真正增援臺兒莊戰役的是以湯恩伯為司令率領的第20軍團。張自忠的英雄事跡是對湯恩伯戰功的張冠李戴。
為什么宣傳報道和真實的歷史事實有如此巨大的差距呢?
第一, 軍隊指揮責任的不明確。1933年,日本加劇了侵略中國的步伐。長城抗戰是在十分危機的情況下爆發的。第二十九軍作為西北軍系統的一員在當時屬于地方雜牌部隊,又剛剛歷經了中原大戰,軍隊內部系統紊亂,又處在抗擊日本侵略的第一線,戰況緊急,部隊指揮員的領導權責不明確。
第二, 當時宣傳報道的失真。我們今天對于歷史人物的宣傳報道大部分也是基于當時留下的資料。而在戰火紛飛的年代,通訊時常亂中出錯,宣傳報道也往往會存在失真和張冠李戴的現象。
第三, 當時抗日形勢的需要。張自忠犧牲于1940年,當時中國的抗戰進入到最關鍵的時刻,日本侵略進一步加劇,國民黨對中共的軍事摩擦進一步加強,同年三月“汪偽”南京國民政府成立,這一切都使得在張自忠將軍犧牲后的宣傳具有了凝聚人心、鼓舞抗戰士氣的作用,因而把一些本不屬于張自忠將軍的英雄事跡強加在他的身上,把他塑造成抗日英雄的光輝形象雖于理不合但于情確是可以理解的。
第四, 今人研究的疏忽。歷史研究基于史料是顛撲不破的真理,任何一項歷史研究成果無不是在對史料的準確把握和分析的基礎上得到的,因而這也就對史料的真偽辨別提出了要求。今人在宣傳報道中只重視史料的存在,卻對于它的真實性缺乏仔細的考證,因此出現了各種史實錯誤。
歷史講求真實、客觀,不能隨意編造,要真實可信。今天我們把過去的那段歷史梳理清楚,不是為了貶低張自忠抗日英雄的形象,而是為了研究歷史,還原歷史事實。
參考文獻:
[1]張自忠將軍史料征集出版工作委員會.盡忠報國——張自忠將軍史料專輯[G].中國文史出版社,1991.
[2]高鵬.長城抗戰[M].北京 :團結出版社 ,2005:9.
[3]張承鈞.趙登禹將軍[M].北京:北京出版社,1992:181.
[4]宋故上將哲元將軍遺集編輯委員會.宋故上將哲元將軍遺集[G].臺北:傳記文學出版社,1985:234.
[5]郭汝瑰,黃玉章.中國抗日戰爭正面戰場作戰記[M].南京:江蘇人民出版社,2002:689.
[6]王東溟.臺兒莊戰役史[M].濟南:山東人民出版社,1995.
[7]李宗仁回憶錄[M].桂林:廣西人民出版社,1980.
[8]《臺兒莊戰役資料選編》編輯組.中華民國史資料叢稿·專題資料選輯·臺兒莊戰役資料選編[G].北京:中華書局,1989.
責任編校:徐希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