班超
一位經濟學教授曾經教過一個班,這個班的學生非常向往沒有貧富差距的世界。
經濟學教授說:“那好吧,那就讓我們在班上做一個實驗:每次考試后,我將所有的分數進行平均,每個學生都會得到相同的分數,以便達到沒有人不及格、沒有人得A的狀態(tài)?!?/p>
這位教授立刻舉行了一次考試,平均分計算出來后,每個人都得到了B。
對于這個分數,不努力學習的學生很高興,他們想,有成績好的人把分數分給自己,從此可以花更少的時間學習了。而努力學習的學生卻十分氣悶、灰心,他們想,自己還是省些力氣吧。
第二次考試很快來臨,他們的平均成績是D!當然,沒有一個人再高興。學生們相互抱怨、發(fā)牢騷,指責別人不努力學習。這樣,他們基本上沒有什么時間學習了。
第三次考試的結果,那些學生全部都得了一個F。
此時,有的同學似乎明白了些什么,就跟教授說:“我們還是恢復到從前的考試狀態(tài)吧!”教授點了點頭。
素材解讀:如果無論付出的努力多還是少都得到相同的回報,就沒有人愿意付出比別人多的努力。但是,如果回報多時,人們則愿意為成功付出更多的努力。因此,衡量世界的好壞,不能只用沒有貧富差距一項指標,也要看人們有沒有為了做得更好而積極進取。
適用話題:差距 ?公平 ?回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