秦永梅,劉 敏,韓鳳英
(山東農業(yè)工程學院,山東濟南 250100)
生產上種植的水稻大多都是雜交水稻,父母本花期能否相遇直接關系到制種產量的高低。在制種過程中,盡管通過確定適宜的播差期和規(guī)范化的栽培管理技術來確保花期相遇,然而在生產過程中,由于父母本品種自身的因素、氣候、栽培措施、病蟲害等多方面的影響,都會使父母本生育進程不一,從而導致花期不遇或花期相遇不好,造成結實率下降,甚至會造成制種失敗的現象[1-4]。因此,要想奪取水稻制種的高產,一定要及時掌握父母本的發(fā)育進度,及時及早地預測花期是否相遇,做到早調早控達到花期相遇,提高異交結實,增加產量。
一般來說,引起水稻花期不遇的原因主要有父母本自身特性、氣候條件、栽培管理措施、病蟲害等多方面。
1.1 父母本自身因素 水稻花時及花期長短與大多農藝性狀一樣受到遺傳因素的控制[5]。不同水稻品種花時和開花期有很大差異,目前生產上較大面積使用的一些不育系大多在抽穗后1~2 d后開花,開花集中,花期短,而恢復系抽穗當天開花,花期較長,所以在制種時確定理想花期相遇的標準:母本比父本早1~2 d始穗,做到“頭花不空,盛花相逢,尾花不丟,花期相遇”的原則。父母本是陳種子還是新種子直接影響種子發(fā)芽勢,發(fā)芽勢弱,出苗緩慢或弱小,使花期推遲。生長發(fā)育快慢不同,造成花期不育。不同親本自身的感溫性、感光性及對肥水的敏感程度都有差異,使親本一個生長偏慢或偏快,造成花期相遇不良。
1.2 栽培技術的影響 同一品種不同的栽培條件下花期有很大區(qū)別[6]。秧苗管理不科學,造成秧苗素質差異較大,健壯的秧苗生長發(fā)育較快,播始歷期縮短,相反播始歷期延長,變化幅度在3~5 d。移栽的方式不同也會有一定影響,插老秧較適齡秧、淺插較深插、帶泥插較洗根插、密植較稀植生育期一般短2~3 d。施氮肥過多、過遲會導致花時延遲,重施磷鉀肥有縮短親本生育期。深水灌溉較淺水灌溉生育期延遲。
1.3 氣候原因 干旱、高溫等氣候條件異常年份,父本的生育期變化較大,而母本則相對穩(wěn)定,從而造成花期不遇。
1.4 病蟲危害 病蟲害直接影響父母本播始歷期,病害嚴重的親本播始歷期會推遲3~4 d,危害輕會推遲1~2 d。
水稻制種在花期預測上要突出“早”、“準”。花期預測的方法很多,在實踐中比較可靠的方法有以下幾種。
2.1 幼穗剝檢法 在親本生長到拔節(jié)期開始,每隔3 d對制種田的父母本進行取樣,各為15~20株,剝取主莖,檢查幼穗發(fā)育進度是否一致,父母群體幼穗分化的進程以50%~60%以上的苗達到某個分化時期為準。由于父本恢復系生育期較長,幼穗分化歷程長,而母本生育期較短,幼穗分化歷程短[7]。因此花期相遇的標準是“一至三期父早一,四至六期父母齊,七至八期母略早”,花期相遇產量高。這是最常用的花期預測方法,預測結果準確可靠。
2.2 葉齡余數法 葉齡余數即未抽出的葉片數,就使用主莖的總葉片數減去主莖已伸出的葉片數。水稻進入幼穗分化的后期,外界的氣溫比較穩(wěn)定,葉片伸出的速度和出葉時間相對穩(wěn)定,因此可以利用葉齡余數法來預測花期。具體方法是:首先計算葉齡余數,再根據葉齡余數與幼穗分化相關圖分析出親本幼穗分化期數,從而推算父母本能否花期相遇[8]。
2.3 葉差預測法 在同一地區(qū)相同栽培季節(jié)以及大體相同的管理條件下,父母本主莖的葉片數和出葉速度比較穩(wěn)定。葉差預測法根據父母本歷年分期播種,花期相遇較好的那一組合為準,將母本播種時父本當時的主莖葉齡數作為當年父本播種后母本的時間[9]。具體的做法:在父本秧田中分設3~5個點,每點選株10~20株,每隔3 d記載一次,葉的生長速度以三分法較方便。每次觀察記載完畢,計算平均數,作為代表全田的葉齡,得出制種田播種父母本葉差,確定當年的播差期,在生長期還要繼續(xù)觀察葉差是否有偏差,及時采取措施進行調節(jié)。
在制種生產實踐中,往往將上述幾種方法綜合使用,前中期采用葉差法,進入幼穗分化后采用葉齡余數法和幼穗剝檢法進行花期預測,以便及時調節(jié)。
3.1 水分調節(jié)法 水分調節(jié)法是根據父母本對水分敏感程度的差異,采用干控、水促的方法進行調控。目前大面積推廣的父母本組合中,父本對水分較敏感,母本對水反應遲鈍。根據父本這一特點,如父早母遲,可以在幼穗分化的早期階段長時間排水露田或曬田,抑制父本發(fā)育,使父本延遲抽穗;如母早父遲,可以在幼穗分化早期階段對父本采取長期深水灌溉,促其生長發(fā)育,抽穗提早[9-11]。通過控制父本的田間水分,可調節(jié)花期3~4 d,而且“促”比“控”效果好。但在幼穗分化的中后期,采用水調法效果并不明顯,而且在此階段無論是曬田還是深水灌溉,都會影響父母本授粉造成減產。
3.2 肥料條件法 肥料調節(jié)法是利用增施氮肥可以促進作物營養(yǎng)生長,延遲抽穗,而增施磷鉀肥可以促進水稻的生殖生長,提早抽穗,即“氮控、磷鉀促”的方法[12-13]。研究表明,對發(fā)育較快的親本偏施尿素135~180 kg/hm2(父本施用量為60~90 kg/hm2)可推遲始穗4~6 d;對發(fā)育慢的親本連續(xù)多次的進行葉面噴施質量分數為0.2的磷酸二氫鉀溶液,可以使該親本提早2~3 d抽穗。氮肥早施效果明顯且不影響后期的生殖生長,但中后期重施氮肥雖然有一定的效果,卻容易造成水稻營養(yǎng)生長過旺、病蟲害加重、結實率下降等,影響制種產量。
3.3 激素調節(jié)法 “九二零”調控,對于偏晚的親本在幼穗分化第Ⅶ期末~第Ⅷ期初(抽穗前4~6 d時)父本噴施4.0 g/hm2,母本噴施7.0 ~8.5 g/hm2,兌水400 kg,分2 次進行葉面噴施,可使親本提早抽穗2~3 d。應用“九二零”時要注意嚴格按照其規(guī)定的濃度配制藥液,因為這類物質屬于激素或內含激素成分,濃度低效果不明顯,濃度過高反而會造成相反的效果[14-15]。“多效唑”調控,在水稻雜交制種生產中,如遇到父母本花期嚴重不遇,而且水稻已發(fā)育到幼穗分化的中后期時,可以采用多效唑進行調節(jié)[16]。多效唑是一種植物延緩劑,能延緩植物生長發(fā)育,推遲抽穗。對于偏早的一方適量噴施多效唑,如父本多效唑用量為420~450 g/hm2,母本為1 450~1 800 g/hm2,可推遲抽穗5~7 d。但使用多效唑時,最好提前噴施適量的“九二零”來解除多效唑的抑制作用,否則包頸嚴重,影響授粉,不利于形成制種高產。
3.4 移栽技術調節(jié)法 移栽的時間、方法、密度都會影響制種田水稻的始穗期[17-19]。如晴天上午移栽比下午移栽晚抽穗;洗根移栽比帶泥移栽晚抽穗;移栽的密度小要比密度大晚抽穗。所以若在秧苗期發(fā)現花期不遇,可以在父母本移栽時,將生長偏早的親本安排在晴天上午洗根移栽,而且適當降低移栽密度,這樣可調節(jié)花期2~4 d。
3.5 植傷調節(jié)法 目前最長用的植傷調節(jié)法主要包括割葉法和中耕傷根法[19-20]。在水稻幼穗分化的Ⅲ期前,對發(fā)育偏早的親本,采用中耕的方法來切斷部分根系,抑制其生長發(fā)育,可推遲抽穗3~5 d;也可以割掉發(fā)育較快親本的部分葉片,結合施用氮肥,可推遲花期4~6 d。但在生育后期無論是中耕傷根還是割葉對花期的調控都不明顯,使用不當反而會影響制種產量。
[1]袁隆平.雜交水稻的育種戰(zhàn)略思想[J].雜交水稻,1987(1):1-3.
[2]袁隆平,王三良.三系法雜交水稻制種[M]//雜交水稻學.北京:中國農業(yè)出版社,2002:271.
[3]易著虎,吳升高,肖層林,等.雜交水稻父本制種特性研究進展[J].湖南農業(yè)科學,2009,16(5):17 -19,21.
[4]劉文炳,鄭旋,林瓊,等.談三系雜交水稻超高產制種配套組裝技術[J].中國稻米,2010,16(5):54 -58.
[5]劉洪,管恩相.三系雜交水稻制種花期不遇的原因及對策[J].中國種業(yè),2011(8):37-38.
[6]文宗直.雜交水稻制種花期相遇問題淺析[J].雜交水稻,2005,20(1):26-28.
[7]李文紅,彭蘭華,揚維山,等.雜交水稻制種花期預測與調節(jié)[J].安徽農業(yè)科學,2004,32(2):211.
[8]蘇榮理.雜交水稻制種花期預測及調控技術的應用[J].江西農業(yè)學報,2008,20(3):100 -101
[9]莫科生.雜交水稻制種花期預測與調控技術[J].廣西農學報,2010,25(4):37-39.
[10]何永明,曾曉春,向妙蓮,等.水稻花時調控研究進展[J].湖北農業(yè)科學,2014,53(7):1489 -1492.
[11]覃皓,全慶豐,易穩(wěn)凱.雜交水稻制種花期預測與調控技術[J].湖南農業(yè)科學,2010(9):11-13.
[12]劉應勝.雜交水稻制種花期預測與調控[J].種子,2012,31(11):121-126.
[13]吳耀軍.高鉀(微)肥在雜交水稻制種中花期調節(jié)的效果試驗[J].安徽農學通報,2007,13(16):141 -142.
[14]曾小林,戚中華.淺談雜交水稻制種花期與調整方法[J].雜交水稻,2011,26(2):32 -33.
[15]錢詩忠.雜交水稻制種產量與赤霉素用量的關系[J].雜交水稻,1987(4):50-52.
[16]陳紅光,黃勝忠,陳巍紅.多效唑調節(jié)雜交水稻制種父本花期的利弊探討[J].雜交水稻,2002,17(1):26 -28.
[17]湯雪猛.雜交水稻制種花期調節(jié)技術[J].雜交水稻,2009,27(10):31-32.
[18]哀仁長.雜交稻制種如何調節(jié)花期[J].農家顧問,2005(6):45.
[19]顧海永,李傳國,梁世胡,等.雜交水稻制種幾種花期調節(jié)方法的綜合比較[J].廣東農業(yè)科學,2008(1):19 -21.
[20]涂強,吳兆君.雜交水稻制種的花期調控技術[J].現代農業(yè)科技,2008(16):211-2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