鮑宇紅,曲廣鵬,馮柯,趙麗,參木有*(.西藏自治區農牧科學院草業科學研究所,西藏拉薩850009;.拉薩市動物疫病預防控制中心,西藏拉薩850009;.西藏自治區農牧科學院畜牧獸醫研究所,西藏拉薩850009)
牦牛是我國高寒民族地區的主要畜種和重要的生產資料,是青藏高原和川西北牧區不可替代的生物物種。牦牛養殖業是高度適應高寒生態條件的特定生態養殖模式,是該地區國民經濟的支柱產業,更是廣大牧民世代經營并賴以生存和發展的基礎產業。
在西藏農區自然環境氣候、飼草料資源、農牧民對新鮮事物的接受程度等較牧區有較大優勢。應充分利用農區較為充足的飼草料資源,通過采取有效的綜合措施來提高飼料的利用率和轉化率,加強客觀方面的調配,使牦牛養殖業和農業在有機結合的生態環境下迅速發展。筆者對西藏農區牦牛舍飼、半舍飼育肥技術進行了闡述,并提出一些提高西藏農區牦牛養殖效益的建議,以期為西藏農區牦牛的健康養殖及可持續發展提供參考。
在傳統飼養模式下,農牧民收割儲備的飼草料秸稈養分含量低下和可吸收礦物元素、微量元素及維生素遠遠不能滿足牦牛自身維持需要,從而導致免疫功能受損,機體對疾病的抵抗力下降,部分疫病存在爆發的隱患。
近年來,西藏部分地區口蹄疫[1]時有爆發態勢,給藏區農牧民健康帶來了威脅;牛病毒性腹瀉(BVD)[2]時有發生;牦牛巴氏桿菌病(牦牛出敗)多呈散發性或地方流行性,一年四季均可發生,但秋冬季節發病較多。
部分基層獸醫受教育程度較低,對疫苗的運輸、保管不當,使用沒有嚴格按照要求進行。給牦牛接種的是無效疫苗或注射疫苗時沒有嚴格按要求進行,漏免或劑量不足,從而導致部分疫病免疫失敗。
通過宣傳教育,提高農牧民對牦牛疫病的防范意識和提高基層獸醫技術水平和職業道德水準對于保障牧區牦牛安全生產、提高生產效益、降低疫病危害、制止傳染病蔓延以及確保動物產品的質量均具有重要意義。
由于農牧民牦牛養殖技術相對落后,采用粗放式管理,缺乏科學的寄生蟲防疫措施,牦牛寄生蟲病對牦牛養殖業帶來了巨大的經濟損失。
西藏農區牦牛寄生蟲病種類很多[3-10]。消化道線蟲主要有仰口線蟲、毛圓線蟲等;牦牛絳蟲主要有莫尼茨絳蟲、棘球蚴、腦包蟲等;牦牛吸蟲病主要有肝片吸蟲、前后盤吸蟲等;牦牛原蟲病主要有弓形蟲、隱孢子蟲、焦蟲、住肉孢子蟲等;體外寄生蟲有牛皮蠅蛆、蜱等。牦牛寄生蟲病感染率高及感染強度大。
在飼草料養分不足的條件下,寄生蟲又消耗其營養,嚴重影響牦牛的生長發育,引起的經濟損失是其他任何疾病不能相比的。甚至部分地方性流行的人畜共患性寄生蟲病仍然嚴重,甚至危害或威脅著當地老百姓的身體健康乃至生命安全。
科學合理地制定驅蟲方案并持續地開展牲畜驅蟲工作,不僅對牦牛的安全生產有積極意義,同時也能節約飼草料,對減輕草場壓力也有積極意義。
開展牦牛驅蟲工作工作的同時對所有牦牛進行健胃,提高飼草料的消化吸收率。常用牛健胃藥、健曲、健神曲3種藥聯用健胃效果為好。
西藏農區較內地農村飼草料秸稈資源相對短缺,為提高牦牛養殖的經濟效益,將有限的飼草料秸稈資源科學合理的加工調配是牦牛高效生產的必需環節。然而,長期以來,牦牛養殖方式以放牧為主,農區牦牛補飼以枯干的飼草秸稈為主,牦牛味覺靈敏,沒有采食有酸香味青貯、微貯秸稈的習慣。
通過逐步加大青貯、微貯秸稈在飼草料中的比例,由混群飼養黃牛(奶牛)引導示范牦牛采食營養價值高、消化吸收率及轉化率高的青貯、微貯飼草料。
礦物元素是動物營養中的一大類無機營養素。通過青貯、微貯加工調配可吸收礦物元素、微量元素和維生素相對缺乏,直接影響著牦牛的生長發育、機能維持、產品質量、免疫功能等,更嚴重影響著牦牦牛養殖的經濟效益。
長期以來,農區農牧民種地施肥技術相對落后,生態環境的循環鏈早已斷開。農田土壤貧瘠,可吸收礦物元素遠遠不能滿足牦牛的生長需要[11-12]。
根據不同地區土壤中礦物元素和微量元素的盈缺設計生產優質舔磚,補充飼草料中各種礦物元素和微量元素的不足,以補充、平衡、調控礦物質營養為主,維持牦牛機體的電解質平衡,調節生理代謝,有效提高飼料轉化率,促進生長繁殖,提高生產性能,改善畜產品質量。同時,應有效預防預防牦牛的異食癖、乳房炎、胎衣不下、犢牛體弱生長慢、營養性貧血等現象發生。
根據各飼草料源所含營養成分,取長補短,通過推廣農牧結合,合理開展人工種草,同時利用好低產田、林帶、房前屋后擴大飼草飼料生產,促進草田輪作和“三元”種植結構形成,充分利用當地的農副產品(如青稞啤酒糟等)。
通過農牧科技人員推廣牧草良種、種植良法、飼喂良效。積極推廣秸稈養畜技術,普及青貯、微貯、氨化等秸稈綜合加工調制技術,提高秸稈資源的高效利用率。
西藏農區,尤其是省道國道沿線牦牛和奶牛養殖相對集約化。盡管農牧民勞動力的教育程度普遍偏低,但思想觀念轉變較快,牦牛飼養管理較為科學。充分高效利用農區有限的飼草料資源,做好疫病防控、有效的驅蟲和健胃工作,改善牦牛自身對飼草料的消化吸收利用率;由混群飼養黃牛(奶牛)引導示范牦牛采食營養價值高、消化吸收率及轉化率高的青貯、微貯飼草料,配合舔磚彌補飼草料中各種礦物元素和微量元素的不足等使牦牛養殖業和農業在有機結合的生態環境下迅速發展。
[1]李家奎,張鼎,李坤,等.青海、西藏牦牛O型、Asial型口蹄疫疫苗免疫抗體效價分析[C]//第四屆全國牛病防制及產業發展大會論文集.全國牛病大會組委會,2012.
[2]何美琳,張煥容,王永,等.川西北牦牛3種病毒性腹瀉病血清學調查[J].中國畜牧獸醫,2014,41(3):248-251.
[3]姚海潮,色珠,曾江勇,等.西藏那曲地區旋毛蟲分離株的分子分類鑒定[J].草業科學,2010,27(3):226-230.
[4]何添文,索朗斯珠,趙曉玲,等.西藏牦牛脾腦提取復合物的制備及在抗寄生蟲感染中的作用研究[C]//中國畜牧獸醫學會家畜寄生蟲學分會第六次代表大會暨第十一次學術研討會論文集.中國畜牧獸醫學會,2011.
[5]邊瓊.西藏常見畜禽寄生蟲病的診斷與防治探析[J].西藏科技,2011,36(8):52-54.
[6]米瑪頓珠,米瑪.西藏牧區家畜寄生蟲病防治對策[J].湖北畜牧獸醫,2010,31(1):25-27.
[7]吳曉明,胡罕,張洪峰,等.藏羚羊寄生蟲感染現狀分析[J].經濟動物,2013,17(2):63-66.
[8]劉曉堂.西藏人體寄生蟲病的流行與防治探討[J].西藏科技,2010,35(4):34-36.
[9]郭文敏,于德江,曾憲榮,等.西藏人體寄生蟲分布調查[J].中國寄生蟲防治雜志,1994,7(2):131-132.
[10]李家奎,昂宗拉姆,次卓嘎,等.牦牛主要寄生蟲的防治[J].中國畜牧獸醫,2011,38(11):162-164.
[11]萬運帆,高青竹,林而達,等.西藏那曲地區草地植被及土壤養分狀況調查[J].草業科學,2006,23(5):7-11.
[12]郭春華,張鈞,王康寧,等.西藏那曲地區高寒草地牧草礦物元素動態變化及盈缺分析[J].中國草食動物,2007,27(2):15-1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