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 巖 (黑龍江省林業科學院,黑龍江哈爾濱150081)
黑龍江國有林區是我國最大的國有林區,擁有林地面積2 063.28萬hm2,是我國重要商品糧基地,也是三江平原和松嫩平原的生態屏障。隨著兩期天保工程、大小興安嶺生態保護規劃和2014年全面停伐政策的實施,黑龍江國有林區由全國最大的木材生產基地轉變為重要的生態功能區。根據國家環保形勢和森林生長特點,預計停伐期將持續10 a以上,期間森林資源將獲得完好保存和持續恢復,但國有林區必然會面臨資金緊張、職工富余、收支失衡等難題,因此重新布局,促進轉型,發展替代產業、生態產業和高新技術產業,實現非林經濟、低碳經濟和綠色經濟,已經成為黑龍江國有林區未來的發展方向[1-5]。研究黑龍江國有林區經濟轉型問題,明確提出若干轉型思路和轉型途徑,將有助于培育經濟增長點,解除林區對于木材生產的依賴,盡快實現林區經濟轉型,推動黑龍江國有林區經濟平穩上行。
1.1 林木經營向森林經營轉型 促進林木經營向森林經營轉變,是基于森林產品多元開發與利用的轉型思路。林區是由森林物種、生態結構、經濟關系構成的復合系統,不僅為社會提供林木資源,還提供林下資源、森林碳匯、森林景觀、森林文化等多種產品。黑龍江國有林區不僅擁有總蓄積8.17億m3的活立木資源,而且擁有亞布力、雪鄉、鳳凰山、五營等優質旅游資源,還擁有黑木耳、東北黑蜂蜜、紅松堅果、野生藍莓等非木質資源以及珍貴林藥、林蔬、林禽、林獸等特色林產品。因此,要改變長期堅持的以林木為經營主體的森林經營理念,發揮森林生態系統中的各類資源優勢,將林木經營轉變為森林經營,突破木材產量對林區發展的限制,尤其要重視林區生態旅游、林下產品和森林生態服務的開發,優先發展非林非木產業,形成功能明確、特色突出、高能長效的林區經濟增長點。
1.2 林業經濟向林區經濟轉型 促進林業經濟向林區經濟轉變,是基于農林經濟一體化的轉型思路。單純發展森林培育、木材采運和木材加工利用等林業經濟,容易形成產業鏈條、產品類型簡單、企業布局重復的經濟結構,難以實現林區經濟可持續發展。要在短期內實現黑龍江國有林區經濟轉型,必須改變固有的林業經濟觀念,形成以農林經濟一體化為目標的林區經濟。以“經濟、資源、人口”的綜合平衡為總目標,將林農、林工、林商、林漁、林牧和其他非林經濟納入到統一的經濟系統中,將傳統產業與生態旅游業、生態養殖業、生態種植業、清潔能源產業等新興產業相融合,構建現代化工業園區。以龍頭企業為發展基點,以農林復合經營為發展方式,以上下游企業聯合為發展途徑,以“物質—能量—服務”循環為發展過程,形成完備的林區經濟鏈條,實現林區經濟增長的多元化、規模化與實效化。
1.3 生態效益向經濟效益轉型 促進生態效益向經濟效益轉變,是基于森林生態價值貨幣化的轉型思路。森林資源是各種生態功能價值的集合,發揮森林涵養水源、保持水土、防風固沙、吸煙滯塵、森林碳匯的生態效益,既是林區經濟可持續發展的需要,也是經濟轉型的需要。將停伐作為休養森林的契機,科學撫育林木,改善森林生態環境,增加林木資源儲量與質量,從而提高森林生態效益總量和生態服務價值。在森林生態效益與價值集聚到一定規模時,可將其作為影響區域氣候條件、水土調控、生物群落和碳源碳匯的關鍵要素,幫助林區掌握生態效益交易的話語權,推動森林的生態環境服務功能市場化,將生態效益轉化為經濟效益,為未來林區的經濟增長開辟新路。
1.4 粗放增長向集約增長轉型 促進粗放增長向集約增長轉變,是基于森林資源高效利用的轉型思路。黑龍江國有林區的林地面積廣闊、林木資源豐富、采伐任務量大,采取粗放型作業方式即可滿足經營需要,因此在森林采伐、營林撫育、林產工業、資源開發方面一貫采取簡單粗放的經營方式。在停伐期間原料短缺的現實條件下,要實現森工林區的經濟轉型,必須改變消耗高、成本高、代價高的增長方式,以集約技術促進涉林產業的集約型增長,盡快實現林區的低碳經濟、循環經濟和綠色經濟。尤其在停伐期間,應珍惜撫育伐出產的小徑級材和清林剩余物,注重廢棄料利用、集約化加工、新材料應用、木制品壽命延長等資源高效利用技術,加大森林工業產品的科技含量與經濟附加值,依靠提高生產要素質量和利用效率實現經濟增長,實現粗放型增長向集約型增長的轉變。
2.1 開發森林游憩產業 黑龍江國有林區擁有豐富的森林游憩資源,可將生態旅游作為林區清潔低碳的經濟增長點。目前,黑龍江國有林區已經構成以國家級風景名勝區、滑雪場、國家森林公園、國家地質公園為主體的森林旅游體系,推出了亞布力、中國雪鄉、鳳凰山、湯旺河石林、五營森林公園等一批國內知名景區,具備經濟轉型所需的物質基礎。目前,黑龍江國有林區應集中解決游憩產業粗放開發、項目重復、形式單一、配套欠缺的問題,嚴格規范項目審批程序,推出品質優秀、富有特色旅游精品線路,同時規范導游行為,提升服務水平,完善住宿、交通、餐飲、商品銷售等景區配套,開發戶外團隊旅行專線,建設冰雪影視拍攝基地,延伸旅游產業鏈條,建立環境容量監測系統,測定景區承載量,控制游客流量,確保景區森林的生態安全,實現森林旅游產業的集約化經營。
2.2 發展林下經濟 林下經濟產業是林區重要替代產業,應加強林下資源可持續開發利用,可接續木材生產,維持并提高林區職工的生活水平。黑龍江國有林區具有明顯的林下資源優勢,其中有藥用植物818種,食用菌和藥用菌114種,經濟動物300余種,總蘊藏量超過300萬t/a。林區應將林下資源作為經濟轉型發展的立足點,大力開發食用菌、山野菜、寒地漿果、珍貴堅果、道地藥材、動物毛皮等特色林產品,將資源優勢轉變為經濟優勢。依托森林資源和生態優勢,將種植養殖業、森林食品業、藥業、畜牧業、花卉苗木業確立為重點發展行業,建設規模化的產業基地、核心區和示范區。扶植林下資源加工領軍企業,引進和推廣林下資源成套加工技術,以非木質資源和林副特產資源帶動林區經濟整體發展。
2.3 建成區域產業集群 黑龍江國有林區在經濟轉型過程中,應由原來單一的木材經濟向多元經濟轉變,建立起綜合利用、循環利用、多級利用的區域產業集群,促進林區低碳經濟、循環經濟和農林復合經濟的實現。可建設多個地理靠近、相互聯系、關系互補的區域性產業集群,實現企業間的業務合作、信息傳播和資源共享。規劃建立綜合工業園區,實現專業化生產分工,以上游產業的產品、能源和剩余物作為下游企業的生產原料,形成規模較大、浪費較少、效益較高的循環工業體系。在農林交界地帶與農墾部門合作,改造伐區儲木場和森林鐵道,建立一批國儲糧庫和貨物流通站,形成大型倉儲物流園區,為農林復合經營提供條件。
2.4 關注資源附加值 長期以來,黑龍江國有林區單純重視林產品銷售價格,忽視了以高品質、無公害、綠色健康為代表的資源附加值,以及為其所付出的原料消耗和環境改造成本,導致林產品價格始終偏低。因此,應在林區經濟轉型過程中,增強附加值意識,將提高附加值納入市場化運作體系中,體現森林產品具有的生態價值。在停伐期間加強政策扶持,繼續擴大森林認證面積,培育健康、穩定、可持續的木材資源,提高木材產品的生態附加值,為若干年后重新采伐做預先準備。重視林下資源的認證認可工作,增加通過有機產品認證、綠色食品認證和非木質林產品認證的產品種類,為保證市場準入、提高銷售份額、增加產品銷路提供支撐。
2.5 促成生態效益市場化 黑龍江國有林區下轄的853.2萬hm2森林具有天然的生態服務功能,但由于森林生態服務的外部性和公共品屬性,每年產生的億萬元效益不能納入國民經濟核算體系,生態效益始終無法轉為經濟效益。林區應加快森林生態效益資產化進程,將涵養水源、保育土壤、凈化環境、固碳制氧、防沙護田和生物多樣性保護等生態效益推向市場。依據國家制定相關法規和標準,將森林所提供的生態服務功能具像為使用權證,每種權證均設有使用期限和使用費用,任何造成環境負擔的地區、行業和單位,都應為發揮生態服務功能的森林支付費用,如向種植業部門收取保育土壤和防沙護田費用,向水利部門收取涵養水源費用,向工業部門收取凈化固碳制氧和凈化環境費用。由于黑龍江森林生態效益輻射范圍廣,也可通過政府間協調,向受森林庇蔭的東北、華北、內蒙古地區收取森林生態服務費用。
作為我國面積和資源儲量最大的重點國有林區,黑龍江國有林區的經濟轉型進展和效果直接影響到我國林業發展方向。基于生態恢復政策和木材停伐政策,培育替代產業、更新經濟格局、完成經濟轉型將成為今后林區工作的新常態。在“十三五”期間,黑龍江國有林區將實施產業轉型“三年決戰”計劃,在科學理論的指導下,逐漸完成林木經營向森林經營轉型、林業經濟向林區經濟轉型、生態效益向經濟效益轉型、粗放增長向集約增長轉型,推進“后采伐時代”的林區經濟發展,將黑龍江國有林區發展成為我國重要的森林生態屏障、木材戰略儲備基地、林產工業基地、森林食品基地、森林生態旅游勝地和優美宜居的和諧林區。
[1]張於倩,潘耀華,李洪山.黑龍江國有林區現代化發展難點分析[J].安徽農業科學,2012(16):8988-8990.
[2]朱穎,呂潔華.黑龍江省國有林區資源環境與經濟社會協調發展的產業模式選擇[J].安徽農業科學,2010(17):9306-9307.
[3]王巖,徐蕊,畢金鴿,等.黑龍江森工林區現代林業發展系統研究[J].林業科技,2014(5):56-59.
[4]王巖,徐蕊.黑龍江森工林區循環經濟優化模式設計[J].中國林業經濟,2013(5):13-16.
[5]姜鈺.國有林區低碳循環經濟耦合發展測度分析[J].中國軟科學,2012(1):107-1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