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 佳,陳 祺,劉正文(.扶風縣召公鎮召光小學,陜西扶風 722299;2.楊凌職業技術學院,陜西楊凌 7200;.陜西師范大學出版總社,陜西西安 70062)
當前學校之間的競爭,已從規模數量發展到文化質量的較量。學校文化建設不僅是凸現學校特色、提升學校競爭力的基本途徑,還體現一所學校在長期的教育實踐中所形成的具有獨特凝聚力的學校精神、核心價值觀念和師生員工所認同的道德規范、行為方式等教育內涵,對于鄉鎮學校提升教育教學質量有著特殊的作用。環境文化作為學校文化的顯性表現,其根本目標是既要不斷提高人們的環境意識,使保護環境成為社會的自覺行為;更是人類在深刻反思工業文明進程中形成的一種致力于人與自然和諧的文化,必然為中華文化的復興帶來了重大機遇[1]。只有扎實發展鄉鎮文化教育事業,才能切實提高農民科學文化素質。只有環境文化建設在校園中得到示范與推廣,才能促進鄉鎮居民與自然和諧相處,協調發展環境保護行為和生態文明建設狀態。對于全面建設小康社會、落實科學發展觀、滿足廣大農民群眾多層面精神文化需求均具有重大意義[2]。研究以黃陵縣隆坊中學環境文化識別系統規劃為例,探討鄉鎮校園環境文化景觀特色建設的有效途徑,旨在為社會主義新農村環境文化建設起到推廣與借鑒作用。
黃陵地處陜西省中部,軒轅黃帝陵是國務院公布的第一號古墓葬和重點文物保護單位,有“華夏第一陵”的美稱。簇擁黃帝陵的8萬余株古柏,為全國最大的古柏群,是凝聚中華心魂的稀世瑰寶。隆坊鎮既是黃陵縣城的北面屏障,也是縣北原區最大的集鎮。隆坊中學始建于1956年,服務于隆坊、阿黨、太賢三鄉鎮3萬多人。學校占地面積53 287 m2,學?,F有教職工136人,在校學生1 776人。學校著力于創新,以“全面發展+特色”為辦學思想,以“合格+特長”為育人目標,以“三點入學教育內容、四項習慣養成訓練、五種德育活動和六級主題班會”構建了德育活動模式,以“五個校園文化陣地、四項校園環境建設和三種學校團體精神”構建了校園文化建設模式。2006年被確定為陜西師范大學基礎教育研究中心教科研基地學校。
2.1 基于理念提煉的演繹特色景觀 核心價值理念是學校辦學的哲學靈魂和精神指南,當然也是學校環境文化特色建設的行動指南。如果說提煉學校的核心價值理念主要體現為歸納的思路,那么,把學校文化特色具體物化到校園環境之中,就是演繹表達的過程。歸納代表水平、品位和個性,務求精益求精;而演繹重在藝術表達,歸納成果僅僅是藍圖,能否變成特色景觀,還要靠演繹實施和行動推廣。學校文化特色經過學校領導與師生員工的確認后,就要藝術地物化在校園環境建設中,通過校園地形處理、山水骨架、植物搭配、建筑處理與景觀小品有機組織與綜合展示。否則,學校的文化特色就成為空洞的理念,沒有任何實用價值[3]。
2.2 基于鄉村文化的田園耕讀景觀 鄉鎮學校由于地處農村,其文化底蘊遠不如城市學校深厚。要想提升學校發展品位,只有從自身學校的實際情況出發,依靠濃郁的鄉村文化建設創造自己的辦學特色,使學校的各項工作都能有田園耕讀的傳統文化特色。通過學校環境文化建設確立學校的辦學宗旨和核心價值取向,增強學校師生員工的目標意識,并通過學校的鄉村文化引領全校人員朝著田園耕讀的方向發展。鄉村文化是學校經過長期的環境建設所形成的具有鄉土底氣的樸實文化,也是對于自己學校的教育教學有著不可替代的特殊作用的本土文化。創設“外圍是田園,耕讀傳萬家;開門見書山,推窗聞書香”的鄉村文化環境旨在讓讀書變成一種田園享受、一種寧靜的生活狀態[4]。
2.3 基于資源節約的低碳生活景觀 所謂低碳生活就是要盡量減少生活作息時間所耗用的能量,從而降低二氧化碳的排放量。作為傳播人類文明和知識的機構,中學要承擔引領人類文明、提升公眾意識、創新社會風尚的責任,更應該順時而動,將低碳理念融入到校園環境文化建設中,這就需要每個師生付出行動。技術創新是低碳景觀建設的關鍵,科學決策是低碳景觀建設的保障,綠色生活方式是低碳景觀建設的主導。還應關注低碳建筑、低碳設備的使用,以及新能源、新技術、新材料的使用等方面的建設[5]。從節約成本入手開展鄉鎮校園環境文化建設與管理,減少環境管理在學校實施中的阻力。綠色學校建設對鄉鎮中學開展環境管理有積極影響,將環境保護與學校文化環境聯系起來,與自己的日常生活聯系起來,對培養學生熱愛家鄉、熱愛校園有積極的意義。
3.1 功能定位 依據隆坊中學地處鄉鎮、規模較大的實際情況,因地制宜;圍繞學校文化理念系統,田園耕讀文化特色鮮明,鄉土氣息濃郁;依托行為文化系統,以人為本、和諧自然;與視角文化系統緊密結合,相得益彰。集快樂教學、健身康體、文體活動、休閑游憩、環境育人五大功能于一體。
3.2 風格定位 以田園耕讀景觀建設的基本原則為指導,積極吸收鄉鎮校園文化建設的最新成果,深入挖掘并著力打造當地文化和校本文化的亮點,形成豐富多彩、特色鮮明的隆坊中學獨有的環境文化識別系統。①主體建筑:整體以淡色調(白色、淺黃)為主,多為傳統的規整式樣,但布局形式多變,也顯得有些凌亂。②植物景觀:由于校園面積較大,植物品種多樣、郁閉度大,大樹也不少,但是管理養護不足。③硬質景觀:以“田園耕讀”文化為主脈絡串聯景觀,以植物群落為陪襯。
3.3 指導思想 作為一個有一定規模和景觀環境基礎的中學,為了創造更加輕松、自然、溫馨、健康的綠色園林景觀生態環境,整體環境景觀規劃圍繞主體建筑,以山水游園為構圖中心,以立體生態植物群落景觀為主景,置石塑石、園路汀步、廣場水景交叉布設,景觀雕塑小品巧妙點綴,既保證校園空間的舒朗、開敞,又營造了各種尺度宜人、充滿情趣的學習活動場所,從而很好地體現出景觀環境的均好性。①以綠色植物群落為主,綠中求美、綠中求彩、綠中求香。②因地制宜、突出特色,嘉則收之、俗則屏之、相得益彰。③力求經濟實用、景觀長久,采用置石題刻、假山涼亭、水池雕塑。
3.4 構思理念 整體以原有功能布局區劃為基礎,以四周田園風光為背景,以“和·力·遠”及其田園耕讀文化景觀為中軸線,以山水游園(三致苑)為立體景觀構圖重心,充分利用現有的綠色生態植物群落優勢,略加改造使其成為校園最大的軟質特色景觀群,根據“耕讀”文化脈絡增加景觀雕塑小品,增加置石題刻,突出校園鄉土氣息及其傳統文化內涵,形成綠色生態鮮明、文化內涵突出的校園環境。
4.1 大門入口景觀——點狀景觀(先睹為快) ①大門前路中的雪松,除非是風水上的需要,否則可以移走,便于師生通行。②左右側花壇增加置石題刻(或花缽、或石鼓),增強立面景觀效果。③左右側山墻可以利用,除學校簡介之外,也可手繪景墻,形成優美的廊道視角環境。
4.2 道路綠化景觀——線狀景觀(左右穿行) 根據隆坊中學景觀現狀,東西為道、南北稱路。①東西主干道即大門入口主干道,形成國槐大道。②東西次干道即主教學樓前干道,形成銀杏大道。③南北主路為櫻花路。④南北次路為柳蔭路。根據現狀既可采用規整式,也可采用自然式;既可喬木單一栽植,又可喬灌錯落搭配。
4.3 中心游園景觀——構圖重心(立體景觀) 在現有中心游園的基礎上,保留園柏,拆除花壇,形成園林景觀建設的重點。①總體平面景觀,不外乎規則、自然與綜合3種形式。②中心游園景觀可以為山體式(以稍高的土帶石假山為主景,山頂筑四角簡易涼亭)、平臺式(以四角平臺為主景,以讀書木屋為構圖重心,點綴景觀文化柱)、亭廊式(以簡易圓形廊架為構圖中心)、水景式(自然回環的水池主景,以低矮的吊橋構圖)。③綜合式中心游園(塑石小橋流水,以茅草涼亭構圖)景觀。④特殊式中心游園(景墻景窗)景觀。
4.4 植物群落景觀——廣場主景(串面景觀) ①充分利用鄉村校園面積較大的優勢,形成5處植物群落景觀:植物群落+簡易園路+置石坐凳;植物群落+簡易園路+置石坐凳;構筑園中園景觀,設置坐凳,形成清幽學習環境;草坪+林帶景觀;植物群落+塊石汀步+健身小游園。②樹陣廣場以景墻與操場隔離,以綠籬分割,下設石桌石凳,主要為師生提供學習和休閑的優美景觀環境,這也是隆坊獨有的地方優勢。
4.5 特色小品景觀——陪襯輔景(點綴景觀) ①特色景觀主要在教學樓、辦公樓、實驗樓等樓前及其兩側,包括置石、塑石、景架、書卷小品、手繪景墻、樹池坐凳、鋪地、花箱、園燈、指示牌以及操場看臺等。②通過綠化,提供一些很小的讀書小環境。③土坎進行三級灌木垂直綠化,四周設置喬灌防風林帶。④通過綠化細節,解決校園中存在的一些不美觀的問題。如樹池土層降低,以防塵土飛揚;公廁、垃圾臺周圍綠化掩映等。
21世紀人們所追求的生活理念是人與自然的和諧發展,需要生存與生態、文化與社會的相互協調。文化的價值在于鏈接過去、現在與未來。校園環境文化特色建設只有依托周圍環境,努力鏈接地域文化,深度挖掘校史遺存,彰顯文化的精神個性,才能呈現出學校文化的原生態,才能使環境文化真正屬于獨特的“這一個”學校[6]。實踐表明,需要將以下“四性”有機融為一體:①美善引領的標準性:學校文化建設之所以成為事關全局的方向引領,是其至善至美的思想和“目標戰略”的規約使人們找到了事物發展的根本所在,解除“唯智”浮躁帶來的煩惱,讓社會看到提升教育質量的前景和希望[7]。②潤物無聲的智慧性:文化對學校的價值在于為其提供廣闊的資源背景,讓教育走向潤物無聲、育人無痕的境界,這種影響自然而不刻意、無痕而極有效[8]。③環境物化的生態性:文化的實質是人類行為選擇的標準體系,只有根據學校自身行為選擇標準賦予物質環境以一定的文化色彩時,才稱得上校園環境文化。生態理念是校園環境文化的底色,環保、節能都是它的延伸。注重人與自然的和諧,強調自然生態的保護、文化氛圍的營造與地域特色的體現是當今環境文化規劃發展的大趨勢[9]。④主體參與的主動性:學校環境文化建設最應被關注的是環境主體,這就需要促成學校成員對環境文化作品的設計、創造、解讀、反思和改進,系統梳理學生生活內容,以便更全面、更深入地將其反映在環境文化之中,使人的成長與環境氛圍融為一體[10]。唯有如此,鄉鎮校園環境文化景觀建設的特色才會更加鮮明,也才能在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和實現中華民族夢中發揮應有的基礎作用。
[1]皮福娥.農村環境文化建設的現狀及對策研究[J].消費導刊,2007(7):213,66.
[2]譚建躍.當前我國鄉村文化建設存在的問題及對策——以湖南X鄉村為例[J].南華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08,9(4):15 -19.
[3]崔玉婷.普通高中學校文化特色的類型與建設路徑——以北京市三所普通高中學校為例[J].教育科學研究,2011(11):15-19.
[4]丁步洲.強化文化建設:農村學校教育質量提升的關鍵——初中文化建設案例群研究[J].鹽城師范學院學報:人文社會科學版,2011,31(2):110 -115.
[5]王丹凈.低碳校園環境文化建設[J].中小企業管理與科技(下旬刊),2010(12):198.
[6]張映春.自然的才是貼切的——南京市灤水區第一初級中學環境文化建設摭述[J].中小學德育,2014(5):65 -67.
[7]王繼華,徐超.學校文化建設標準的哲學思考[J].貴州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14,32(1):1 -10.
[8]呂建國.以智慧為內核的學校文化建設研究[J].現代中小學教育,2011(12):63 -66.
[9]連偉,張兵,亓立云.營造具有和諧之美的校園環境文化[J].高校后勤研究,2007(6):90-91.
[10]李偉勝.學校環境文化的主動創建[J].教育發展研究,2011(24):82-8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