賴光寶
(1.河北建材職業技術學院,河北秦皇島 066004;2.河北農業大學,河北保定 071001)
?
國外城鎮化發展模式對我國的啟示
賴光寶1,2
(1.河北建材職業技術學院,河北秦皇島 066004;2.河北農業大學,河北保定 071001)
首先,從不同學科的視角闡述了城鎮化的概念;其次,在描述了國外城鎮化主要發展模式的基礎上,分析了我國農村城鎮化發展過程中存在的問題;最后,通過借鑒國外城鎮化發展的模式,提出了促進我國農村城鎮化發展的思路。
城鎮化;國外;模式;啟示
城鎮化是個歷史范疇的概念,隨著時代的變遷,其內涵也在不斷發展和變化,已有研究從不同的學科對其進行了闡述。地理學認為,城鎮化是生產力空間布局的變化,是人口、產業等由鄉村地域向城市地域的轉化和集中過程。對此,日本著名地理學家山鹿城次指出,現代城市化應包括4個方面:原有市街的再組織再開發、城市地域的擴大、城市關系的形成與變化、大城市地域的形成。人口學對城市化的定義側重強調農村人口向城市的轉移和集中,如赫慈勒指出,城市化就是人口從鄉村流入城市以及人口在城市的集中[1]。社會學把城鎮化看成社會結構的歷史變遷,強調的是城市社會生活方式的產生、發展和擴散的過程。經濟學認為,城鎮化表面上是農村人口向城鎮人口的轉變,而實質上是勞動力從傳統農業中解放出來,轉移到第二、三產業,進而完善農村基礎設施和公共服務,最終實現城鄉協調發展、城鄉一體化[2]。
我國的“城鎮化”概念是在中共十五屆四中全會上通過的《關于制定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第十個五年計劃的建議》中首次正式提出的。2006年3月,中共十六屆五中全會明確提出建設“生產發展、生活寬裕、鄉風文明、村容整潔、管理民主”的新農村的偉大構想,實現農村城鎮化的發展正是新農村建設的最佳途徑,可以將大量的農村剩余勞動力就地消化,避免發展我國家出現的過度城市化現象[3]。該研究所涉及的“農村城鎮化”是指充分發揮農村、農業、農民3大要素,積極推動農業產業化、規?;?、綠色生態化發展,逐步縮小城鄉差距,提高農民素質,推進農民向市民轉變,實現就地城鎮化的過程。
城鎮化的強大動力來自于工業革命的推動。發達國家進行工業革命的時間較早,20世紀60年代,英國、法國、德國、美國、日本等國家普遍完成了城鎮化進程。縱觀這些國家的城鎮化進程,盡管在農民市民化、二三產業快速發展等核心問題上基本一致,但由于各國的國情、歷史文化、治國理念存在差異,它們在城鎮化過程中表現出較明顯的個性化色彩,呈現不同的發展模式,借鑒這些模式將有助于我國農村城鎮化的發展。
1.1 西歐:“政府主導”型現代城鎮化最早在英國出現,后來德國、法國等西歐國家也相繼開啟了城鎮化進程。由于工業革命的迅速發展,大量農村居民向城市聚集,逐步成為產業工人,實現了由農民向城市居民的轉變。1851年英國的城鎮化水平已超過了50%,而后的100年,德國、法國等發達國家的城鎮化發展很快,20世紀中期,西歐發達國家的城鎮化水平達到了70%以上。
縱觀這些國家的城鎮化進程,一個共同的特點就是政府在城鎮化中扮演著重要的角色,是城鎮化的主導力量。政府的主導作用主要表現在:第一,結合當地的實際情況,制定適宜的發展規劃。第二,針對城鎮化過程中出現的問題及時出臺相關法律政策。例如,英國倫敦郡1935年通過了“綠帶開發限制法案”,英國1848年頒布了《公共衛生法》、1866年頒布了《環境衛生法》等,對城鎮化建設過程中出現的環境污染、公共衛生等問題及時立法,解決了城鎮化發展過程中出現的城市建筑、環境衛生、資源浪費以及社會保障等問題。第三,加大對農民生產生活的補助,提高城鎮化的質量水平,有效避免了城鄉差距的拉大,從而實現了工業化和城鎮化的協調發展。因此,西歐城鎮化的發展更多地表現出不同等級的城鎮共同均衡發展,從而形成了一種城鄉統籌、分布合理、均衡發展的模式[4]。
1.2 日本:“大城市圈”型日本國土面積狹小,人口密度大,因此,其在城鎮化發展中采用“大城市圈”型的發展模式。日本的城鎮化發展起步晚于西方,但其發展速度明顯快于西方發達國家。日本的城鎮化起步于19世紀20年代,1920年其城鎮化水平僅為18%,而后發展迅猛,1946年達到了53%。20世紀60年代,日本經濟進入高速增長時期,人口向東京、大阪等大城市集中。到1957年,東京、大阪和名古屋3大城市圈的人口總數占全國人口總數的44.9%,其中,東京圈占24.2%,大阪圈占14.0%,名古屋圈占6.7%,全日本幾乎一半的人口集中在3大城市圈內[5]。20世紀70年代,日本的城鎮化水平和西方發達國家的城鎮化水平相當,達到了72%。
日本大城市圈的理論依據是“新同心圓城市結構理論”,即在一定的地域空間內,圍繞中心城市,在周圍建立衛星城,依托現代化的交通網絡和信息通訊技術,形成一個有機結合的城市群體。大城市圈有3個部分組成,即中心城市、衛星城和現代的交通、信息網絡。建立衛星城的途徑主要有:一是將中心城市內的企業轉移到大城市圈的周邊地域或外緣地域,開發建設各類衛星城;二是有計劃地實現近郊農村的城市化,在發展工業的同時大力發展城市農業;三是根據實際需要,有計劃地建設新衛星城[5]。日本“大城市圈”的城鎮化模式,能夠有效地發揮城市的集聚效應和擴散效應,避免人口過分擁擠,從而推動整個國土的均衡開發和利用。
1.3 美國:“市場主導”型19世紀末至20世紀70年代,伴隨著城市工業的迅猛發展和對西部地區的開發,美國城鎮化的步伐加快,城鎮化率在1920年突破50%,1970年達到73.5%,20世紀70年代以后,美國已進入高度城鎮化階段[6]。
與“政府主導型”的城鎮化發展模式不同,美國崇尚自由的城鎮化發展模式,充分利用市場資源的配置作用,其大規模的基礎設施建設不是靠政府推動完成的,而是依靠市場經濟的拉動作用。此外,美國的信息化發展非常迅速,在推動城鎮化建設方面起到了重要作用。在城鎮化建設中,美國通過信息化的發展推動了城鎮化、產業化、工業化的協調發展,形成了獨特的大都市城鎮化模式。依靠市場拉動,往往是根據需求來制訂規劃,同時,城鎮的發展往往和區域特色、規模經濟等市場經濟特色相聯系,所以更容易建立起基于規模經濟的城鎮化發展路徑[7]。
在“市場主導”的城鎮化模式下,由于人們越來越向往郊區的嫻靜、交通條件的極大改善以及汽車行業的迅速發展、土地的私有化使得一些農場主愿意出賣土地供房地產企業開發土地等原因,20世紀90年代,美國城市中出現了郊區化,甚至出現了“逆城市化”現象。
1.4 韓國:“新村運動”型1945年日本投降后,“二戰”以及朝鮮戰爭中形成的大批韓國難民回到韓國,在城市周圍從事生產并定居下來,這是韓國城市化發展的雛形。1960年韓國的城鎮化水平達到了28.3%。20世紀60年代到80年代,韓國的城鎮化發展進入快速發展時期,1985年超過了74%,基本完成了城鎮化。
韓國城鎮化快速、平穩的發展得益于其上個世紀70年代開始推行的“新村運動”。自20世紀60年代,韓國開始大力推進工業化和城市化,相繼開展了以“產業發展和擴大出口”為主題的2個“五年計劃”,工業和城市獲得了快速發展,但農村、農業發展相對落后,甚至出現了大量農村人口向城市無序的遷移。為了解決這一問題,同時推進城市持續健康發展,韓國政府自20世紀70年代發起了“新村運動”,并設計實施了一系列的開發項目,以政府支援、項目開發為紐帶,帶動農民自發地開展家鄉建設活動。這場以勤勉、自助、協同為基本精神的新村運動先在農村開展,隨后迅速波及到工廠、學校及城市,向全國范圍擴大,成為振興國家的動力源泉[8]。
2.1 城鎮化水平落后,農民收入不高相較于發達國家城鎮化的發展,我國農村城鎮化的發展現在仍處于初級階段。雖然我國城鎮化進程中也有發展較為成功的模式,但據2013年經濟統計數據顯示,我國大陸總人口為136 072萬,城鎮常住人口為73 111萬,鄉村常住人口為62 961萬,我國城鎮化率達到了53.73%,比上年提高了1.1%。2001~2013年,我國的城鎮化水平由37.7%升至53.73%,但是與發達國家城鎮化水平在20世紀60、70年代就已超過70%的水平相比,我國目前的城鎮化水平還是較低的。2013年我國農村居民人均純收入和城鎮居民可支配收入的比值為1∶3.03,也就是說,城鎮居民的可支配收入是農村居民人均純收入的3.03倍,這與發達國家的水平相比,我國農村人口的收入較低,城鄉間收入水平相差較大。
2.2 城鎮基礎設施落后,相關制度不完善當前,我國城鎮化最基本、最主要的形式是農民自發性遷移到城市,其目的是追求更多的就業機會和過上更好的生活,這種自發性遷移模式導致的結果就是城市人口越來越多,環境、住房、就學、醫療等方面暴露出來的問題越來越嚴重。然而,自然風光優美、文化資源豐富的鄉村和小城鎮卻沒有被充分發展起來。此外,一些大城市的城郊結合部以及廣大的小城鎮基礎設施不健全,社會保障制度、醫療保險制度、養老制度、教育制度以及所提供的工作機會遠不及大城市,導致大量人口盲目流向大城市,大城市由于人口急速膨脹引起的交通擁擠、環境污染、住房緊張等問題短時間難以解決。
2.3 城市吸納能力弱,產業結構不合理綜觀世界各國的工業化歷史進程,一個國家的工業化和城市化的發達程度可以通過三大產業占國內生產總值的比重來說明。目前,世界主要發達經濟體的第三產業占國內生產總值的比重均較高,美國、日本、歐洲都超過了70%。2013年我國第三產業占國內生產總值的比重達到了46.1%,第三產業增加值首次超過第二產業,雖然我國第三產業發展較為迅速,但是和發達國家相比,還是有很大的發展空間。此外,我國城市的產業結構仍存在很大程度的不合理性。第三產業發展不足,說明城市發展缺乏有效的產業支撐,吸納農村人口的能力有限,其就業彈性較高的優勢還沒有完全發揮出來。
2.4 總體規劃不到位,城鎮建設缺乏特色我國城鎮化起步晚,還沒有形成一套十分成熟的、有中國特色的城鎮化理論體系,所以在很多地方一直處在學習和模仿國外發達國家經驗的階段。盡管我國也形成了一些典型的城鎮化模式,如注重發揮市場機制、合理資配置資源形成民營經濟類型的“溫州模式”;注重工業發展,工業帶動農業發展,著重發展鄉鎮企業,逐步實現城鎮化就地轉化的集體經濟類型的“蘇南模式”;積極利用所處的地理位置優勢,引進國外的先進技術、資金和人才,逐漸縮小城鄉差距形成的外向型經濟類型的“珠江模式”。但是,我國城鎮數量多,由于沒有進行合理、科學的規劃布局,一些地方的城鎮化建設存在盲目照抄照搬的情況,沒有結合當地的地理環境、自然資源、經濟發展基礎和人文資源,導致城鎮化發展模式不適應當地經濟發展水平,造成資源的極大浪費。
3.1 農村城鎮化應特色化、多樣化發展通過以上對國外一些發達國家較為典型的城鎮化模式的梳理可以發現,國外城鎮化發展模式具有多樣性,且各具特色。由于我國人口眾多、區域特色各異,因此,我國農村城鎮化的發展必須要結合實際,摒棄單一化的模式,實現多樣性發展。我國城鎮化發展中比較成熟的“溫州模式”、“蘇南模式”和“珠江模式”并不一定完全適合其他地區城鎮化的發展現狀,因此要結合當地的資源和比較優勢,因地制宜,找出一條符合當地特色的農村城鎮化道路。宜農則發展特色種植業、特色養殖業,實行產業化經營;宜工則可以建設工業生產園區和集聚區,整合人力、資金、技術要素,逐步把農民從土地中解放出來,使其成為產業農民;宜商則通過培育和做大地方特色市場,以市場來引領商貿經濟的發展;宜游則充分挖掘地方的文化資源、旅游資源,加強基礎設建設,大力發展旅游產業。我國歷史文化悠久,各地都具有獨特的文化資源、文化遺產和自然風光,要實現農村城鎮化朝著“文化城鎮化”、“文明城鎮化”、“智慧城鎮化”等特色農村城鎮化的方向轉變,現在一些地方興建的“仿真歷史城”、“古文化體驗城”、“影視城”等就是很好的例證[9]。
3.2 加快農村土地流轉,實現農業產業化發展農村城鎮化建設必須建立在農業產業化基礎之上,而農業產業化又必須依托土地流轉帶來的規模經營。從理論上講,伴隨著城鎮化進程,大量農村人口離開農村來到城鎮從事第二、三產業會帶來農村人均資源的增多,自然也會促成農業規?;洜I。但是,這一假設的前提是建立在土地順利流轉的基礎之上的。我國廣大農村的實際情況并沒有設想的那么樂觀,一方面,農村人口不斷減少,但另一方面,農業生產方式依舊是傳統的分散的個體經營,甚至出現大量土地拋荒的情況。出現這一問題的癥結就是由于土地制度改革的不到位,導致土地流轉不順利。因此,當務之急就是要通過土地制度改革,給農民土地承包地、宅基地確權,同時建立土地流轉市場,鼓勵和引導農民自愿實行土地流轉,把土地流轉給種田能手、合作社甚至給農業企業,實行規模生產,這樣有助于增強農業生產效率,提高農民收入,進而實現農業產業化發展。
3.3 重點推進戶籍、金融等相關制度改革城鄉二元結構下產生的戶籍制度、金融制度、養老制度、就業制度等亟需進行改革創新,以使農村城鎮化建設擺脫制度束縛。改革戶籍管理制度,實現城鄉人口自由流動,適應市場經濟的要求,建立以居住地劃分城鎮人口和農村人口,以職業劃分農業人口與非農業人口的戶籍管理制度,有利于農村居民向城鎮市民的順利轉移,也有利于城鎮規劃,有利于解決農民就業難的問題。
金融創新是農村城鎮化的助推器。隨著農村城鎮化逐漸被提上議程,阻礙農村城鎮化發展、產業化發展的重要瓶頸是資金缺乏。而要解決這一問題,關鍵是要在農村城鎮化過程中,發展中小金融機構,通過多元化的融資渠道解決鄉鎮企業發展資金缺乏的問題。例如,充分利用社會上的閑散資金、民營資金投入到城鎮化建設中來,形成政府引導、民營資本參與、金融機構支持的立體化的融資體系,以解決城鎮化建設中融資難的問題;鼓勵金融機構靈活開發適合鄉鎮企業、農村合作社的金融產品,以解決其“貸款難”的問題。
3.4 堅持政府的主導作用我國的農村城鎮化建設不能離開政府,更不能離開市場。在這個過程中,首先要發揮政府的主導作用。政府要制定科學的戰略規劃作指導,通過健全法制、制定合理的政策,對農村城鎮化的發展方向、發展模式、發展規模等進行部署和引導,把城鎮化建設與國家主體功能區規劃結合起來,與農村地區的扶貧開發結合起來。2013年底召開的中央經濟工作會議和中央城鎮化工作會議都提到,要制定實施好國家新型城鎮化規劃。在國家層面做出整體部署之后,各級地方政府應積極編制、出臺實施新型的城鎮化規劃,做好農村城鎮化的相關規劃,統籌城鄉經濟發展,統籌經濟社會發展。
[1] 赫茨勒.世界人口的危機[M].何新,譯.北京:商務印書館,1963.
[2] 熊小林.統籌城鄉發展:調整城鄉利益格局的交點、難點及城鎮化路徑[J].中國農村經濟,2010(11):96.
[3] 于猛,宋家寧.我國城鎮化模式研究綜述[J].我國土地,2013(3):54-56.
[4] 王純禮.國外城鎮化發展模式及對我國的啟示[J].世界農業,2013(10):99-102.
[5] 孫世春.日本大城市圈的開發建設[J].日本研究,2006(4):9-15.
[6] 駱江玲.國內外城鎮化模式及其啟示——以江西省部陽縣為例[J].世界農業,2012(6):75-79.
[7] 王純禮.國外城鎮化發展模式及對我國的啟示[J].世界農業,2013(10):99-102.
[8] 董立彬.我國新農村建設的思考——基于韓國新村運動的經驗[J].農業經濟,2008(8):11-13.
[9] 孔祥云,王小龍.略論我國農村城鎮化模式的選擇[J].農村經濟,2013(2):95-99.
Enlightenment of Urbanization Development Model in Foreign Countries on China
LAI Guang-bao1,2
(1. Hebei Vocational & Technical College of Building Materials, Qinhuangdao, Hebei 066004; 2. Hebei Agricultural University, Baoding, Hebei 071001)
Firstly, this essay elaborates the connotation of urbanization from the point of view of different subjects. Then, based on the introduction to the foreign urbanization models, it analyzes the issues arising from China’s urbanization. Finally, by referring to foreign countries’ urbanization models, it points out the ways of improving China’s urbanization.
Urbanization; Foreign countries; Model; Enlightenment
賴光寶(1972- ),男,湖北英山人,副教授,在讀博士,從事區域經濟研究。
2014-02-12
S-9
A
0517-6611(2015)10-356-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