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外”看上海:近八成受訪者“點贊”

在外灘攝影的“老外”,在他的鏡頭里,上海是什么樣子?
上海是中國國際化程度最高的城市。據統計,常住上海的外籍人士已達17.5萬,人數居全國之首。上海每年接待大量境外來滬團隊和國際旅游者。2014年,上海接待國際旅游入境人次達791.3萬。建成社會主義現代化國際大都市是上海城市發展的目標。那么,在“老外”眼中,上海什么樣?現代化國際大都市的城市定位能否得到認可?上海經濟社會發展還存在著哪些短板?
帶著這些問題,市政協對外友好委員會與市委外宣辦、上海國際問題研究院合作,于2014年下半年啟動“上海城市國際形象”調查,通過向在滬居住、工作和學習的外籍人士及港澳臺人士開展問卷及訪談的形式,了解他們對上海的印象、評價和意見。調查問卷內容主要包括三部分:受訪者基本信息、對上海的總體認知和評價以及對具體生活環境的評價。前不久,“上海城市國際形象”調查報告出爐,聚焦上海綜合能力建設、公共政策制定、城市對外宣傳等方面并提出了建議。
據介紹,接受該項調查的境外人士來自43個國家及中國港澳臺地區,其中男性占43%,女性占57%,主要年齡分布在18-35歲,受訪者中,有媒體從業者、工商人士、專家學者及留學生。
調查顯示,在滬境外人士對上海這座城市總體評價的滿意度較高,近八成受訪者對上海進行了正面描述,“國際化大都市”、“美麗”、“現代化”和“時尚”,是選擇頻率較高的用來描述上海的詞。有16%的受訪者認為上海快節奏、交通擁擠、生活成本高昂。問卷中還將滿意度調查細化到了公共交通、購物、文化設施、餐飲、空氣質量、市民素質、知識產權保護、旅游娛樂、人才、基礎設施建設、社會治安、衛生醫療服務、教育質量、國際化、公共宗教活動場所等15個方面,數據顯示,這些與在滬境外人士生活息息相關的社會服務選項中,滿意度排名前三的是購物、公共交通和餐飲;而滿意度排名最末的三位分別是空氣質量、市民素質和餐飲。可以看出,餐飲同時位列最滿意和最不滿意前三位,說明在滬境外人士對飲食的關注度較高。同時,有七成受訪者認為,上海市民需要在遵守公共場所文明禮儀、愛護公共環境衛生等方面加以提升。
對于上海建設“四個中心”和具有全球影響力科技創新中心的情況,在滬境外人士也頗為關注。超過六成受訪者對上海建設國際經濟、金融、航運、貿易中心的成效表示認同,并認為上海是具有全球影響力的城市。對上海未來發展的預測,有高達89%的受訪者看好未來5年上海發展,認為上海影響力仍會呈現上升趨勢。而談到上海增強城市吸引力需要改善的方面,提升社會文化和改善生態環境首當其沖。
從對上海市政府部門服務總體評價來看,83%的受訪者表示滿意,但也有少部分受訪者認為政府部門協調服務能力不足,服務效率一般。在向境外人士征詢對進一步提高政府辦事效率的建議時,33%的受訪者認為需要提升人性化服務理念,21%表示需要規范政府部門制度,19%認為需要按照國際慣例行事,還有受訪者表示政府部門要注重集聚專業人才和進行技術創新。雖然在滬境外人士對上海行政環境的總體評價是好的,但在選擇最難打交道的機構中,政府部門的排名還是居于首位,說明上海行政部門的涉外服務能力還應不斷提升。
調查報告建議,建立面向在滬境外人士的工作和溝通機制,定期召開外籍人士、港澳臺人士座談會,聽取他們對上海建設國際大都市、改善涉外服務環境等方面的意見建議,對反映集中的問題開展調研。
上海的探索已經在路上。在最近發布的海外人才引進政策實施辦法中,上海為來滬工作的國際人士提供了更多便利。如,試點外國留學生畢業后直接留滬就業,簡化了外籍高層次人才辦理永久居留證的程序等。
調研報告還指出,上海涉外公共服務部門、涉外窗口單位工作人員的外語水平有待提高,建議編制行業英漢用語實用手冊,幫助涉外工作者掃除交流障礙。同時,發揮志愿者作用,加強對于政策法規和公務文書的英語翻譯,并對地鐵、公交車站、機場等公共場合的英語標識進行規范調查。
上海是外籍人才眼中最具吸引力的中國城市之一。在“上海城市國際形象”調查中,關于是否繼續留在上海工作或者生活,61%的受訪者表示愿意繼續留下,但也有39%的在滬境外人士表示不愿意。調查發現,包括行政、文化、經濟、社會服務要素在內的具體生活環境是吸引各類人才入駐上海的關鍵因素。
每年年末,市政協都要舉辦一場情況通報會,出席會議的是各國駐滬領館官員、友好城市駐滬代表、跨國企業在滬負責人、外國商會代表等。會上,市政協通報一年來上海經濟社會發展基本情況,并聽取與會人士對上海發展的意見建議。簡化行政審批流程、加強信息公開、優化人才發展環境等話題,都是歷年通報會上備受各國駐滬機構相關人士關注的熱點。
市政協對外友好委員會委員建議,以法律為準繩,以自貿區為依托,加快服務業的對內對外開放。在自貿區先行先試取得成效的基礎上,逐步在全市范圍內對整個現代服務業引入“負面清單管理”模式,讓市場成為配置資源的決定性力量。
獨樹一幟的海派文化是上海的特征。對于這一點,在滬境外人士也備受感染。調查顯示,52%的受訪者對上海開放的海派文化表示認同,其余受訪者則認為上海還具有多元融合的移民文化和濃郁的傳統中國文化。
當被問到“與國際文化大都市相比,上海在文化環境方面還缺乏什么”時,不少受訪者認為上海缺少引領全球的藝術創意。這倒是與不少委員的建言方向相吻合。
有委員指出,上海在電影、戲劇、動漫和設計等藝術領域具有良好基礎,這使上海推進文化事業產業發展占有優勢。但不容忽視的事實是:上海開展對外文化藝術交流合作的各類活動雖然多,但產生較大國際國內影響的仍然較少。委員們建議,創新相關制度和機制,調動各方面參與文化建設和國際文化交流合作的積極性。

“老外”在上海弄堂里感受濃濃的本土風情
在滬境外人士都是通過哪些渠道了解上海的呢?調查顯示,21%的受訪者通過朋友同事了解上海,18%通過國際社交網絡,17%通過中國社交網絡,13%通過上海官方外語類媒體,而通過上海市政府官網了解上海的只有4%。不難看出,社交媒體在信息傳遞方面發揮了重要作用。有超過六成的受訪者表示,上海需要增加官方信息渠道,三成受訪者認為,還應增加外語類信息服務。
有多年海外工作生活經歷的委員也來為上海城市形象推廣支招。有委員分析了倫敦、東京、首爾等海外城市在外宣推廣方式上的共同點:一是把城市的外宣推廣提到戰略高度統一協調;二是利用媒體、尤其是新媒體渠道策劃內容互動;三是選取意見領袖、形象大使等進行合作,通過在目標人群中有影響力的個人進行核心信息傳播。
自2012年起,市政協對外友好委員會與市委外宣辦、市公共外交協會共同在美國芝加哥、休斯敦以及瑞士巴賽爾、德國漢堡、愛爾蘭科克、法國羅阿等城市舉辦了城市形象片互換播放項目,增進了當地主流社會對上海的了解。
委員建議,在開通市政府雙語網站、上海發布微博微信的基礎上,嘗試在海外流行的社交媒體平臺上開通政府官方賬號,指派專業團隊運營維護,同時收集海外人士對于上海城市形象的信息反饋;進一步發展與在滬境外人士群體中代表人士的合作,如,外籍社區活動組織者、慈善公益之星、留學生代表等,通過他們的個人分享,凝聚在滬境外人士對上海的關注度和認同感;合理利用地鐵站空間,結合沿線站點所在區域特色,展示上海城市文化風貌。(上海市外國專家局供稿)

邁克爾· 考夫曼博士在北京王府學校為學生講座
2015年10月28日,“全球白絲帶運動·消除對女性的暴力”創始人邁克爾· 考夫曼博士為北京王府學校高一學子們帶來了一場關于性別平等的講座,并與學生們進行了精彩互動。
“傳統意義上對男性剛強、女性柔弱的刻板印象,會讓男人和女人都深受其害。”在王府學校國際報告廳,考夫曼博士通過幻燈和豐富的身體語言向同學們闡述,“要建立良好的男女關系,做到誠實和尊重是首要因素,而暴力和強迫則會輕易地破壞這種需要通過長期努力建立起來的良好關系。”
邁克爾· 考夫曼博士是一位加拿大作家、咨詢顧問和演講家,致力于以創新的方式推動性別平等,并樹立積極的男性氣質典范。他共同創立了世界上最大規模的、旨在團結男性力量來消除對婦女暴力行為的運動——“白絲帶運動”。
這項運動起因1989年年底,加拿大一名男子因認為發展機會都被女性奪走了,于是在蒙特利爾一所大學內槍殺了14名年輕女子后自殺。兩年后,一群男性期望社會大眾應該從這悲劇中來反省,男性不該再對男人加諸女人的暴力保持沉默,所以發起了這個運動。
目前“白絲帶運動”已擴展到美、歐、澳以及南非等地,加拿大每年幾乎有50萬人佩戴白絲帶。“白絲帶運動”的發起組織鼓勵男士在每年11月25日-12月6日期間佩戴白絲帶,表示佩戴者承諾本人絕不參與對婦女施暴,并且對針對婦女的暴力決不保持沉默。
據悉,中國第一次“白絲帶”活動是在2001年“三八國際婦女節”前2月15日舉辦的。
早在2014年9月,聯合國婦女署發起了一項邀請男性加入到性別平等對話、推動實現女性權益的全球倡議運動——“他為她”(HeForShe),目標是鼓勵男性承諾支持兩性平等。2015年4月24日,聯合國婦女署“北京王府學校創建和諧性別關系青年領導力”項目啟動儀式在北京王府學校舉行,本次對話“全球白絲帶運動”創始人邁克爾· 考夫曼活動是這一項目的重要組成部分。(文/饒茹 圖/毛小龍)

青島機場邊檢站開設"外國人72小時過境專用通道"
2015年11月16日,青島流亭國際機場,青島機場邊檢站開設“外國人72小時過境專用通道”。
當日,山東省青島市正式實行外國人72小時過境免簽政策,今后凡持有效國際旅行證件和72小時內確定日期、座位前往第三國(地區)聯程機票的51個國家(地區)人員,從青島流亭國際機場過境時,可以享受72小時過境免辦簽證待遇,免簽期間活動范圍限于山東省行政區域。(青島市外國專家局供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