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周文革
林朝慧和她的“中國夢”
—— 記湖南科技大學外籍教師林朝慧
文/周文革

美籍教師林朝慧(前左二)參加會議
“下面有請林朝慧為大家演唱《祥云浮現》,大家歡迎。”
這是第三屆中國(湘潭)齊白石國際文化藝術節開幕式上的一個鏡頭。主持人的聲音剛落,只見一位金發碧眼的美女款款走向舞臺中央。她端莊大方的儀態、字正腔圓的發音,艷驚四座。這個名叫林朝慧的表演者就是2010年9月以來就一直在湖南科技大學任教的美國籍教師Caroline Mary Botsford。
為什么取“林朝慧”這樣一個有濃郁“中國味”的名字?這可是她最得意的成果——“林”的發音與她的英文名后半部分相近,“朝”代表她出生在月落日出之時,“慧”則是她一個要好的中國朋友的名字。林朝慧一直很主動地向大家介紹自己的中文名字,也很喜歡大家叫她的中文名字,這讓她覺得與中國更親密。
林朝慧年輕的時候學的是法律,但同時對中國的易經八卦也感興趣,她說那簡直就如同一道道數學題,而她從小就對數學有濃厚的興趣,因為法律跟數學一樣,都要求有很強的邏輯性。她無法想象一個在幾千年前就創造了易經八卦的國家是怎么樣的,而她也一直認為中國是個很遙遠很神奇的國家。
2008年,當她知道湖南科技大學需要聘請外籍教師的消息后,她馬上提出申請,并且踏踏實實地用了一年半的時間來學習中文。“我的漢字寫得很好。”林朝慧夸耀道。在她的“作業本”上,滿是簡單的筆畫、音調、文章的拼音標注、花花綠綠的“中英結合”筆記。結業后,林朝慧還主動請求在紐約國際中心教中國學生英文,她得意地說這是“教與學的兩全之計”。
2010年,她如愿踏上了中國的國土,進入湖南科技大學擔任一名外籍老師。雖然她的中文功底還稍欠火候,但是絲毫不影響她的工作和生活熱情,課堂上請學生到黑板上解答問題,她一邊招手,一邊說:“你來、你來、來”;遇到說話缺乏信心、聲音很小的學生,她便假裝聽不見,一遍一遍調皮地說:“聽不見,聽不見,我聽不見”,惹得學生自己也不好意思地笑出聲來;她也是校區菜市場的常客,店主很想與她交流,但礙于語言障礙,雙方經常要“胡攪蠻纏”般比畫一番才能互相理解。交流多了,店主們都習慣并喜歡上這位“外國顧客”,每次都會親切地向她打招呼。
在校園里經常會看到這樣的場景:一位金發碧眼的“年輕老太”, 騎著中國上世紀80年代流行的“二八式”自行車,戴著粉紅色的時髦半框眼鏡,穿著富有中國特色的花裙,穿梭在湖南科技大學的校園里。遇到路人,一會兒說“hello”,一會兒又用帶著“洋味”的口音說“你好”;不管你的英語是流利還是蹩腳,只要你和她打招呼,她都會停下來,饒有興趣地做自我介紹,告訴你她來自哪里,來中國的時間以及其他的基本情況,精神抖擻,聲音洪亮,有著強大的氣場,還會在結尾處說幾句簡單而又美式的中文……這樣的場景,許多老師和同學都不陌生,看外表,她是一位外國學者;看行為,她卻又像一個咿呀學語的小孩子,眼里和心里流露的是滿滿的好奇和興奮。
對中國的興趣,林朝慧遠不滿足于在湖南科技大學幾千畝的校園里。在她的宿舍里,整潔的墻面上掛著各種地圖,世界的、中國的、北京的……其中最大的一張地圖就是中國地圖,上面很多地方用紅色的筆作著各種標識。她的兄弟姐妹分別在不同的國家生活,她時常凝望世界地圖,想著許久未見的親人;而向朋友介紹時,又會美滋滋并富有耐心地告訴你什么時候去過什么地方、那里有些什么故事或者認識了什么樣的人。走進林朝慧的宿舍,儼然進入了“中國館”。蠟染、剪紙、大紅燈籠、龍紋筆筒、筆墨山水畫、手工編織等大小物件錯落有致。每一樣東西都是她旅游時候帶回來做紀念的,只要你有耐心聽,她可以“喋喋不休”地講下去。
林朝慧的戲劇課上,她會用獨特的魅力感染學生。課前,她會花大量的時間搜集材料,制作整理課件,思考如何講解背景知識、如何幫助學生分析人物關系、判斷人物性格、理解人物情感等。課堂上,為幫助學生了解情節的發展和人物的心理,林朝慧又會展示她的表演天賦,將情節細致傳神地表現出來。她的表演夸張卻又細微,表演出的各類人物有血有肉,往往令學生捧腹的同時又嘆服不已!林朝慧習慣大膽率真地表達自身想法,她總會鼓勵學生各抒己見,暢所欲言,教學生獨立思考并用新的視角去認識社會,讓學生感受到英語是一門有生命力的溝通語言,感受到英語獨特的奧妙和張力。
音標課上,林朝慧用自己獨創的“美式拼音”講解發音方法、要領。如何區分“wander”和“wonder”, 如何聽出美國各地口音……這些問題看似微小,但林朝慧的分析卻是妙趣橫生。她經常用歌曲的形式把一個個枯燥的音標唱出來,歌劇、說唱、流行曲時常在教室里飄蕩。如果有學生發音不規范,就會受到林朝慧的“特殊照顧”:一遍一遍有針對性地夸張地練習。學生一致用“瘋狂”來形容林朝慧的課堂,因為學生必須高度集中注意力,思維稍微開一會兒小差,就很難跟上林朝慧遍及全教室的“凌波微步”以及生動活潑的肢體語言了。
然而對于如此“瘋狂”的課堂,“接受是需要過程的。”林朝慧深有感觸地說。教學伊始,學生并不能完全適應她的“瘋狂教學”,本應雙向互動的課堂成了她的“獨角戲”。林朝慧分析后,向學生發出一封“邀請函”:每三位同學一組,定期到自己宿舍進行交流,話題自由。除了備有豐富的食物,林朝慧還按中國的習慣準備了茶葉。學生一進門,她便用中文說:“喝茶嗎?” 林朝慧經常說:“我喜歡我的學生,因此我得讓學生先不怕我。”
與學生打成一片的林朝慧,對待學生的學習,卻是異常嚴格。戲劇課的期末考試不僅有筆試,還要求學生分組表演。五個班總共近20個組,考試前她一組一組地耐心指導。平時如果有學生參加演講比賽,每次請教她的時候,她都會傾囊相授,細心嚴謹地指導學生修改稿件,一句一句地示范演講,幫助學生琢磨語調的起伏變化。
正因為她對學生的熱情關懷,林朝慧曾婉言拒絕過南京大學、中南大學的任教邀請。提起學生,林朝慧眼睛里總是流露出濃濃的依戀。在她眼里,“湖南科技大學是個小世界,像家一樣溫暖,學生們有的來自農村,有的來自城市,從他們身上,我能看到豐富的生活元素,與他們交流讓人享受。”
不僅在學校,在校外同樣能感受到林朝慧的熱情。2013年12月12日, 林朝慧從100多名在潭工作的外籍專家中脫穎而出,榮獲湘潭市第二屆“蓮城友誼獎”。在此之前,林朝慧還曾榮獲“湖南省特聘外國專家”稱號。
林朝慧曾說:“我留在湘潭越久、留在湖南科技大學越久,扎根越深。”的確,正如開頭的那一幕,林朝慧在中國這個大舞臺上放飛了她的熱情與夢想,給我們留下了深深的印象……(作者單位:湖南科技大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