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董翠玉
所謂的水資源的財政政策是指國家有關水資源的定價、補貼以及稅收等方面的政策。目前,我國對水資源的定價普遍偏低,“水價不能反映水資源的價值,有時連生產成本都無法彌補”,水費收入低于供水成本費用的差額由政府補貼。而對于水資源的資源價值以水資源費的形式反映,由此帶來了征收和管理中的許多問題。

商品的二因素源于馬克思的勞動價值論,即價值和使用價值兩個因素。眾所周知,水資源具有使用價值,水是生命之源,是工農業發展的血脈,是人類生存的基礎,可見水對人們生產和生活的有用;當今社會,人類為保持自然資源消耗速度和經濟發展需求增長相均衡,投入了大量的人力物力,水資源等自然資源已不是純天然的自然資源,它包含了人類勞動的參與,打上了人類勞動的烙印。我們必須付出一定的勞動參與自然資源的再生產和進行生態環境的保護,通過具體的或抽象的物化勞動把資源水變成產品水,因此水資源具有了價值。此外,還有治理污水的那部分人類勞動。因此,水資源的價值就應包括水資源的價值、治水工程的價值和治理污水的價值。
而水資源是用來交換的勞動產品,首先,對于供水企業來說,要想獲得水資源必須支付一定的貨幣,即前面提到的水資源的價值,這體現了供水企業與國家的交換關系。其次,從水資源的開發到產品水供應到戶,在這一過程中,需要投入的直接原材料,是供水企業同原材料供應者交換得來;所需投入的直接人工是供水企業同勞動者交換得來的;在對污水的治理過程中,所投入的人財物也都是供水企業在市場上交換的結果。最后,供水企業又通過人們付費的方式實現了水資源在消費領域的交換。從上可以看出,水資源流通的各個環節都離不開交換,所以說,水資源是用來交換的勞動產品。
水資源既然是商品,它應該滿足價值規律的要求,既水資源的價值量由生產水資源的社會必要勞動時間決定,水資源的交換應以價值量為基礎,實行等價交換。所以水資源價值的大小是由水資源的開發到生產成成品水的社會必要勞動時間決定的,水資源的價值應該等于未開發的天然水資源的價值與人類勞動開發、保護、利用、改造天然水資源所付出的勞動的總和。具體的說就是水資源的價值等于水的資源價值、治水工程的價值和治理污水的價值這三部分價值的總合。而水價則是水資源價值的貨幣表現形式。由于受供求關系的影響,水價應以水資源的價值為基礎,圍繞價值上下波動。眾所周知,水資源是緊缺的,在市場上水資源的供給是遠遠小于需求的,按照價值規律,水資源的價格要高于其價值,這才符合價值規律和市場機制的要求。然而,水資源又是一種特殊的商品,具有外部性,具有生產和消費的強相關性和需求的季節性等特征,這就決定了對水資源的定價不能忽視它的公共性而只按照市場定價,也決定了對水資源的管理、水資源的定價離不開政府的宏觀介入。
但目前我國的水價卻存在著偏低、水資源費的內涵和外延模糊不清,征收標準混亂,不能符合價值規律的要求,不能體現水資源的商品性。
我國長期實行的對供水企業的補貼政策是“低水價+虧損+財政補貼”。如北京市對供水企業的補貼。1989年,北京市自來水公司保本微利,由于現行的水價偏低,成本升高,特別是為保護北京市地下水資源,增加了地表水的產量,使供水成本大幅度上升,利潤下降。因此北京市財政對該企業補貼一部分留利。1990年,北京市對自來水公司的財政補貼實行總額控制,對企業減虧部分80%企業留用,20%抵減財政補貼。1991年實行虧損總額控制,超虧不補,減虧部分扣除核定的留利后50%抵減財政補貼,50%企業留用,留用部分的40%作為市撥付的一次性減虧獎勵。1992年在總額控制的前提下減虧后實行分檔分成的辦法。1993年實行總額控制,超虧不補,減虧全留的辦法,同時在保證正常供水的前提下,開展多種經營增加其他利潤,一半抵減企業虧損,一半獎勵給企業。現行的補貼政策存在以下兩個問題:
我國財政補貼政策的實質是對用水多的企業和個人提供了更多的補貼,而對用水少的企業和個人提供較少的補貼,客觀上起到了一種鼓勵用水的作用,因為多用水就能多獲補貼。補貼使得用水單位在所得的經濟效益同表面的成本之間存在著巨大差價,尤其對那些在用水過程中會產生污染的企業(如造紙,化工等)來說,對水原料成本的補貼會使其生產成本降低,因而擴大生產,導致外部成本增加。而對政府來說,這種補貼是從財政中出的,降低了政府對其他有益于社會的項目的投資能力。
由于政府的補貼使得企業“福利性”供水觀念根深蒂固,水費收入低于供水成本費用的差額都由政府補貼,使得供水企業缺乏發展的動力,大部分城市自來水公司均需政府補貼才能維持運轉,不利于城市擴大供水量。
此外,水資源的財政政策上還存在著,政府對水利基建投資小、水利投資占GDP的比重低,投資規模受到約束等問題。
目前專門涉及水資源的稅收主要有增值稅和營業稅兩種。我國現開征有資源稅,而資源稅存在的主要問題是沒有將水資源納入征收范圍中,這既不利于水資源的合理定價(前面已經論述過水資源費的一些缺陷),也不利于我國資源稅稅制的完善。我國資源稅是在1984年開征的,盡管后來做了一些修改和完善工作,但問題仍很多,其中最重要的問題是征稅的范圍太窄,僅對自然資源中礦產資源和土地資源課稅,而對重要的水資源沒有納入課稅范圍,這是一個很大的缺陷。由于課稅范圍窄,水資源的資源價值沒有形成稅收收入,致使資源稅收入規模小,削弱了資源稅的財政功能。
此外,還存在供著水企業政企不分,生產效率低下,供水企業難以建立現代化的企業制度,同時供水產生的利潤較低,許多企業甚至是近年虧損經營,嚴重影響了供水行業多元化投融資體制的建立等問題。
[1]斯蒂格里茨.政府經濟學[M].北京:春秋出版社.
[2]李晶.水權與水價——國外經驗研究與中國改革方向探討[M].北京:中國發展出版社.
[3]袁慶明.新制度經濟學[M].北京:中國發展出版社.
[4]沈大軍.水價理論與實踐[M].北京:科學出版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