程峰
(上海出版印刷高等專科學校,上海 200093)
澳大利亞通識教育課程的特點與啟示
程峰
(上海出版印刷高等專科學校,上海 200093)
通識教育既是一種教育理念,又是一種人才培養模式,旨在培養具有強烈社會責任感、身心健康和知識融通的人。經過多年的發展,澳大利亞的通識教育課程形成了靈活多樣的課程內容、多元化的評價體系等方面的特點。借鑒國外有價值的經驗,我國通識教育應著重從四個方面重構通識課程:高度重視通識教育的核心價值,滿足學生選課的多樣化需求;建立健全通識教育課程設置流程和管理體系;構建“四位一體”的通識教育支持體系;形成特色鮮明的通識教育課程模式。
澳大利亞 通識教育 特點 啟示
通識教育是英文“general education”的譯名,一般指非職業性和非專業性的教育。通識教育既是一種教育理念,又是一種人才培養模式,旨在培養具有強烈社會責任感、身心健康和知識融通的人。雅斯貝爾斯認為,通識教育是一種讓人智力成長的教育,這種教育有別于一般的傳統專業教育,當前高職院校往往更強調實用性,輕理論重實踐。但是,我們不需要沒有思想只有機械動作的人,而需要全面發展,有自己思想、獨特思考精神的人。可見如何科學高效地實施通識教育,培養高素質技術技能人才,成為職業教育人才培養中面臨的重要課題。澳大利亞作為世界上職業教育體系最完善的國家之一,分析借鑒澳大利亞通識教育課程的理念、內容和管理模式,對新形勢下我國通識教育課程的建構具有重要意義。
19世紀初,美國博德學院帕卡德教授第一次將通識教育與大學教育聯系起來,他提出“通識教育是一種綜合性教育,能夠培養學生全面發展的能力,為學生在學習一種專門知識之前打下基礎”。20世紀初,通識教育成為國外高等教育領域研究的一個重要課題。1943年,哈佛大學進行課程改革,隨后發表的《自由社會中的通識教育》指出,通識教育培養學生有效思考的能力、溝通的能力、判斷的能力和對價值的認知能力。1979年發表的 《哈佛大學關于核心課程的報告》明確教育目標是“培養一個有教養的人”,從中可以看到自由教育的影子:對理智的推崇、對思維能力的培養。
我國通識教育在近代萌發,仍然保留中國傳統以德為先的倫理道德思想。民國初期,蔡元培先生提出培養“碩學閎才”,說明了大學培養全能型人才的目標。20世紀30年代,學校過度重視專業教育的弊端日益凸顯,很多有志之士積極呼吁實施通識教育,例如清華大學梅貽琦對通識教育提出的觀點:在大學中應首先進行“知類通達”的“通識”教育。“通識為本,而專識為末,而社會所需要者,通才為大,而專家次之”。20世紀90年代中期,高等教育改革中“拓寬專業,淡化專業,加強基礎,注重融合”的呼聲越來越高,通識教育課程越來越得到大學的廣泛關注。1998年,我國的通識教育進入全面發展階段,其中文化素質教育成為高等教育改革的熱點。
(一)始終將服務學生終身發展擺在首要位置。理念是行動的先導,先進的課程理念是通識教育健康發展的關鍵,決定著通識教育的發展方向和目標的實現。澳大利亞通識教育先后進行了多次改革,首要問題就是關于通識教育理念的討論。TAFE學院在制定通識教育課程中,始終保持貼近行業發展需求,服務學生終身發展需要的特色。澳大利亞通識教育委員會明確指出:通識教育的目的是讓學生具備理性思考和批判性的判斷能力,培養成為有教養的人、合格的公民,使學生能夠適應未來生活的挑戰。通識教育的作用在于架構學習與生活之間的橋梁,重視方法的基礎性和現實問題應用性之間的結合,教會學生分析問題、明確個體社會職責的方法。通過實施通識教育,幫助學生理解世界的復雜性,使他們在21世紀過上反思性和有意義的生活做準備。
(二)形成靈活多樣的課程設置模式。TAFE學院的通識教育課程主要包括兩種模式:分布模式和核心課程。分配模式是將現有課程劃分為若干個領域,要求學生從不同領域中各選一兩門課程,修滿規定的學分。核心課程則是重構課程內容,旨在幫助學生形成不同的學習和研究方法。總體看,澳大利亞各高校通識教育課程設置雖然不盡相同,但是仍有較多相似之處:其一,通識課程普遍集中在大學一、二年級,課程選擇自由度大且內容豐富;其二,注重培養學生的寫作能力、語言能力和獨立思考的能力,鼓勵學生敢于走出校門,利用所學知識解決實際問題;其三,采用學分制考核通識教育學習,一般不少于45學分,例如技藝類20學分,學識類25學分等。
(三)構建“三位一體”的課程管理體系。TAFE學院通識教育課程管理體系主要包括:課程委員會、選修辦公室和輔導中心。其中課程委員會成員主要由教授、行業企業專家和教師組成,負責通識課程的設計、審核和修訂。選修辦公室是課程實施的關鍵部門,由分管教學工作的副校長直接領導,功能包括匯編課程手冊、課程調整、保存學歷檔案和匯集學生資料。輔導中心主要為學生提供有關通識教育方面的各種咨詢工作,特別為新生提供各種學習上的幫助,包括個別輔導、講座和輔助性教學等。學習過程中,學生可隨時將遇到的問題反饋到輔導中心,工作人員會根據每位學生的實際情況制訂輔助計劃,及時協助聯系輔導人員,約定輔導時間,擔任輔導的人員能夠獲得一定的報酬。這種個別輔導有很強的針對性,特別在數學、寫作和外語等方面效果顯著。
(四)建立了多元化的課程評價體系。為了保證通識教育的教學質量,澳大利亞TAFE學院在實施通識教育的過程中,制定了詳細的評價標準。具體看,主要包括五個方面的內容:一是必須具備良好的寫作能力;二是必須具備正確的判斷鑒別能力;三是掌握多元的文化知識,具有廣闊的視野,能夠正確了解自身文化和其他文化的內在價值;四是了解道德和倫理問題,在作道德選擇時具有正確的判斷能力;五是在某些知識領域具備較高的專業水平。
(一)高度重視通識教育的核心價值,變“套餐式”課程為“拼盤式”課程,滿足學生選課的多樣化需求。目前,我國高職院校在通識課程設置中存在一個很大誤區,簡單地將專業以外的課程列入通識教育,例如思想政治理論、第二外語、計算機基礎等,課程數量較多且缺乏特色。因此,必須改變以往將通識課程看成“簡化專業課程”的現狀,著力塑造通識教育的核心價值,培養學生多樣化思考的能力、解決實際問題的能力等。同時,學校要不斷加大人力、物力和財力投入,建立和完善通識課程選課平臺,提供豐富多樣的課程資源,滿足不同專業背景學生的選課需求。進一步加大優質課程資源整合力度,以學分考核為標準,賦予學生更大、更多的選課自由。
(二)建立健全通識教育課程設置流程和管理體系。高職院校要充分借鑒澳大利亞通識教育課程中有價值的管理經驗,建立“校通識課程委員會——系部通識課程委員會——專業通識課程委員會”三級管理體系,其中,專業一級委員會主任由專業帶頭人擔任,成員由教師和學生代表組成;系部一級委員會主任由分管教學的系主任擔任,各專業帶頭人組成委員;校一級委員會主任由分管教學的副校長擔任,委員由各系部主任、行業企業專家、教師代表和學生代表組成。在教育教學過程中,任何通識教育課程的增設或改動,都要逐級申報、逐級審核,投票通過后方可實施,切實改變通識課程缺乏特色和亮點的現狀,形成理論和實踐相結合的通識課程新體系。
(三)構建“四位一體”的通識教育支持體系。職業教育一頭連著企業,一頭連著教育,教育教學必須體現行業企業的發展需求。通識教育作為一項系統工程,教學實施過程中,要及時把握行業發展趨勢,不斷完善教學保障體系,積極構建由“學校、教師、學生和行業企業”組成的支持體系。學校方面,不斷優化完善通識教育綜合管理機構,切實保障通識教育的有效實施;教師方面,加大通識教育課程的培訓力度,形成“課程開發——課程實施—效果評估——內容優化”的工作機制;學生方面,引導學生重視通識教育學習,有條件的學校可以開展學習情況跟蹤調查,如通識教育模式、課程內容等情況。行業企業方面,積極參與制定靈活多樣的通識教育課程,滿足學生多樣化學習的需求。
(四)形成特色鮮明的通識教育課程模式。每所高職院校都有獨特的文化傳統和文化積淀,通識教育課程應該體現“符合學校特色、發展學生特長”的優勢,各具特色,各展所長。正如前哈佛大學校長博克所言:“哈佛大學的通識教育課程設置僅僅符合自身的需要,不是其他學校的模范,更不是全國教育的藍圖。”因此,高職院校在通識教育課程設置過程中,必須摒棄模仿國外課程模式、盲目增開通識課程等方面的不足,緊密對接行業企業發展需求,充分發揮學校辦學優勢,制定符合本校實際的通識教育課程模式和內容,真正滿足學生發展的需要。
[1]宋尚佳,王希標.大學通識教育的理論與模式[M].青島:中國海洋大學出版社,2008.
[2]孫麗花,劉立新.高職教育下通識教育的課程構建與探索[J].職教論壇,2013(14).
[3]張亞群,劉毳.梅貽琦與清華大學通識教育實踐[J].大學教育科學,2011(4).
[4]梅紅,宋曉平.中國通識教育實踐回顧:目標分析與改革策略研究[J].研究生教育研究,2012(4).
[5]蔣宗珍.關于構建普通高校通識教育課程體系的思考[J].教育探索,2010(5).
上海市教育科學研究一般項目“基于跨學科認知心理學視角下的高職院校通識教育模式研究”(項目編號:B12074);上海高校青年教師培養資助計劃“中澳高職院校通識教育模式的比較研究”(項目編號:slg14071)的成果之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