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同燕
摘要:新課程標準指出,數學教師要提高學生學習的積極性,以恰當的方法去引導學生將更多注意力放在課堂之上,創設有效的教學情境,讓學生能夠自主學習,從而能夠提高小學數學課堂教學的有效性。
關鍵詞:小學數學;教學;課堂;有效性
數學課堂不同于其他課程,不僅僅是教學時間越長,學生成績提高越大,有時候課堂教學的有效性對教學質量的影響更大些。教師不僅要看學生當前的學習成績,更要學生掌握合理的教學方法,使得學生在未來有著更好的發展。有效的課堂教學是通過教師引導和課堂活動,提高學生的認知和創新能力,促進學生的全面發展。本人結合教學實踐,有以下幾點認識。
一、創設有效的教學情境,提高學生學習積極性
在教學過程中,教師創設有效的教學情境,可以培養學生的學習興趣,在情境中還要注重與學生的情感交流,構建良好的師生關系,讓學生自主地投入到學習中去。在情境中加強與學生的情感交流,使得教師更容易帶動課堂氣氛,提高課堂教學的有效性。因此情境創設對提高課堂教學的有效性就非常明顯,具體表現有以下三方面:
1、具有明確的目的性
每一堂課都有一定的教學任務,情境的創設要結合當前的教學任務,內容要符合學生的心理特點,根據學生的反饋情況進行適時地改變。為使得情境的創設更加有助于學生對數學知識的學習,情境內容還要與實際生活相關,多考慮情感態度、價值觀等因素在內,緊緊圍繞教學目標創設情境,調動起學生的主觀能動性,對于重難點知識,情境創設時,教師更要多下一番功夫。教師在設置問題情境時,問題要目的明確、新穎、創新并且能夠開發學生的思維。
2、具有一定的時代氣息
教育事業關系著國家未來的前途與發展,所以教育也要跟得上時代潮流,在傳統教育事業中,吸取經驗和教訓,開展新型的教學方法,對待不同的學生采用層次化教學的方式,因材施教,促進學生向著有力的方向發展。隨著信息時代的到來,教師也要跟上時代,情境的創設可引用信息技術,情境內容也可以與時代話題相關聯,吸引學生的注意力,引起學生的學習興趣。
3、情境內容和形式要合理化
小學生生活經驗不足,心理不成熟,要想使得情境引起學生的共鳴,那么情境內容和形式就要考慮這些因素在內。教師要因材施教、因人而異去設定不同教學情境。游戲的形式可能更適合低年級的學生,而動畫、視頻演示可能適合高年級的學生,只要創設能夠培養他們興趣、提高他們自主學習能力、對他們未來發展有利的情境,就是好的情境。
二、重視教材的使用,體現教學內容的有效性
新版教材中有了許多改變,教師要認真研習教材內容,提高課堂教學的有效性,提高教學質量,主要表現有:第一,學生能夠學習到新的知識才有效。學生是否學到新的知識、新的東西是教學成功的關鍵。第二,在學到的知識中并不是所有的知識都能被靈活運用,被運用的知識稱為有效知識,這部分知識才是智慧的象征。第三,有效知識是在教學中學生學到的那種能夠有利于自身發展、有利于提高自身素質、融會貫通深思熟慮的、實在有益的內容,學生學到的這種知識越多,教學有效性越強。第四,通過各種學習獲取的知識,就能產生輕松愉悅的心態,能提高學習的主動性,這樣才能讓活動更有效。
三、探究有效的學習過程
課堂教學的有效性關鍵在于學習過程有效性。在教學中,雖然學生是學習的主體,但我們清楚由于受年齡、經驗、知識、能力的限制,他們發育的還不夠成熟。針對差異性,可以實施分層教學策略,教師要最大限度地利用學生的潛能實施教學過程分層,針對不同的學生實施不同的方式,讓學生有效主動參與到學習過程中。
四、與實際生活相關,進行情景的創設
數學是抽象的,理論知識很強,因此我們要理論聯系實際,用數學問題解決現實中的問題,因此提高課堂教學的有效性的必要條件是創造有效的生活情境。數學教學中,教師要根據學生不同的生活環境、知識背景、興趣點而創設不同的生活情境。這些情境能夠讓學生感覺到學習數學的樂趣、學習數學的重要,讓他們能夠主動有效的投入到學習數學中。在創設生活教學情境時要遵循以下三點:1、要選取現實的生活情境;2、情境不能脫離生活;3、多元化情境并存。數學應用性很強,生活中很多實際的問題都能夠運用數學知識來解決,因此教師要不斷的尋找能夠讓學生感興趣的素材、不斷的創設有利于學生學習的生活情境,讓學生對知識的掌握更加牢固。
五、注重評價與反思,提高教學效率
所以當我們上完一節課后,都要回顧一下,找出我們的不足,并及時改正,反思自己是否做到預想的那樣完美。盡量讓每一個教學環節都能達到預設的目的,總結我們這堂課,哪里做得好的以后繼續發揚,哪里不足及時改正。不斷的總結、不斷的反思自己,讓學生了解到學習的樂趣。做任何工作都需要反思,這樣才能認識到不足之處,而不斷發展與進步,教育工作同樣如此,反思可以保證較好的教學效果,讓學生快樂地學到更多的知識。
教學的目的很明確就是教育學生學習知識,無論現在課程怎么改革而教學有效性是所有教師所向往的,都為提高其有效性而不斷努力。因此我們要貫徹新課程理念指導,以發揮學生主體作用為前提,提高課堂教學實效為目的進行改革課堂教學模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