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子妍
摘要:隨著經濟建設速度的加快,單一城市的發展模式已不適應當今經濟發展的潮流。城市與城市之間的聯系日趨緊密,多個城市組成的區域經濟成為國家經濟發展的新模式。區域經濟的建設是中國乃至世界各國都必須面臨的重大經濟發展問題,就目前而言,中國的區域經濟發展勢頭良好,但是還存在不足之處。本文主要就中國特色區域經濟發展現狀及對策展開淺要的分析。
關鍵詞:中國特色區域經濟;現狀;對策
一、中國特色區域經濟發展現狀
(一)區域經濟發展比較均衡
國家十分重視區域經濟發展和建設的步伐,如今區域經濟協調發展已經上升到了國家的戰略層面。以十一五國家的經濟建設為例,隨著國家一系列優惠政策的出臺和實施,我國區域經濟發展不協調的問題得到很大的改善,中、東、西部和東北老工業區域經濟發展的差異性正在逐步減少,區域經濟發展一體化的構想逐漸實現。
(二)區域經濟發展格局基本形成
我國區域經濟發展初步完成了“四大板塊”的總體戰略布局——“西部開發、東北振興、中部崛起、東部率先”。2009年以來,在應對國際金融危機的背景下,國務院先后批復了《珠江三角洲地區改革發展規劃綱要》等多個國家戰略性區域發展規劃和促進有關省市或重點地區發展的意見。作為國家戰略的新一輪區域發展規劃,始終圍繞著落實區域發展總體戰略、加快重點地區發展、促進特色區域板塊崛起、培育區域經濟增長極、推進國際區域合作和提高對外開放水平這條線索展開。這些新的區域發展規劃的實施,使我國區域發展格局逐漸得到細分和優化,有助于改變我國長期以來區域經濟發展格局失衡帶來的消極影響,提升中國經濟的綜合實力。
(三)區域經濟合作速度加快
第一,就國家內部而言,區域與區域之間的聯系日趨緊密。各個區域經濟發展和合作會議不斷召開,這些會議取得了豐碩的成果,在加深各個區域之間聯系的同時,也促進了各個區域經濟的協調發展。以2011年為例,長三角城市經濟協調會第十一次市長聯席會議在江蘇鎮江舉行,22個成員城市共同簽署《長三角城市合作(鎮江)協議》,批準繼續深化長三角園區共建合作、農業合作和城市群重點領域合作。就國家外部而言,中國與其他國家的國際區域合作也保持健康發展的事態。能源是國家的戰略物資,國家的健康發展必須依賴穩定的能源供應,而國家領導人審時度勢加緊和能源富有國展開一系列的投資與合作。相繼開工建設連接中亞國家的天然氣管道、從俄羅斯東西伯利亞到大慶的輸油管道、新加坡至昆明的泛亞鐵路等一批重大項目。
二、中國特色區域經濟發展問題及對策
盡管區域經濟的發展取得了良好的成績,但是隨著經濟的長期建設也暴露了諸如,區域經濟管理政出多門、區域發展規劃遍地開花、區域發展水平參差不齊等問題,這些問題的存在不利于區域經濟的進一步發展,也不利于國家特色社會主義經濟體制的建設。本文主要根據這些問題,提出一些相應的對策。
(一)完善法規,為區域經濟建設提供制度保證
中國區域經濟的建設起步晚,與西方發達資本主義國家有著不小的差距。西方資本主義國家的區域經濟建設的經驗我們有必要去借鑒,這會少走很多彎路。縱觀西方區域經濟發展的體制,不難發現完備的法律法規建設是區域經濟良好發展的基礎。區域立法可以為實現區域發展戰略、推動區域經濟可持續發展提供長久動力和長效機制,有利于實現區域規劃與區域政策的法制化,可以建立起科學規范的區域管理體制。因此,有關政府要轉機完善立法工作,為區域經濟建設提供制度保證。
(二)深化合作,推動區域經濟協調發展
經濟全球化是全球經濟發展的大趨勢,而經濟發展一體化是國家經濟發展的基本走向。因此,國家一直倡導各個區域建立合作的關系。但是,各個區域處于政策的保護,各自為政的現象依然明顯。針對這一問題,中央政府要承擔起領導層的關鍵角色。打破現有體制機制障礙,探索利益共享機制,打造區域合作平臺,建立強有力的推進機構,逐步形成制度性的區域合作協調機制,加快培育和完善統一的區域性要素市場,健全區域中介服務體系,促進城市間同城化建設,推動國內區域一體化進程。
(三)優化產業布局,引導產業有序轉移
各個區域的產業結構有所不同,它們的優勢產業也是不盡相同的。要根據各個區域的經濟發展特色,調整當前的產業發展局,爭取在東、中、西、東北部建立起合理產業分工體系。并在此基礎上,淘汰一些與環境保護相違背的粗獷型產業,促進產業的優化和升級。
三、結語
總體而言,中國的區域經濟建設基本保持著不錯的發展勢頭。面對發展過程中的問題,相關工作人員要認真分析,深化改革,積極尋求行之有效的解決策略,使得中國的區域經濟建設更好更快的發展。
參考文獻:
[1]鄒東濤.中國經濟體制改革基本經驗[M].北京: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2008.
[2]彭森.中國經濟體制改革的國際比較與借鑒[M].北京: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20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