冀文
(河海大學 江蘇南京 210098)
啦啦操是一項現代體育運動,在我國體育事業不斷發展的背景下,我國各大高校陸續開設了啦啦操課程。但同時也應看到,啦啦操雖然在迅速推廣,但是理論體系不成熟、師資力量薄弱等問題阻礙著啦啦操課程的開展。為了更好促進啦啦操課程的發展,本文對高校體育專業啦啦操課建設進行了有益的分析與探討。
啦啦操具有很高的運動價值,與我國體育教育改革的要求相符合,屬于前沿性的健身項目,可滿足學生的健身和娛樂需求。在高校體育專業開設啦啦操課程,一是可塑造學生體形,增強其體魄,而這主要得益于啦啦操融合了多種舞蹈技巧與元素,可鍛煉人體的柔韌性、協調性和靈敏性;二是可增強人的意志品質,而這得益于在訓練中,經常會遇到各種困難,學生必須在自我超越中,提高專業素養;三是有助于學生心理健康。國外將啦啦操稱之為“歡笑運動”,界定了啦啦操的基本屬性[1]。另外,啦啦操在培養學生的團隊精神、提高學生的人文修養等方面,均發揮著重要的作用。因此,在高校體育專業開設啦啦操課程,不僅十分必要,而且具有緊迫性。
同時上述分析可知,啦啦操運動具有很大的優越性,但對于我國高校在校生而言,它仍舊是一個新生事物,本研究的調查結果顯示,各個高校業余的啦啦操團隊較多,尚未形成產長期的、有組織的系統訓練[2]。在各個高校組間的啦啦隊中,主要是舞蹈啦啦隊,且主要是在體育比賽或者校運動會時發揮作用。
另外,筆者調查發現,不少專家認為,高校開設啦啦操課程的困難主要是師資力量薄弱。由于各種培訓的時間和規模有限,導致多數教師無法系統掌握啦啦操的教學內容,無法提高教學水平。同時,由于我國啦啦操課程尚處于起步階段,不能對課程設置和發展提供有價值的指導,也在一定程度上不利于啦啦課的發展。
課程目標是指在一定時期內,通過教學活動期望學生所能達到的基本水準。啦啦操課程設計的基本依據就是課程目標,同時也是啦啦操課程的金鑰匙。啦啦操課程為高校體育專業課程的重要部分,在課程目標設置上,應堅持“健康第一”的育人理念,不斷完善學生的知識結構、增強學生的身體素質等[3]。
啦啦操課程的基本目標包括身體健康目標、認知目標、情感目標、運動技能目標和社會適應目標等。其中,身體健康目標是指指導學生科學鍛煉,塑造其完美體形,并提高身體技能,增強專項能力。認知目標主要是使學生掌握啦啦操理論知識、專項技能、科學的訓練方法和組織管理原則等,并把握啦啦操與相關學科之間的關系。情感培養目標為提高學生的敬業精神,促進學生個性發展,并提高學生感受美和欣賞美的能力。運動技能目標為綜合所學專業知識組織教學、訓練和社會實踐能力,獨立思考、分析和解決問題能力,同時提高學生參加各項健身活動的能力。最后,社會適應目標是提高學生市場意識,建立和諧的人際關系,逐步適應市場化發展要求,成為復合型的人才。
圖1 專項課程學時比例示意
圖2 課程專項教學考核內容
在啦啦操課程教學計劃中,教學內容的制定是重要的環節,也是實現教學培養目標的關鍵所在。在有限的課程時間內,通過系統學習,使學生掌握啦啦操運動的重點、科學鍛煉技巧是教學內容設置應考慮的問題。在啦啦操課程設置上,應堅持以人為本的思想,并深入貫徹學生的教育方針,并充分尊重和考慮學生的興趣愛好、個性差異,提高教學內容設置的科學性和合理性[4]。
高校體育教育啦啦操教學內容的設置,應考慮社會特別是市場對人才的需求,注重發掘啦啦操的健身性、競技性和表演性,以及教育性、娛樂性等功能,拓寬專業口徑,將廣度與深度結合起來,形成具有創造性的教學內容,可滿足學生、市場和時代的需求。啦啦操的教學內容主要包括啦啦操運動概述、啦啦操運動的文化內涵、啦啦操術語、啦啦操的音樂、啦啦操的口號,以及啦啦操的科學理論基礎、啦啦操的創編、啦啦操的科研方法、啦啦操競賽組織與評判方法、啦啦操訓練和啦啦操的基本動作訓練等。
在課程學時安排上,通常學時越多,學生掌握的內容也就越牢固,也就可掌握更多的專業知識。由于目前我國高校體育專業選修項目多,優化合理安排啦啦操課時顯得尤為重要。按照《課程方案》的學時規定,結合專家建議,啦啦操課程以每周三次、每次兩個學時和每周18周為宜,并在第二學期或第三學期開設,開設432個學時。不過也需要根據教學的實際情況,適當增減學時[5]。
根據上表可知,技術課程在總課時中占比為70%,這樣一來,學生學習理論知識的時間相對比較少。由于體育教育專業以傳授技術為主,則相應的培養的為技術型人才。為了更好促進學生的發展,應加大對學生理論知識學習,并結合學生的個人特點,充分開發技術最大潛能。
對學生與教學的教學進行系統調查,并評價教學的優缺點和價值過程就是教學評價。而教學考核是評價學生知識的效果,教學評價與考核的內容有理論知識、技術技能等,并綜合考察學生平時表現。但是當前,高校體育專業評價方法簡單、量化指標少,且無法評價學生的綜合能力。為了使評價結果可更好反映學生實際情況,應創新評價與考核方式,做到量化評價,并注重取向性評價。
由圖2可知,在啦啦課程教學考核中,技術考核內容比重最大,且理論與綜合能力考核也應占一定的比重。由于當前社會對人的技能要求高,所以學校也應注重培養復合型人才,提高創新意識。筆者認為,在教學考核中,技術考核為45%、綜合能力考核為35%、總成績為20%及平時成績10%。
在教學考核中,技術考核所占比例最大,由于各個學校的技術教學內容和教學方法、特點均不同,可根據技術特征與項目分類設定考核內容,包括學習成套套路、基本技術動作自編套路和其他四項考核內容。
當前,教學考核的方式有分散式考核、集中式考核兩種。而集中式考核分為口試和筆試兩種形式,對純理論知識的考核采用筆試,而口試主要是測試對實際能力的掌握情況,力爭通過考核,考察出學生的實際水平。
隨著經濟社會的發展,高校的體育教學專業也應不斷發展,滿足學生多元化的發展需求。啦啦操作為一項現代運動項目,在身體鍛煉、形體形成和身心健康維持等方面,均發揮著重要的作用。在本文中,筆者從啦啦操教學目標、教學內容、教學學時和課時設定,以及教學評價與考核體系建立等方面進行了總結,指導啦啦操課程的建設。
[1]聶英濤,劉成香.廣西高校設置啦啦操課程的可行性研究[J].體育科技,2010(28):82-85.
[2]張杰,楊洪云.淺談健美操啦啦隊的短期組織和訓練[J].湖北體育科技,2014(9):13-15.
[3]吳蓉蓉,林錦清.啦啦操運動團體凝聚力影響因素[J].泉州師范學院學報:自然科學,2009(24):124-128.
[4]羅梅英,李國新.動作示范在啦啦操教學中的必要性和重要作用[J].科技信息,2012(28):82-85.
[5]韋麗春.啦啦操中藝術表現力的影響因素及訓練方法研究[J].長江大學學報:自科版理工卷,2010(4):121-1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