農村實用人才培養對社會經濟發展作用研究
——以湟源縣為例
肖羌雄
(青海省西寧市湟源縣農村經營管理指導站,青海西寧812100)
摘要通過對湟源縣農村實用人才現狀、存在問題進行分析,指出了開展農村實用人才培養的必要性和今后相關部門的工作方向和對策、建議,旨在達到增加總量、提高素質、發揮作用的目的。
關鍵詞湟源縣;農村實用人才;現狀;原因;對策
中圖分類號S-01
作者簡介肖羌雄(1965- ),男,湖南城步人,農經師,從事農村經濟管理研究。
收稿日期2015-06-12
Function Research of Rural Practical Talent Training Played on the Development of Social Economic—A Case Study of Huangyuan County
XIAO Qiang-xiong(Rural Business Management and Guide Station of Huangyuan County of Qinghai, Xining, Qinghai 812100)
AbstractBy the analysis of current situation and existing problem of rural practical talent in Huangyuan County, the study points out the necessity of rural practical talent training and the work direction, countermeasures of the related departments in the future, so as to achieve the purpose of improving quality, increasing total amount and coming into play.
Key wordsHuangyuan County; Rural practical talent; Current situation; Cause; Countermeasure
1湟源縣農村實用人才基本情況
湟源縣地處青海省農牧結合地帶,東西寬41 km,南北長62 km,總面積1 509 km2,海拔2 470~4 898 m。屬大陸性季風氣候,年平均氣溫3.0 ℃,無霜期27~71 d,較適合發展農區畜牧業;總耕地面積14 947 hm2,總人口13.41 萬人。其中農業人口10.85萬人,其中男性5.96萬人,女性4.89萬人,55歲以下人口占67.2%,勞動力6.43萬人,由漢、藏、蒙古和回族等多民族組成,少數民族1.99萬人,占14.8%。全縣每年有近25%的農業人口長期外出打工;農村勞動者素質普遍偏低、受教育程度不高:農村高中以上、高中、初中、小學及小學以下的人口比例為0.6∶1.4∶3.5∶4.0∶0.5;調查表明初、高中返鄉人數在逐年遞減(每年全縣都在800人以下);返鄉的復轉軍人人數也不占太大比例,僅2011年以來的3年里只有不足100人。目前常年從事農業生產的人員主要是:50歲以上的農村勞動力,部分農村婦女,部分返鄉初、高中生、假期中的在讀學生,部分復轉軍人及個別生產經營型的農民(包括種養殖大戶、農牧民專業合作經濟組織、農業產業化龍頭企業、規模化經營的家庭農場等)。根據縣農牧局提供的2015年年初的統計數據:農村實用人才作為農村優秀人才的代表,在留守的農村實用人才中全縣農村實用人才總量577人,占農村人口總量的0.5%,總量非常缺乏。其中:種養殖業225人、建筑122人、服務業72人、其他158人。截止2015年5月,全縣的農業產業化龍頭企業21個、認定和注冊的家庭農場52個、農牧民專業合作社176個(其中種植業93個、畜牧養殖業62個、服務業8個、林業1個、漁業1個、其他11個),其中僅專業合作社成員數1 434人(農民成員1 370人),三者累計從業人員1 622人,占農村人口總量的1.5%。
湟源縣雖然區域發展空間的潛力很大,但人才結構存在嚴重問題。表現在:實用人才整體素質不夠高、總量嚴重不足、投入不足、真正有務農意愿的人數堪憂、扶持政策不配套、人才成長和發揮作用的體制性障礙還未完全消除,農民從事農業生產的熱情受農業收入的影響很大,普遍不高,這在一定程度上制約了農村經濟的健康快速發展。
2湟源縣農村實用人才隊伍現狀
2.1三化趨勢農村實用人才在總量不足的同時,出現三化趨勢,即:老齡化、女性化、兼業化。全縣現有農村實用人才即致富帶頭人和種田能手不但人數少,而且其傳統技術跟不上形勢發展的需要,拔尖人才和科技致富帶頭人的數量更少。
2.2農村實用人才分布不均衡,結構不合理調查顯示,農村實用人才仍以傳統種養殖業的人才較多,而從事農產品流通、市場營銷和技術推廣等新興產業的人才較為短缺,愿意從事鄉村教師、鄉村醫療衛生、鄉村文化傳播、鄉村科技服務等方面的人才極少,尤其是開拓型、外向型的農村經營管理人才極其短缺,造成現有人才作用的發揮遠遠滿足不了農村經濟結構調整和農業產業化發展的需要,使得農業產業化和縣域經濟發展提供有力的人才保障和智力支撐非常困難。經營管理專業技術人員僅占全縣各類專業技術人員總量的0.6%,一線經濟管理人才尤其缺乏。
2.3農村實用人才文化層次不高在農村有一個普遍現象就是:子女念書成績平平,家境若又不好,多數農民都不會讓子女再念高中,甚至初中都很困難,而是隨父輩經驗務農。隨著社會經濟持續、快速發展,農村市場經濟不斷呈現多元化需求,發展設施農業和節水農業等現代農業勢在必行,傳統的農業生產模式被徹底改變,致使原有的“土專家、田秀才”知識老化,已遠遠不能滿足現代農業需要。
2.4農村實用人才外流嚴重受市場經濟發展影響,目前,絕大多數學農的大中專生畢業后不回農村,他們大多都想到外地發展或留在城市生活,很少愿意再回到農村發展,造成農業專門人才奇缺,嚴重制約了農村經濟的發展和農民脫貧致富奔小康的步伐。另外,由于近些年“陽光工程”培訓的結果,使得一部分掌握相應勞動技能的、文化程度較高、務農意識不強的真正的農村中堅力量卻大量外出務工,雖然帶動了周邊城鎮的發展、促進了城鎮化的進程,可是卻使本地務農人數下降。
3開展農村實用人才培養工作的必要性
3.1是現代農牧業轉型升級的需要隨著我國農業和農村經濟發展進入新階段,發展優質、高產、高效、安全、生態農業,提升農業產業化經營水平,建設現代化農業,迫切需要大批覺悟高、懂科技、善經營的農村實用人才。
3.2是培養農村實用人才也是糧食安全和農業穩定的需要農村勞動者素質的提高能夠激發農民務農積極性,穩定農村勞動者隊伍,從而使糧食安全問題得到人員保障。
3.3農村實用人才的培養關系到全面建設小康社會的步伐農村勞動力的素質普遍得到提高后,高附加值的農業產業化鏈條才能得以實現和延伸。
4農村實用人才隊伍培養方向及措施、建議
農村實用人才隊伍建設,要緊緊圍繞社會經濟發展,特別是建設現代化、發展農村經濟、增加農民收入的總體目標,針對存在的突出問題,以市場為導向,加大引導和扶持力度,積極營造良好環境,重點抓好生產能手、能工巧匠、經營能人、鄉村科技人員和新型職業農牧民等五支隊伍建設。
4.1生產能手在學科技、用科技,掌握市場信息,提高土地收益,擴大養殖規模,延長農業產業鏈,提高經濟效益等方面具有較強的示范帶動效應。圍繞湟源縣的優勢產業開發和“一村一品”特點,培養種植業、養殖業、加工業的增收致富帶頭人,力爭使每個村社達到一到兩名生產能手[1]。
4.2能工巧匠是農村基礎設施建設工程的技術骨干,是豐富農民文化生活的活躍分子,是拓寬農民就業渠道、促進農村勞動力轉移的帶動者。要建立健全能工巧匠職業技能培訓與鑒定體系,鼓勵能工巧匠傳授技藝和技能,采取集中培訓或師傅帶徒弟等多種方式,培養技能型人才,壯大能工巧匠隊伍[1]。
4.3農民企業家、農民專業合作經濟組織和技術協會骨干、農村經紀人等經營能人是提高經營管理水平、增強農民組織化程度、溝通城鄉市場的重要力量。要通過扶持農業產業化經營,積極發展多層次、多成分的龍頭企業,提升管理水平,加快農民企業家的培育;大力發展農民合作經濟組織,以農民專業合作經濟組織和技術協會為載體聚集人才,形成一批能夠提供產前、產中、產后的技術、信息、運輸、儲藏、加工、銷售等服務的帶頭人;結合農村信息體系建設,依托農產品批發市場、文化市場等,加快培育一批溝通產供銷和引導農民走向市場的農村經紀人,壯大農村經營管理人才隊伍[1]。
4.4鄉村科技人員是農村科技服務的主體。要立足農村實際和農民需要,創新科技服務機制,大力培育多種形式、多種層次的農業技術服務組織;優化隊伍結構,提高人員素質,加快培養一支滿足農業和農村經濟發展需要的鄉村科技人員隊伍,充分發揮他們在科教興農中的作用[1]。
4.5新型職業農牧民培育是傳統農牧業向現代農牧業轉型升級的必然需求。在開展此項工作之時,要做到“兩個突破”:一是在培訓對象上逐步從千家萬戶向種養殖大戶、農業企業、農牧民專業合作社、現代農業示范園區經營者和管理者的轉變上實現突破,二是在培訓形式上由短期技術培訓向產前、產中、產后系統教育模式轉變上取得突破。構建新型職業農牧民教育培訓體系是保證此項工作順利開展的關鍵。按照以農牧民中等職業教育為主體,以農牧民專項技能培訓和高等學歷教育為兩翼的“一主兩翼”的新型職業農牧民教育培訓模式,全面構建以農業廣播電視學校農牧民教育培訓專門機構為主體,以農業科研院所、農業院校和農技推廣服務機構及其他社會力量為補充,以農業園區、農業企業和農民專業合作社為基地,滿足新型職業農牧民多層次、多形式教育培訓需求的“一主多元”、手段先進、功能齊全、管理規范、完整高效的新型職業農牧民教育培訓體系。
首先政府要出臺相應的扶持政策和管理辦法,并加大財政對農村教育特別是農民教育的投資力度,安排專項經費,用于農村實用人才的培訓、獎勵、項目支持以及管理服務工作,逐步建立財政投入、農民自籌等多種形式的農村實用人才投資體系,創造條件努力營造農村實用人才發揮作用的良好環境,保證農民享有教育培訓的各項權利,放大農村人才作用發揮的乘數效應和帶動作用,切實提高農牧民的整體素質,為湟源縣新農村建設奠定雄厚的農村人才基礎。鼓勵農民參加各個層次的培訓學習,從技術上提供支持,幫助農民解決生產實踐中遇到的技術難題,開展科技成果轉化、提供科技咨詢、先進技術和優良品種的引進等方面的科技服務。激發農村實用人才的創新意識,培養農村“學得精、用得著、留得住”的實用人才,實現村有技術指導員,社有科技示范戶,戶有致富能人的技術傳播網絡。合理評定農村實用人才職稱。參照國有事業和企業單位激勵科技人員的做法,為農村實用人才評定職稱,從而讓他們的實用技術發揮更大的作用[2]。政治上激勵:對那些年紀輕、技術素質較高的農村實用型人才,應重點培養;榮譽上激勵:在農村實用型人才中積極開展樹立好“優秀鄉村教師”“優秀鄉村醫護人員”“種植大戶”“養殖大戶”等典型,大張旗鼓地宣傳他們的先進典型事跡和成功經驗,擴大優秀農村實用型人才的影響力和知名度,增強其榮譽感,讓他們認識到自身的價值,感受到黨和政府對他們工作的認可和支持;待遇上激勵:給予他們優先評定職稱,優先承包農村資源,優先獲得農業開發項目、農業貸款、技術資料、良種等待遇,使農村實用人才的作用得到充分的發揮。
其次要加大培養力度。農村實用人才培養要堅持中長期與短期相結合,課堂培訓與基地實踐相結合,堅持種、養、加、銷、管、引系統培訓與“一業一傳一來一訓”相結合,分類培訓,服務產業,注重實效,形成以技術指導員為紐帶,以示范戶為核心,連接周邊農戶的技術傳播網絡。堅持分類培訓、培養的原則,對村干部要以縣(市)黨校培訓為主,兩年把村干部及后備干部全部輪訓一遍,對作用發揮好的干部在加大培訓提高能力的同時,有重點地選拔一批進入鄉(鎮)工作
人員行列,為其更好地發揮作用提供平臺,激勵其帶動他人共同發展。對實用技術類人才,充分利用縣農業技術學校、農業廣播電視學校等教育培訓機構,鼓勵有條件的企業和科研所發揮自身優勢為農村培養實用人才,為農村實用人才更好地發揮作用提供服務。運用現代遠程教育手段,擴大農村人才培訓的覆蓋面。有計劃地選送作用發揮突出的農村實用人才到省內外參加培訓,到農業發達地區參觀考察,拓寬視野,提升技術水平。
參考文獻
[1] 如何有效發揮農村實用人才作用的問題及對策[EB/OL].(2010-07-02)http://www.xjem.gov.cn/jqx/ShowArticle.asp?ArticleID=8626.
[2] 發揮農村實用人才作用研究[EB/OL].(2010-11-29)http://alt.xjkunlun.cn/zzgz/lwxd/2010/1451021.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