何立峰
自2011年以來,中國政府在“十二五”規劃中,將集中連片特困地區作為全國扶貧攻堅主要區域,編制實施區域發展與扶貧攻堅規劃,完善精準扶貧工作機制,每年下達全國農村減貧人口計劃,不斷豐富減貧政策體系,有力推動了貧困地區減貧與發展步伐。
在各方面的大力支持和貧困地區不懈努力下, 2011-2014年,14個集中連片特困地區貧困人口減少2517萬人,同比減幅達41.7%;貧困發生率下降了11.9個百分點,高于全國總體降幅6.4個百分點;農村居民人均純收入增加了2096元,同比增長49.8%,高于全國平均增幅8個百分點。
雖然中國貧困地區特別是集中連片特困地區減貧與發展取得了巨大成就,但在14個集中連片特困地區,仍有貧困人口3518萬人,占全國貧困人口的一半以上,貧困發生率高達17.1%,比全國平均水平高出10個百分點。
今后一個時期,中國政府將堅持發展經濟與改善民生相結合,堅持區域發展與精準扶貧相結合,更加注重推動改革創新和對外開放,更加注重精準扶貧精準脫貧,進一步加強頂層設計、完善政策體系、加大投入力度,推動貧困地區特別是集中連片特困地區加快減貧與發展步伐,讓貧困人口與全國人民一道同步進入全面小康社會。
一是積極推動貧困地區融入國家戰略和規劃。將扶貧開發納入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第十三個五年規劃,并作為重要內容。支持相關貧困地區特別是集中連片特困地區主動融入和對接 “一帶一路”建設、京津冀協同發展、長江經濟帶建設等重大國家戰略,有序承接東部沿海地區產業轉移,大力發展外向型經濟。編制實施“十三五”扶貧開發規劃,明確未來五年扶貧工作思路、目標和任務。組織編制集中連片特困地區區域發展與扶貧攻堅“十三五”省級實施規劃,科學謀劃和布局一批事關全局和長遠發展的重大工程。
二是進一步加大對貧困地區的投入力度。大幅增加對貧困地區基礎設施建設的投入,加快建設一批能夠輻射帶動貧困地區發展的骨干鐵路、國家高速公路、水利樞紐、信息基礎設施等重大工程。加大對教育、衛生等社會事業投入力度,大幅提升貧困地區基本公共服務能力。加大重點生態功能區轉移支付力度,大力實施天然林保護、石漠化綜合治理等重點生態工程,在安排新一輪退耕還林任務時向貧困地區傾斜。穩妥推進貧困地區能源資源開發,支持因地制宜發展風電、水電等清潔能源,盡快將能源資源優勢轉化為經濟優勢。
三是加快實施一批惠及貧困人口的精準扶貧工程。目前,中國政府正在大力推動實施扶持生產和促進就業一批、易地扶貧搬遷一批、低保政策兜底一批、醫療救助扶持一批等精準扶貧工程。特別是在易地扶貧搬遷方面,中國政府將在堅持農民自愿、積極穩妥的前提下,加大政府投入力度,創新投融資機制和管理模式,對“一方水土養不起一方人”地區的約1000萬貧困人口實施易地搬遷,推動搬遷對象能夠就業和穩定脫貧。與此同時,中國政府還將加快實施教育扶貧、農村公路建設、農村電力保障、農村危舊房改造、農房抗震改造、以工代賑等一批重點扶貧工程,推動7000多萬貧困人口在現有扶貧標準下全部脫貧。
四是大力支持貧困地區體制機制改革創新。支持貧困地區開展新型城鎮化試點,積極構建城鄉一體化發展格局,加快工業化、城鎮化步伐。在貧困地區率先開展生態文明示范區建設,支持開展跨區域、跨流域生態補償試點,提升綠色化發展水平。鼓勵貧困地區在農村土地制度、農村金融制度等方面進行改革創新,增強農村內生發展動力和活力。
中國已經把扶貧開發作為全面建成小康社會的一項重大任務。我們堅信,通過不斷加大政府投入力度、完善減貧政策,在社會各界的大力支持和貧困地區、貧困人口的共同努力下,到2020年,中國一定能夠全面完成扶貧攻堅任務,實現全面建成小康社會的宏偉目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