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第二外國語學院 陳偉
吉林省經濟信息中心 張寶深
美國反貿易自由化的表現與原因分析
北京第二外國語學院 陳偉
吉林省經濟信息中心 張寶深
第二次世界大戰以后的美國,一直是全球貿易自由化的倡導者和受益者,但是進入21世紀,尤其是自2008年金融危機爆發以來,美國的全球貿易角色發生著微妙的變化,與主要貿易伙伴國的貿易糾紛此起彼伏,甚至為了打贏貿易官司,不惜動用國會表決去修改貿易條款,在WTO多哈回合談判中很不積極,美國似乎漸漸成為全球貿易自由化的叛逆者。本文擬分析美國反貿易自由化的主要表現,并對其反貿易自由化的原因進行分析。
美國 反貿易自由化 表現 原因
在看似日趨成熟的貿易自由化的過程中,出現了許多貿易限制措施,如美國經常以貿易自由化的政策要求其他國家減少貿易壁壘,而其自身卻實施不同種類的貿易限制措施,尤其是自2008年金融危機爆發以來,世界各國的經濟均受到了不同程度的打擊,企業大規模倒閉,國內產品的外需與內需乏力,經濟發展緩慢甚至停滯,美國的一些表現更加突出。
1.1多種貿易限制措施并用
在后危機時代,為了加快本國經濟復蘇,保持世界貿易強國的地位,美國采取傳統與新型貿易限制措施并用的方式,雙管齊下。在傳統貿易限制措施方面,從2000年到2014年,美國向出口國發起的反傾銷數量達393件。在此期間,雖然美國向出口國發起的反傾銷數量不成規律性變動,但自后危機時代,其發起的年平均反傾銷數量遠小于金融危機爆發前,這說明美國實施的貿易限制措施已逐步從傳統向新型的貿易壁壘過渡,貿易限制措施日趨多樣化、隱蔽化,以達到重塑國家競爭優勢的目的。
在新型貿易限制措施方面,美國采取合格評定程序、檢驗檢疫、環保標準、信息技術壁壘等變相的貿易壁壘,加大技術輸出控制,并且通過“碳稅”、勞工標準、社會責任、技術、標準、專利、知識產權的先發優勢和領先地位,延緩發展中國家的產業升級步伐,以重奪國際產業競爭主導權。如美國大力倡導綠色經濟,主張對進口產品征收“碳關稅”,企圖以節能減排、保護環境為由,設置綠色貿易壁壘,使發展中國家出口的高碳產品大大減少競爭力。
1.2鼓動撤資,進行“再工業化”戰略
金融危機爆發后,美國在“再工業化”浪潮中表現突出。總統奧巴馬與很多美國企業家一起呼吁“重新回歸制造業”,推進“再工業化”戰略,先后啟動了“先進制造業伙伴計劃”、“國家機器人計劃”、“選擇美國倡議”、“國家出口倡議”“出口倍增計劃”等一系列項目和計劃。
目前美國的“再工業化”戰略已初見成效,2011年美國著名的戶外運動品牌Coleman停止將其便攜式冷藏箱外包給中國企業生產,轉而在美國堪薩斯州建廠;美國銀行柜員機(ATM)巨頭NCR公司將部分ATM的生產從中國轉移回美國。自2012年以來,佳頓、卡特彼勒、耳機生產商SleekAudio、蘋果等公司2013年中國的部分生產線都將轉移回美國;美國最大零售商沃爾瑪百貨公司今年也宣布其貨源將在今后10年增加500億美元美國制造的商品;美國通用電氣公司到2014年將投資10億美元,重振在美國的電氣業務。
1.3 拋開WTO,力推TPP
世貿組織發起的多哈回合貿易談判,始于2001年11月的卡塔爾首都多哈,是迄今為止談判議題最廣泛,參與國最多的多邊貿易談判。從啟動至今,已斷斷續續持續了14年。許多棘手問題一直擱置,自2006年以來,由于針對農產品、非農產品的市場準入等涉及國家根本利益,各國互不妥協,盡管后來在國際各界的紛紛呼吁下,各方就農業問題展開密集談判,就已經反復修訂的農業模式草案中的20個議題中的18個達成了協議,但最終卻在第19個關于發展中國家農產品特殊保障條款這一議題上談判破裂,使多哈回合談判步入“深水區”,多邊貿易體制協調步履維艱。
美國作為發達國家的代表,隨著世貿組織的運作越來越違背美國初衷,美國逐步拋開世貿組織,開始著手力推跨太平洋伙伴關系協議(Trans-Pacific Partnership Agreement,TPP),調動一切行政、經濟和外交資源全面主導TPP談判,打破亞太原有的區域經濟整合節奏,開始推行自己的貿易議題,成為亞太區域經濟整合的領導者,與太平洋對岸的政府、企業、公眾交流溝通與融合。顯然這一舉措旨在重新制定貿易規則,通過TPP全面介入亞太區域經濟的整合進程,進一步稀釋中、日等國家的區域經濟和政治影響力,以維護其在亞太地區的戰略利益,對世貿組織形成極大的消極影響。
美國的貿易限制措施泛濫及其反貿易自由化的原因錯綜復雜,本部分擬從全球經濟不景氣、各國貿易利益的爭奪加劇、以中國為代表的新興經濟體的快速發展等方面進行分析。
2.1全球經濟不景氣
自國際金融危機以來,全球經濟總體上仍未走出衰退,仍處于震蕩波動的調整期。2008年全球GDP增長率達到自2000年以來全球經濟最低的正增長率1.49%,而2009年的全球經濟則出現了負增長,且負增長率達到了2.01%,雖然在2010年全球GDP增長率再次回到了4%左右的高點,但由于世界經濟仍面臨主權債務危機、中東與北非政權動蕩等各方面的不穩定因素,全球經濟整個大環境增長乏力,2011、2012及2013年的全球GDP增長率分別下降為2.8%、2.18%和2.28%,2014年也僅上漲0.2%。同時,從國際貨幣基金組織多次公開下調世界經濟展望2014年全球經濟增速預期可以看出,世界經濟全面復蘇的速度將繼續放緩,仍處于震蕩調整期。全球經濟發展緩慢,各國尤其是發達國家出現了大量金融機構破產,企業倒閉,失業率居高不下,為降低失業率,減少貿易逆差,刺激本國經濟復蘇,各國紛紛實施貿易限制措施。
2.2各國貿易利益的爭奪加劇
金融危機伴隨著部分歐盟國家的主權債務危機,而諸多發展中國家作為新興經濟體,保持著較好的增長趨勢,與發達國家經濟緩慢復蘇形成了鮮明對比,由此導致了發達國家與發展中國家的矛盾日益突出,使得全球經濟全面復蘇更加緩慢。
在全球金融危機爆發后,各發達國家的經濟增長呈現出了不同程度的負增長或低增長。如表1所示,發達國家的經濟產出在2008年近乎停滯,2009年出現負增長,盡管自2010年起發達國家實現了經濟產出正增長,但GDP增長率僅維持在1%~2%,然而,發展中國家卻一直保持著較高的經濟增長速度,2010年更是實現了7.74%的高經濟增長。并且如圖1所示從2000年到2012年,發達國家一直處于貿易逆差,在2008年時貿易逆差最大,達到-6890.63億美元,直到2013年才出現小幅貿易順差,僅為193.21億美元,而發展中國家則一直保持貿易順差。

表1 2005~2014年美國及發達國家、中國及發展中國家近十年的年GDP增長率(單位:%)
由圖1可見,后危機時代,新興經濟體在全球經濟全面復蘇中的作用日益突出,貿易利益的爭奪愈加激烈,發達國家與發展中國家間的矛盾也將不斷激化,國際經濟中的“主導權”、“話語權”也將發生激烈的爭奪。

圖1 2000~2013年發達國家與發展中國家的貿易余額
2.3以中國為代表的新興經濟體發展迅速
近年來,中國、印度、巴西、俄羅斯等新興經濟體發展迅猛,新興經濟體在世界經濟中的話語權與影響力正在逐步上升,發達國家GDP占世界總產出的比重不斷下降,從2000年的77.24%下降為2014年的58.91%,而以中國為代表的新興經濟體的GDP占世界總產出的比重從總體來看則不斷上升,從2000年的20.81%上升為2014年的37.63%。
2010年,中國首次超過日本成為世界第二大經濟體,自2001年成功加入世界貿易組織后,對外貿易發展迅猛,據海關統計,2014年我國進出口總值26.43萬億元人民幣,比2013年增長2.3%。由于新興經濟體的國內市場較穩定,而且一直以來著重發展工業制造業等實體產業,產業結構中金融服務業比重較小,因此金融危機后,新興經濟體保持著較好的經濟增長趨勢,成為世界經濟穩定的重要來源,減少了當前世界經濟形勢的不穩定性。然而近年來,對于中國等新興經濟體的和平崛起,發達國家認為貿易利益的重新分配將使越來越多的利益流向發展中國家,自身的貿易利益受到極大損害,因此,發達國家與新興經濟體的貿易矛盾不斷升級,摩擦日益增多,各類貿易限制措施便應運而生。
[1] 李軒.后危機時代國際貿易保護主義的興起及應對[J].經濟研究,2013,9(9).
[2] 姜文卿.經濟全球化背景下的新貿易保護主義思考[J].當代經濟,2013(15).
[3] 張慧.國際貿易保護主義的新發展與中國的對策討論[J].商業時代,2013(1).
F753.02
A
2096-0298(2015)10(c)-112-03
陳偉(1964-),吉林長春人,北京第二外國語學院國際貿易系碩士研究生導師;
張寶深(1963-),吉林長春人,吉林省經濟信息中心高級工程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