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國土資源報》記者 龍回仁 通訊員 涂瓊珺
◎《中國國土資源報》記者 李風
◎《中國國土資源報》記者 洪曙光
以地控稅 以稅節地
——江西、浙江、安徽等地積極開展試點工作

全國國土資源工作會議部署了2015年工作重點,其中指出要總結推廣一些地方以地控稅、以稅節地的試點經驗。溯其源頭,國家稅務總局和國土資源部于2013年5月聯合下發通知,在全國開展以地控稅、以稅節地試點工作,稅務部門依托國土資源部門提供的地籍信息全面管控土地稅源,國土資源部門以稅務部門提供的稅源信息促進土地節約集約利用。一年多來,浙江、安徽、江西、江蘇、湖北等地都在積極開展這項試點工作,基本實現了“政府增加財力,地稅增加稅源,國土規范管理”的多贏局面。
江西:“信息共享”動態管
◎《中國國土資源報》記者 龍回仁 通訊員 涂瓊珺
江西省豐城市國土資源局借“以地控稅、以稅節地”試點這一契機,充分發揮地籍管理數據庫在地理空間、宗地數據等方面的信息優勢,與地稅部門建立了地籍數據信息專線共享平臺。通過土地稅收的杠桿作用,構建了“以稅節地”的用地管理新模式。
2013年7月,江西省地方稅務局和江西省國土資源廳聯合下發了《關于開展以地控稅、以稅節地試點的工作方案》(以下簡稱《方案》)。《方案》要求,地稅部門要將稅收征管和稽查中發現的納稅人未批先占、私改用途等違法用地信息,以及其他土地管理所需的涉稅信息提供給國土資源部門,利用國土資源部門信息進行關聯比對、稅源核查,歸集及錄入核查結果,組織檢查和驗收。國土資源部門要將土地調查信息和土地登記信息提供給地稅部門,通過信息的共享和深化應用,切實加強稅收征管和土地管理工作。《方案》確定了宜春、南昌兩個地級市的8個縣(市、區)為試點地區,宜春市的豐城市便是其中之一。
為了達到信息共享和深化應用的目標,豐城市國土資源局積極與項目承擔單位溝通討論,確定了建設目標及方案。同時,決定根據地籍監管的實際業務要求和發展趨勢,結合國土資源部新的數據庫標準、全國土地分類、技術規程等實施。以國家行業管理的技術標準為準則,結合地籍管理的要求,吸納國內外地理信息系統和地籍管理信息系統方面的先進經驗,采用圖屬一體化數據庫以及組件式開發技術,提供較為完備的日常地籍監管功能。
據介紹,該系統由地籍管理、檔案管理、土地登記資料公開查詢、數據交換和系統管理5個子系統構成。其中,土地登記、地籍檔案管理、土地登記資料公開查詢子系統等業務,都是使用瀏覽器/服務器模式。即通過瀏覽器向應用服務端發送業務處理請求,應用服務端接受請求進行處理,處理過程中向數據庫端提交數據處理請求,處理完畢后將處理結果返回客戶端。業務應用模塊的這種結構以應用服務為核心,系統的部署、升級、維護都集中在服務器端,簡化了實施與維護工作,減少了工作量。
稅務局提供的有關數據顯示,該系統在豐城市地稅局工業園分局試點運行后,取得了“政府增加財力、地稅增加稅源、國土規范管理、納稅人節約用地”四方共贏的效果。2014年,經測定,該分局共有土地116宗,總面積913.17萬平方米,納稅企業113戶,土地應稅總面積854.31萬平方米,政策性減免城鎮土地使用稅面積58.86萬平方米。與江西地稅信息管理系統比對不一致的信息75條,增補應稅城鎮土地使用稅土地面積28.19萬平方米,增收城鎮土地使用稅84.58萬元,補征土地二級市場營業稅、土地增值稅217.84萬元,增加契稅、印花稅等土地相關稅收325.19萬元,推送漏征漏管風險信息5條,初步實現了土地相關稅收的“堵漏增收”。
在節約集約用地方面,豐城市國土資源局通過對現有土地相關稅收數據進行查詢比對,及時掌握了閑置土地信息,對滿2年未動工建設的土地進行依法收回。同時,在摸清家底的基礎上,實施分類管理,按規劃用途制定盤活利用方案,認真組織實施。比如,屬商業用途的,經收回國有建設用地使用權后,以招拍掛方式供地;屬工業用途不能收回的,采取聯營、嫁接等資產方式盤活存量用地。僅2014年,豐城市高新園區就依法收回江農生物、洪鷹塑膠等10家企業的閑置用地,面積共計581畝。
浙江:“高征高獎”力度大
◎《中國國土資源報》記者 李風
浙江“七山一水二分田”,推行差別化的城鎮土地使用稅政策,是優化土地資源配置,提高土地利用效率的有效措施。今年1月19日召開的浙江省國土資源工作會議上,廳長陳鐵雄在工作報告中特別提及了安吉縣實行“分類分檔、高征高獎”的探索實踐,肯定了其取得的成效。
2012年12月,浙江省政府決定開展調整城鎮土地使用稅政策,促進土地節約集約利用的試點工作,充分發揮稅收的調節作用,確定原紹興市紹興縣(現為紹興市柯橋區)、湖州市安吉縣為第一批試點縣,兩縣轄區內所有行業納稅人全部納入試點工作范圍。根據試點工作總體實施方案,實施步驟分為兩步:一是通過調整當地的土地等級劃分范圍或適用稅額標準,提高區域內城鎮土地使用稅的稅額標準。二是稅額標準提高之后,對試點行業納稅人按照畝產稅收貢獻,實行分類分檔的差別化減免政策。“畝產稅收”是按照行業計算企業單位占地稅收產出。
在試點中,紹興縣結合產業結構特色和稅收規模,劃分了紡織業(不含印染)、印染業、五金機械業、商貿三產業、金融保險業、其他行業六大行業。該縣根據企業畝產稅收數據的測算,分行業將考評企業分為激勵類、提升類、一般類和其他類四大類,結合各部門綜合管理職能,實行城鎮土地使用稅分類分檔的差別化減免政策。
具體來看,激勵類企業是指畝產稅收達到行業畝產稅收平均值300%的企業,對其設置應繳城鎮土地使用稅和房產稅的100%、80%、60%三檔減免優惠,增強其競爭力。提升類企業是指畝產稅收達到行業畝產稅收平均值150%,但未達到300%的企業,對其設置應繳城鎮土地使用稅和房產稅的50%、40%、30%三檔減免優惠,培育其發展壯大。一般類企業是指畝產稅收達到行業畝產稅收平均值50%,但未達到150%的企業,對其中符合產業導向或所在行業屬于戰略性新興產業的企業,給予減免因提高稅額標準而增加部分的城鎮土地使用稅,不加重其稅收負擔。其他類企業是指畝產稅收未達到行業畝產稅收平均值50%的企業,不給予減免優惠,倒逼其節約集約用地和產業轉型升級。
與此同時,調整城鎮土地使用稅這一政策在安吉縣試點后,也有效地實現了稅收增收與節約集約用地的共贏。以安吉縣企業恒林椅業為例,在2012年安吉開展以“畝產稅收”貢獻為主要依據,綜合排污、安全生產等因素,實施“分類分檔、高征高減”等土地使用稅新政以來,該企業率先享受了“畝產稅收達12萬元以上,減免100%土地使用稅”的優惠政策,當年免稅105萬元,成為當地椅業率先受益的龍頭企業之一。
據安吉縣稅務部門介紹,自成為試點之后,安吉將征收稅率從之前的每平方米2元~6元提高到每平方米4元~8元。同時,根據工業、商業、服務業及其他產業進行劃分,并按照區域、行業和畝產稅收等情況,實施0%、30%、50%和100%四檔減免政策。其中,對開發區工業類企業畝產稅收達到12萬元以上的,減免100%;9萬元~12萬元減免50%等。2013年,安吉縣通過稅源信息核查比對,城鎮土地使用稅征收規模達到1.5億元,比2011年的6700萬元增長123.88%;減免城鎮土地使用稅惠及企業467戶,減免金額達3273萬元,分別比2012年增長165.7%和105.5%;規模以上企業平均畝產稅收達9.92萬元,比2012年增長18.3%。2012年~2014年4月底,共盤活土地3591畝,近3年總供地率為85.32%,位居湖州市第一。
2014年9月,浙江省政府決定,從2014年度起在全省范圍內(不含寧波)全面實行調整城鎮土地使用稅政策,對全省范圍內所有行業納稅人統一實行分類分檔的城鎮土地使用稅減免政策,以促進土地節約集約利用工作。
安徽:“分檔征收”門檻高
◎《中國國土資源報》記者 洪曙光

2014年,安徽省注重發揮財政稅收的杠桿調節作用,不僅倒逼企業節約集約用地,引導盤活利用存量土地,而且進一步促進了產業結構的轉型升級和提質增效。值得一提的是,全省通過實行土地使用稅差別化征收政策,共征收土地使用稅93.59億元,比2013年增長了41%,并盤活存量建設用地40.35萬畝。
2013年9月,安徽省下發《關于進一步強化土地節約集約利用工作的意見》,確定自2014年起實行土地使用稅差別化征收政策。具體來說,就是在國家規定的稅額幅度范圍內,省人民政府按照各類城市土地等級確定土地使用稅最低稅額。同時,鼓勵并支持市、縣人民政府在此基礎上適當提高土地使用稅征收標準,并按照企業上年度畝均創造稅收(不含土地使用稅)確定土地使用稅征收標準。
鑒于此,根據各地經濟社會發展狀況和土地實際使用情況,安徽省將16個市劃分為3個區域,分別執行一等土地最低稅額每年每平方米20元、15元、12元和末等土地最低稅額每年每平方米10元、6元、6元的標準,縣(市)統一執行一等土地最低稅額10萬元和末等土地最低稅額5萬元標準。具體辦法由市、縣人民政府制定。
在此基礎上,安徽明確開發區新建工業項目供地標準,新建工業項目建筑容積率不低于1.0,建筑密度不低于40%(不含道路)。其中國家級開發區、市管省級開發區新建工業項目建筑容積率不低于1.2;國家級開發區、市管省級開發區、縣管省級開發區新建項目土地投資強度一般分別不低于300萬元/畝、200萬元/畝、150萬元/畝,或預期畝均稅收(不含土地使用稅)不少于30萬元/年、20萬元/年、10萬元/年。對達不到上述標準的新建項目,相應核減建設用地面積。
實際操作中,安徽通過“雙輪驅動”,實現了節約集約用地和企業發展的“雙贏”:
一方面,通過政策的“剛性”落實滿足企業的合理需求。嚴格按規定較大幅度提高土地使用稅,使節約集約用地成為企業的自覺行動。比如,蕪湖市積極依托國家級開發區存量建設用地二次開發利用試點工作,利用稅收杠桿,探索出了一條科學、合理節約集約用地的新路子。通過制定出臺《蕪湖市市區工業用地轉型發展服務業暫行辦法》,對老舊、低效工業項目改造,轉型發展商業服務業,提高了工業用地市場化配置比例。該市兩個國家級開發區共處置低效用地8000畝:蕪湖經濟技術開發區內綜合容積率由試點前的0.6提高到0.74,畝均稅收由試點前的14.7萬元提高到17.7萬元,單位GDP消耗建設用地由試點前的0.0136畝/萬元降到0.0109畝/萬元;蕪湖高新技術產業開發區內綜合容積率由試點前的0.3提高到0.5,畝均稅收由試點前的8.3萬元提高到12萬元,單位GDP消耗建設用地由試點前的0.0192畝/萬元降到0.015畝/萬元。
另一方面,通過“政府搭臺”促成“企業合成”。政府出資或融資集中建設多層標準化廠房,實現公共設施共享,為企業搭建節地平臺,減輕企業負擔。比如,寧國市選擇國家級寧國經濟技術開發區,開展存量建設用地二次開發利用試點工作。一年來,該開發區共收回閑置、低效利用土地19宗,面積529.6畝,建標準化廠房32.8萬平方米;爭取省農轉用周轉指標200畝,建設中小企業電子產業園多層標準化廠房8.5萬平方米;騰退并入住多層標準化廠房小企業29戶,騰退土地136畝,重新安排用地項目5個。總體來看,二次開發利用實施區內的工業用地綜合容積率由實施前的0.64提高到0.83,提高了29.7%,畝均稅收由試點前的7.6萬元提高到9.3萬元,增長了22.4%。
(本欄目文章原載《中國國土資源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