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冬的太行,寒意漸濃。
地處深山區的淶水縣呂家鋪村的村民們,清晨一大早就上山坡,擺弄起了漫山的“三優”富士果樹。“這里原來都是薪柴林和雜果,是精準扶貧讓我們種上‘三優富士,村民不出山就能掙到錢過上好日子。”該村村委會主任段進才說。作為淶水縣率先脫貧的山區村,呂家鋪的脫貧軌跡只是保定市實施精準扶貧戰略的一個縮影。
“病根”找得準,力量用對點,脫貧出列快,已經成為保定扶貧攻堅工作的生動寫照。保定市扶貧辦提供的數據顯示,“十二五”以來,全市共有70萬貧困群眾擺脫貧困,573個村整體脫貧,按照數據進度計算,已提前一年完成了“十二五”扶貧規劃的434個村、56萬人的減貧任務。這是保定市委、市政府把扶貧攻堅作為最大的民生工程,因地制宜、分類指導的結果。
自2011年國家啟動新十年扶貧開發工作,2012年全省啟動環首都扶貧攻堅示范區建設,保定就在全面推進扶貧攻堅工作基礎上,按照國家對精準扶貧工作提出的新要求,全面修訂扶貧攻堅實施方案。為此,保定確定了“1(阜平縣)+3(淶水、淶源、易縣環首都3縣)+5(唐縣、順平縣、曲陽縣、望都縣、博野縣)”的扶貧開發格局,堅持兩步并作一步走,確保2017年貧困縣基本脫貧、2020年全面建成小康社會。2014年對貧困戶、貧困村順利完成新一輪建檔立卡,在此基礎上,逐村逐戶制定扶貧開發的路線圖和時間表,2017年所有貧困縣實現基本脫貧。
初冬,在易縣梁各莊可以看到,一層層、一排排井然有序的果樹苗鋪滿了山崗。該縣大力推進現代農業園區建設,實現了園區產業發展和貧困農民精準脫貧相結合,使農民變成了產業工人,“不出村就能上班掙錢”已經成為當地農民的新口頭禪。
保定大力發展特色種植養殖、林果種植、鄉村旅游、家庭手工業、電商等扶貧產業,努力為每家每戶都找到致富之路。全市建設了蘋果、梨、核桃、紅棗、桃、柿子6大類林果基地,新增林果面積22萬畝。目前,全市貧困縣的手工業加工村達到481個、加工點1117個,戶均年增收超過6000元,帶動2.4萬戶實現脫貧。
保定結合淶水、淶源、易縣三縣2012年“7·21”災后重建工作,對71個過水村進行升級改造,對其中13個受災較重的村實施整體搬遷,建成易地扶貧搬遷小區54個,搬遷4500戶、1.5萬人。如今的淶源縣白石山景區周邊,早已看不到“7·21”洪水的印記,取而代之的是附近3個鄉鎮30個村莊通過實施旅游扶貧,建起的一批批高標準農家院。
與此同時,電商進農村,光伏電站鋪大地,金融資金促自立,農業園區保增收,綜合開發助增長等多項扶貧措施,也讓保定的扶貧工作形式多樣,有聲有色。精準扶貧不僅使貧困群眾過上了好日子,也密切了干群關系,鍛煉了一支過硬的干部隊伍。在省委、省政府大力支持下,市、縣兩級的1367個駐村扶貧工作隊、4000多名幫扶干部,對貧困村進行了全覆蓋駐村幫扶,貧困村“第一書記”全部由駐村幫扶工作隊長擔任,保定有30多名市級領導分包著56個貧困村、聯系著最困難的貧困戶,為常態化幫扶打下了堅實基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