電針加麥粒灸治療類風濕性關節炎療效觀察
朱沛榮1指導老師:李萬瑤2

類風濕性關節炎 (RA) 是一種以關節和關節周圍組織的非感染性炎癥為主的自身免疫性疾病。中醫稱為“歷節風” “歷節病” “白虎歷節”“骨骱痹”“頑痹”等,其典型癥狀為對稱性、周圍性多個關節慢性炎性病變,表現為受累關節疼痛、腫脹、功能下降,痛無定處、游走不定,或脹痛、機體重著,或疼痛遇寒加重、關節屈伸不利。疼痛感以骨、關節、肌肉等部位為主,猶如被老虎咬傷一樣,“白虎歷節”病名則形象地說明了本病的特征。類風濕性關節炎病變呈持續、反復發作過程、療程長、遷延不愈,隨著病情進展可導致關節的畸形,因此對患者的經濟及生活質量產生很大的影響。由于其致畸和致殘率較高,是臨床常見的疑難病之一。本病在各年齡皆可發病,成人中多發于中年女性,男女之比約 1∶3[1]。我國的患病率為0.32%~0.36%[2],是一種常見的風濕病。電針、麥粒灸治療作為中醫常用治療方法,安全、簡便、經濟,不良作用小,療效肯定。筆者在我院門診及住院病人中隨機選取46例類風濕性關節炎患者,隨機分成兩組,對西藥組及電針加麥粒灸組進行臨床療效觀察,現報道如下。
一般資料
48例患者均為類風濕性關節炎患者,其中男11例,女37例;年齡最小18歲,最大 65 歲,平均 42歲;病程最短3 個月,最長10年,平均 4.5 年。隨機分為兩組,兩組一般資料無顯著差異。
診斷標準:參考1987 年美國風濕病學會(ARA)診斷標準。①晨僵至少持續1 h,持續 6周以上;②2 個或 3 個以上關節腫脹,至少6周以上;③掌指關節、腕關節或近端指間關節中至少1個區域腫脹6周以上;④對稱性關節腫脹至少 6周以上;⑤皮下類風濕結節;⑥血清類風濕因子陽性(滴度超過正常最高值);⑦手和腕 X線攝片示骨侵蝕或明確骨質疏松。凡符合 4 項及 4 項以上者,可確診為 RA。
排除標準:①合并肝腎功能不全、血液系統疾病者;②合并糖尿病、精神疾病患者;③不能堅持配合治療者④妊娠期間婦女患者。
治療方法
西藥組:予以阿司匹林腸溶片100 mg,每日1次; 甲氨蝶呤片,每周1次。
針灸組(電針加麥粒灸組):在西藥組治療基礎上,配合電針加麥粒灸治療。①電針。取穴如下:上肢關節發病者取大椎及相應夾脊穴;肩部加患側肩髃、肩貞穴;肘部加患側曲池、手三里穴;腕指部者加患側陽池、陽溪、外關、腕骨、八邪穴;膝部加患側膝眼、鶴頂、陽陵泉穴;踝趾部加患側申脈、丘墟、太溪、八風穴。加病痛部位的最痛或最腫脹點時避開血管。選用0.30 mm×25 mm或0.30 mm×40 mm毫針,電針儀30 min。②麥粒灸。電針治療后,加用麥粒灸。將艾絨搓成麥粒大小之圓錐形艾炷,在預先選好部位上抹上萬花油,使之黏著,用線香點燃,任其自燃,選穴為局部阿是穴,局部選3~5穴,每穴3壯。灸后囑患者可刺破灸皰,再讓其自然吸收。每天1次,治療5次,休息2 d,10次為1 個療程, 3個療程后觀察療效。
治療結果
療效標準:臨床治愈:癥狀全部消失,關節功能活動恢復正常,主要理化指標正常。 顯效:全部癥狀或主要癥狀消除,關節功能基本恢復,能參加正常工作和勞動,理化指標基本正常。 有效:主要癥狀及體征基本消除,關節功能明顯進步,主要理化指標有所改善。 無效:與治療前比較,各方面均無明顯進步。
結果見表1。

表1 患者治療前后癥狀改善情況
典型病例
患者某,女,26 歲,2013 年 5 月 22日初診。反復發作四肢小關節腫痛2年。患者 5 年前出現手腕腫痛,后進展為雙膝、髖、踝等關節對稱性腫痛,痛劇時關節內有游走感,晨僵明顯。經多家醫院診治,明確診斷為類風濕性關節炎。曾使用各類藥物,癥狀仍反復,病情進行性加重,故要求針灸治療。右手指5個關節腫脹,局部捫之灼熱。左手腕腫脹,疼痛劇烈,雙手握力減弱。實驗室檢查示:RF(+),ESR 為52 mm/h,C 反應蛋白(CRP)為 40 mg/L。X線片示:雙手近端指關節及腕關節間隙變窄,雙小指近端關節間隙消失。舌暗紅,苔厚膩,脈滑數。西醫診斷為類風濕性關節炎;中醫診斷為尪痹。采用西藥聯合針灸治療,取大椎、頸夾脊穴,配肩髃、肩貞、手三里、外關、陽池、膝眼、陽陵泉、丘墟、太溪、局部阿是穴。具體操作方法同上。3個療程后,雙手指關節腫脹明顯減輕,雙手腕關節腫痛減輕,手指關節痛基本消失。指關節有輕壓痛,活動較前靈活,雙手可握固。繼續治療 3個療程后,諸癥基本消失,RF(-),ESR 為 18 mm/h,CRP為 11 mg/L。1 年后回訪,未見復發。
討論
類風濕性關節炎是一種常見的自身免疫性疾病,以對稱性、侵蝕性滑膜炎為特征,臨床突出表現為反復發作的多發性小關節炎,晚期關節可出現不同程度侵蝕性改變及進行性僵硬和畸形,是致殘率高的疾病,嚴重影響患者的身心健康[3]。本病的特點為素體營衛氣血不足,外邪借機入侵經脈而發病。衛氣不行,邪閉經脈,最終導致陽氣虧耗,肝腎不足而發生關節腫脹,變形僵直。因此,疏風散寒,鼓舞陽氣,方能使氣血調達,經脈通暢。針刺采取對一定腧穴的刺激,通過經絡傳導作用,激發經氣,調整臟腑氣血功能,調動人體內在抗病能力,從而達到扶正祛邪、防治疾病的作用[4]。現代實驗表明,麥粒灸能夠使 NK 細胞活性增強,糾正異常免疫狀態,而且對炎癥的滲出、變質、增生病理變化過程均有調整作用,可有效地抑制炎性物質的滲出和肉芽組織的增生,其治療類風濕性關節炎可能正是通過這些途徑發揮抗炎作用[5]。麥粒灸通過艾炷在相應穴位上熱力的滲透刺激,起到灸法與腧穴的雙重效應,有扶正祛邪、溫經散寒、活血通絡、益氣回陽、防病保健的作用。可提高機體免疫力,具有補虛強身、固護腎氣的作用。類風濕性關節炎又以腎虛兼感寒邪為多,因此用麥粒灸配合電針治療此病,可以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許多資料表明,應用麥粒灸可以產生很好的消炎鎮痛作用。同時可以優化人體免疫系統,提高人體免疫力[6~9]。筆者認為類風濕性關節炎多遷延日久,久病必虛,后期以虛實夾雜證為多見,治宜標本兼治。故在類風濕性關節炎患者的治療方法中,麥粒灸起到重要作用而成為臨床治療中不可忽視的一環。研究顯示,針刺結合艾灸可以顯著改善類風濕性關節炎患者的癥狀,其療效肯定。《靈樞·官能》指出:“針所不為,灸之所宜”。臨床治療類風濕性關節炎使用兩者相加,相得益彰,療效優于西藥組。
參考文獻
[1]婁玉鈐.風濕病診斷治療學[M].鄭州:鄭州大學出版社,2003:137-157.
[2]葉一萍.中西醫結合治療類風濕關節炎的思路和方法[J].中華中醫藥學刊,2007,25(7):1341-1343.
[3]鄭志堅.類風濕關節炎患者焦慮抑郁情緒及其與生活質量的相關性[J].中醫臨床保健雜志,2010,13(1):9.
[4]孫作露.針刺治療類風濕性關節炎的療效觀察[J].上海針灸雜志,1991,10(1):3.
[5]馬珠紅,劉心蓮,尹淑英,等.針灸對類風濕性關節炎患者免疫-神經-內分泌系統影響的臨床研究[J].中國針灸, 1997,17(9):529.
[6]龔福英.隔藥餅灸治療類風濕性關節炎33例[J].針灸臨床雜志, 2007,23(5):42.
[7]劉金芝,鞠琰莉.溫針灸治療類風濕性關節炎臨床觀察[J].上海針灸雜志,2006,25(7):23-25.
[8]劉旭光,黃迪君,郝亮,等.艾灸對類風濕性關節炎大鼠下丘腦-垂體-腎上腺皮質軸的影響[J].中國中醫基礎醫學雜志, 2003,9(2):57-59.
[9]黃迪君,余曙光,韓哲林,等.麥粒灸對實驗性RA大鼠局部組織炎癥介質的影響[J].上海針灸雜志,2002,21(4):43-44.
收稿日期(2015-01-19)
單方驗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