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穎
(天津職業技術師范大學 天津 300222)
天津市區域經濟發展視閾下的高技能人才培養問題芻議
劉穎
(天津職業技術師范大學 天津 300222)
天津作為四大直轄市之一,以其優越的地理位置和以八大支柱產業為主的區域經濟發展特色,一直受到外商的青睞,成為環渤海區域經濟的中心。但天津市在推進產業結構優化、加快轉變經濟發展方式的同時,經濟發展急需的高技能人才培養在規格、質量、模式與體制創新等方面還存在著諸多問題。本文通過對天津市區域經濟發展特點的分析與梳理,探討區域經濟視域下的高技能人才培養的諸多問題。
天津市;區域經濟;高技能人才培養
天津作為四大直轄市之一,其優越的地理位置及其自身產業結構的特點,形成了天津獨特的經濟特色。
(一)國家級經濟開發區建于天津
天津經濟技術開發區于1984年12月6日經中華人民共和國國務院批準建立,為中國首批國家級開發區之一。成立之初以高新技術企業、先進技術企業和產品出口企業為主,鼓勵發展資金、技術密集型產業,促進了經濟結構調整,帶動了天津經濟的快速發展。1993年,國家提出了要建設“濱海新區”的戰略目標。濱海新區是國務院批準的第一個國家綜合改革創新區,也是目前中國面積最大的國家級新區,是環渤海經濟的中心地帶,2005被納入我國“十一五”規劃發展戰略之中,成為國家級的開發區。2006年5月,國務院批準天津濱海新區為中國綜合配套改革試驗區,并給予了“先試先行”的政策。從2006至2012年,濱海新區的生產總值年均增長24%,增速領跑全國,并帶動環渤海乃至中國北方經濟發展。2012年,濱海新區生產總值達到7 205億元,占天津市GDP總量的55.9%。2013年5月14日,中共中央總書記、國家主席、中央軍委主席習近平在天津濱海新區調研時指出:“要以濱海新區為龍頭,積極調整優化產業結構,加快轉變經濟發展方式,推動產業集成、集約、集群發展。同時,要加快發展服務業,形成與現代化大都市地位相適應的服務經濟體系。”“天津要充分利用濱海新區平臺,努力為全國改革發展積累經驗。”同時,濱海新區也十分受到外商的青睞。天津工業和信息化委員會的數據顯示,截止到2013年12月,濱海新區已吸引126家世界500強企業落戶,共投資260多個項目,其中,開發區和保稅區(空港經濟區)的世界500企業投資項目占到了七成以上。
(二)八大支柱產業特色鮮明
天津是傳統的老工業基地,國家和市政府一直不遺余力地推進產業結構優化,加快轉變經濟發展方式。大力實施優勢產業支撐戰略,全力培育優勢產業,用優勢打造支柱、搶占高端、支撐發展。自2006年,天津由原來的六大支柱產業增加到了八個,分別是航空航天、石油化工、裝備制造、電子信息、生物醫藥、新能源新材料、輕工紡織、國防科技。八大支柱產業在改造傳統產業、發展戰略性新興產業過程中得到快速發展,成為帶動產業結構調整、促進發展方式轉變、提高人民生活水平的強大保障與引擎。天津市經濟信息委提供的數據顯示:2006年,八大優勢支柱產業產值為6 391億元,2011年,產值達到了1.89萬億元,2012年,產值規模達到2.11萬億元,占全市工業比重的90.7%,對全市工業增長的貢獻率達到90%,增長率達14.8%,對全市經濟及工業保持平穩較快發展發揮了顯著的支撐作用。表1所示數據是2012年的八大支柱產業的產值和增長率。產值和發展速度可以充分說明:天津經濟在以培育大企業、大產業、大集群為重點的戰略目標基礎上,在加快壯大產業規模和快速推進產業升級的過程中,八大優勢支柱產業繼續保持快速發展態勢,支柱產業地位與作用日益突出。

表1 2012年天津市八大支柱產業產值表
(三)重要交通港口帶動海洋經濟與國際貿易的迅速發展
天津曾是中國北方最大的工商業城市,同時也是中國北方最大的傳統通商口岸。隨著現代化過程的推進,天津在空港、海港、鐵路運輸上的優勢逐漸顯現出來。早在1997年12月,國務院發展戰略中就將天津作為環渤海區域經濟的中心城市,用其輻射及引領環渤海區域經濟的發展。2000年1月,通過天津、北京兩市的合作,天津空港保稅區成為了中國首家空港國際物流區,并建立了國際貿易與國際交流的綠色通道。隨著天津區域經濟發展速度的不斷加快,帶動了環渤海區域及天津港的快速發展。2001年,天津海港率先成為我國北方吞吐量過億的港口,成為國內乃至國際上重要的海運港口。近幾年,天津港港口規模不斷擴充。2011年,天津港貨物吞吐量突破4.5億噸,集裝箱吞吐量突破1 150萬標準箱,港口世界排名由第6位上升到第4位,成為了名副其實的世界級港口。天津市也于2013年正式成為全國第五個海洋經濟發展試點地區。依托海空兩港優勢和其核心作用,國際貿易和對外經濟規模不斷擴大。天津港保稅區(空港經濟區)經濟社會發展統計公報顯示:2012年完成進出口商品總額207.7億美元,比上年增長8.2%。在進口方面與128個國家和地區保持貿易聯系,出口方面與181個國家和地區保持貿易聯系。進口商品主要集中于汽車、電氣電子、植物油等,全年進口額分別達到54.8億美元、17.7億美元、17.3億美元,合計占天津港保稅區進口額的53.0%;出口商品主要集中于機械設備、電氣電子、無機化工產品等,全年出口額分別達到4.7億美元、4.4億美元、2.7億美元,合計完成出口11.8億美元,占天津港保稅區出口總額的30.6%。
(一)天津市高技能人才總量
高技能人才是知識經濟發展的有力保障,也是一個國家和地區經濟發展的核心要素。人力資本的合理使用與效能的發揮,直接關系到經濟領域中勞動生產率的高低。天津自身獨特的區域經濟特點及經濟快速發展和結構轉型的需要,主要依賴于大量、充足的高技能人才的培養。天津作為環渤海經濟圈的核心城市,長期以來十分重視高技能人才的培養與選拔。以培養高技能人才為主的天津職業教育近些年也得到了快速、長足的發展。天津市中、高等職業院校承擔并培養了一批業務精良、素質較高的高技能人才,在天津市各個生產領域中扮演著重要而不可或缺的角色。為了快速推動天津市產業升級和結構調整,加快解決區域經濟發展所急需的大量高技能人才需求,天津從2004年起在全市各類職業院校中廣泛推行職業資格證書制度,規定所有符合國家職業資格的專業都要開展職業技術鑒定工作,對于不同專業技術與技能達到合格或優秀的人員頒發國家職業資格證書。經過幾年的探索與實踐,職業資格制度的實施取得了豐碩的成果。2009年,天津市參加職業技能鑒定的各類院校畢業生達13.5萬人,占應鑒定畢業生總數的90%以上。其中,取得中級及以上職業資格證書的占78%。截止到2012年,全市技能勞動者總量達到253.2萬人,高技能人才達到33.8萬人,占技術工人隊伍的26%,130萬人取得職業資格證書,在全國率先建立崗位需求程度目錄。2012年,天津市技工院校畢業生為1.1萬人,其中近40%取得了高級職業資格證書。
(二)天津市區域經濟發展對于高技能人才的需求狀況
雖然近幾年天津市加大了高技能人才培養的力度,從政策層面及財政和資金投入上都給予了很大的支持與保障,但高技能人才緊缺和不足仍然是制約區域經濟發展的主要因素,尤其是一些支柱產業或特殊行業對于高技能人才的需求更為迫切,高技能人才培養已成為天津市中長期發展的戰略任務。
天津濱海新區作為國家級開發區,其發展速度迅猛,也吸引了大批優秀的高技能人才競相流入,無論從生產一線的技術型、技能型人員到管理崗職位,都聚集并涌現出大批優秀人才。這些高技能人才不僅為濱海新區的發展做出了貢獻,也帶動并大大推進了天津市區域經濟社會發展的進程。
調查數據顯示:濱海新區企業所缺乏的人才相對集中在中級工和高級工,如表2所示。

表2 天津市濱海新區企業緊缺人才類型分布表
從表2中可以看出,中、高級工短缺現象明顯,其次是技師和高級技師也比較缺乏。從緊缺行業看,主要集中在化工、運輸、物流、制造業、國級貿易、計算機信息處理等方面。
隨著國家加快推進濱海新區及環渤海區域經濟發展的戰略步伐,定會有越來越多的國內外著名企業落戶天津。因此,可以斷言,在未來幾年、甚至幾十年內,天津經濟發展對高技能人才的需求將會大幅增加。長期以來,天津市一直十分重視人才培養,尤其是高技能人才培養,在財政投入、人才培養模式和質量等方面也取得了豐碩的成果。2010年,國家將第一個職業教育改革創新示范區落戶天津,更為天津職業教育發展帶來了巨大的動力,也為探索和創新高技能人才培養體制、模式、方法等提供了政策支持與保障。然而,天津市基于環渤海區域經濟發展的高技能人才培養還存在諸多問題。
(一)環渤海區域經濟發展對人才的需求與天津市高技能人才培養規格的問題
先來看看麥肯錫公司的最新報告:隨著經濟結構的進一步轉型和調整,中國對高技能人才的需求正飛速增長。到2020年,中國用人單位將需要1.42億受過高等教育的高技能人才。如果勞動者的技能不能進一步得以提升,中國將面臨2 400萬的人才供應缺口。這種非常嚴重的“用工荒”現象,在國內許多大中型城市將長期普遍存在。天津作為環渤海區域經濟發展的中心城市以及最吸引外商投資的一個國家級經濟區域,這種“用工荒”現象也一樣出現在部分企業中,并間接困擾、阻礙著天津經濟健康有序地發展。
《2013年第3季度天津市企業數據報告》顯示:2013年,天津市企業總數為311 343,在全國所有城市企業總數排名中居第12位。其中生產制造類企業為115 796,貿易經營類企業為169 711,對外貿易類企業為18 538,信息技術類企業為5 601,旅游類企業為1 697。從數據中可見,天津市生產制造類和貿易類企業數量占到所有企業數量的91.7%。這些企業對于高技能人才求之若渴,急需大量技能嫻熟、有多年行業實踐經驗的高級技能型人才。根據目前的統計數據,截止到2012年,天津市共有獨立設置的高等職業學院26所,在校生14.5萬人,中等職業學校69所,在校生約20萬人。天津市大中專就業指導中心提供的數據顯示,天津市對高等職業學校畢業生需求總量年均達到近12萬個,2012年的供需比達1∶2.3。這些數據充分說明高職院校每年培養的技能型人才的數量與天津區域經濟發展的需求差距較大,畢業生就業呈現出供不應求的狀況。
與此同時,國家對于天津市經濟發展的戰略部署,促使天津市正面臨著經濟增長方式的轉變、經濟結構的調整和技術進步,產業正經歷由勞動密集型產業向資本密集型產業、技術密集型產業過渡,生產領域的勞動力結構也正發生深刻變化。加之天津市區域經濟增長所帶來的大量新增崗位,對勞動力的數量和質量都有較高要求。目前,天津地區生產一線的勞動者素質偏低,無法適應和滿足生產領域對技能型人才的要求,也是導致人才緊缺的另一個主要原因。現有工人隊伍中,技術工人所占比重僅為1/3左右,而且多數是知識結構較差、操作能力較低的初級工,具有中、高等職業資格證書的技師和高級技師比例過低。天津市勞動和社保局的數據顯示:2012年,天津市有130萬人取得了職業資格證書,高技能人才達到33.8萬人。在結構方面,高技能人才主要集中在國有大中型企業,民企和中小企業分布較少。在現有的高技能人才中,年齡結構、性別結構仍然不合理,40%以上的技師、高級技師年齡超過46歲,人才斷檔問題比較突出,年輕的高技能人才嚴重短缺。這種現狀與國家頒發的《高技能人才隊伍建設中長期規劃綱要(2010—2020年)》規定的目標以及天津市經濟發展戰略目標相距甚遠。因此,加大高技能人才培養數量、提升人才質量,培養更多素質優良、業務精干的高技能人才成為現在和未來面臨的挑戰。
(二)天津市宏觀管理方式與高技能人才培養體制與模式創新的問題
目前,天津市基本形成以政府為主導、行業企業為主體、職業院校為基礎、培訓機構為補充、校企合作為紐帶、社會各方共同參與的職業培訓和高技能人才培養體系。中高等職業院校作為高技能人才培養的主要場所,在人才培養體制的探索上,立足區域經濟發展戰略與地方經濟發展特色,積極、主動與企業搭建產學研合作平臺,采用“工學結合”、“學徒制”及“訂單培養”等方式,在人才培養質量與創新人才培養模式上取得了非常顯著的成績。
面向天津濱海新區開發、開放以及八大支柱產業對高技能人才實際需求,以就業為導向,加強校企合作力度和管理體制創新,以及服務區域經濟,是天津職業教育發展的重要內涵。為此,天津市高職院校與濱海新區管理部門搭建了產學研合作平臺,雙方建立了大范圍的工學結合合作關系,在政府管理部門的宏觀管理、協調和統籌指導下,有目的、有計劃地合作。早在1999年,天津市便按照中央部署進行政府機構改革,使行業主管部門退出政府序列,轉制為企業性質的集團總公司。市政府以此提出“各個學校繼續依托行業企業管理的體制不變,財政性教育經費的渠道不變,經費額度不減,由教育部門加強統籌規劃和宏觀管理體制。例如,天津二輕集團(控股)有限公司委任公司總工擔任其隸屬的天津輕工職業技術學院的院長,公司黨委副書記擔任院黨委書記,從體制建設上將職業院校與行業融為一體。但在人才培養體制創新上尚顯不夠,尤其是在人才培養體制、人才培養模式創新上,要始終圍繞天津環渤海區域發展的重點與需要,不斷探索適合區域經濟發展特色的人才培養模式,不斷拓展人才培養服務地方經濟、區域經濟發展的深度與廣度。在人才培養模式上,要積極發揮學校的主動性與服務性,解決好校企合作與工學結合兩大核心問題。積極引導學校與國內外知名企業、世界知名公司建立相互信任、相互支持和穩固的合作關系,帶動校企合作向更好、更健康的良性發展方向推進。
(三)天津市“職業教育改革示范區”建設與高技能人才培養政策環境的問題
基于天津市長期以來在大力推進與發展職業教育上所取得的成就,教育部和天津市人民政府于2010年3月共同簽署共建國家第一個職業教育改革創新示范區。示范區建設目標要立足天津,服務環渤海,輻射“三北”地區,為全國技能型人才培養提供重要支撐。
實驗區的建立,對天津市職業教育快速發展及高技能人才培養都起到了巨大的推動與促進作用。市政府與教育主管部門結合天津市區域經濟發展對高技能型人才培養的需求頒發了一系列針對性的政策和法規。基于環渤海區域經濟發展的特點與需要以及高技能人才培養的實際要求,示范區內的各類職業院校合理調整教學目標,及時更新教學內容,完善教學方法。在資金投入上,中央和天津市累計投入1 000萬元用于天津市職業教育區域綜合性實訓基地的建設,保障職業院校的實訓設備、教學基礎設施均具備了國內領先水平。同時,又聘請或引進高層次的專兼職教師,提供切實可行的政策支持。除此之外,示范區內的職業院校采用校企業合作的方式,加強職業院校與企業的深度合作,真正形成了產、學、研相結合的育人環境。
但從示范區運行的幾年時間來看,高技能人才培養政策環境建設中仍然存在著不容忽視的問題。第一,針對高技能人才培養政策實施情況的評價、激勵、保障機制還需要進一步健全與完善。職業院校除應主動邀請合作企業或用人企業共同參與學校教學質量和水平的評估,改變傳統由教育部門、學校自身的內部質量評價格局。第二,學校從企業或行業聘請高級技能型人才作為專兼職教師的待遇,政府應制定相應的政策予以傾斜和支持。對于真正的高級技能人才及企業內的技術能手,要采用優厚的待遇留住人才,給人才更多的提升空間。這樣,既可以推動學校和企業之間人才的有效流動,也可以提升職業院校“雙師型”教師的質量和水平。第三,打破傳統的錯誤觀念,創設良好的育人環境。在示范區整體布置下,應校校聯合共同創造良好的高技能人才培養環境與氛圍。學校之間協同合作,實現資源共享。同時,應在示范區內創設平等和諧的育人軟環境和體現技能型人才特色的文化氛圍,使每一位學生能夠在舒適的環境中學有所成。
[1]馬紅晶.濱海新區發展與環渤海區域經濟合作研究[D].天津:天津大學,2005.
[2]閆飛.我國高技能人才的現狀分析及對策研究[D].天津:天津大學,2009.
[3]鄧恩遠.天津濱海新區高技能人才需求分析與對策研究[J].天津職業大學學報,2012(2).
[4]張巖.天津市濱海新區高技能人才隊伍建設:現狀、問題與對策[D].天津:天津師范大學,2013.
[5]天津經濟社會發展與高技能人才需求[EB/OL].[2012-12-13].http://www.gygov.gov.cn/art/2012/12/13/art_118 99_350750.html.
[6]2020年高技能人才缺口2400萬 高校畢業生加速藍領化.[EB/OL].[2013-06-17].http://edu.ifeng.com/news/ detail_2013_06/17/26466564_2.shtml.
[7]126家世界500強企業落戶天津濱海新區[EB/OL]. [2014-01-03].http://www.tjec.gov.cn/jwnew/51183.
[8]天津:八大優勢支柱產業帶動經濟發展方式轉變[EB/ OL].(2011-08-14).http://www.gov.cn/gzdt/2011-08/ 14/content_1925248.htm
(責任編輯:楊在良)
On High-skilled Talents'Training Problem s in Tianjin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Regional Econom ic Development
LIU Ying
(Tianjin University of Technology and Education,Tianjin 300222,China)
As one of the four municipalities directly under central government,Tianjin has been favored by foreign merchants and has become the center of the regional economy of Ring-Bohai economy circle because of its superior geographical position and unique characteristics of regional economy mainly based on eight pillar industries.While it is promoting industrial structure optimization and speeding up the transformation of the pattern of economic development,Tianjin finds that high-skilled talents' training which is needed urgently by economic development has a lot of problems,including specification,quality,model,system innovation and so on.By analyzing and combing the characteristics of Tianjin's regional economic development,this article devotes itself to discussing the high-skilled talents'training problems under the horizon of regional economy,and then provides theoretical basis for Tianjin regional economy development.
Tianjin;regional economic;high-skilled talents training
G710
A
1672-5727(2015)10-0013-05
劉穎(1975—),女,碩士,天津職業技術師范大學職業教育教師研究院副研究員,美國匹茲堡大學教育學院國際教育研究中心(IISE)訪問學者,研究方向為職業教育基礎理論、比較職業教育。
天津市2010年度哲學社會科學課題“基于創建‘國家職業教育改革示范區’高技能人才培養模式的研究”(項目編號:TJJX10-1-788,主持人:劉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