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秀娟
此前雖有谷歌進軍汽車業,又出現如特斯拉這樣的IT與汽車的“混血兒”,但都沒有像今年這樣多的IT企業與汽車嫁接。而且這些項目已不是以往的紙上談兵,而是真刀真槍的實施著。
1月20日,賈躍亭強勢回歸,樂視宣布要造智能化、互聯網化、純電動化的“超級汽車”;2月3日,易到、奇瑞、博泰三方宣布,將創立“易奇泰行”合資公司,推出一款共享的智能互聯網電動汽車。
3月13日,上汽集團與阿里巴巴集團共同宣布:雙方將合資設立10億元的“互聯網汽車基金”。上汽集團與阿里巴巴將以資本為紐帶,連接各自優勢資源,共同打造“跑在互聯網上的汽車”。該基金將推進互聯網汽車開發和運營平臺建設,未來將是開放式的資本平臺,吸納更多互聯網汽車參與者。
在上汽與阿里合資打造互聯網汽車后不久,便傳出北汽與樂視合作的消息:3月23日,北京汽車股份有限公司與樂視控股在香港正式簽訂戰略合作協議,繼北汽與樂視在美國電動汽車設計公司Atieva合作后,再一次達成深度合作意向。
工信部于今年年初在其官網發布了《新建純電動乘用車企業管理規定》,新規定要求新建汽車生產企業的投資項目,項目投資總額不得低于20億元人民幣,其中,自有資金不得低于8億元人民幣,還要求建立產品研究開發機構,且投資不得低于5億元人民幣。這個政策的出臺意味著未來新建純電動乘用車企業項目不再受產業政策的投資限制。
對于這項新的規定,也意味著互聯網企業正以不可逆之勢顛覆著汽車行業,但互聯網公司要真正跨界到汽車制造卻并非易事。從目前來看,互聯網造車大軍的公司全部為上市公司,一方面是這些公司現金充裕,資本力量雄厚,能夠有能力進軍這個高成本的行業,另一方面則是因為這些互聯網上市公司尋求新的資本。再者,汽車的智能化已經成為汽車工業發展的一個重要趨勢,在智能互聯網方面,互聯網公司有更多的技術積累,沒有理由不涉足這一領域來分杯羹。
目前,國內各大互聯網公司進軍汽車行業的做法都是與汽車制造商和硬件制造商進行戰略合作的方式來推出自己的首部汽車。這就意味著,在參與汽車制造的過程中,互聯網公司很可能只參與自己熟悉的智能互聯網部分,而對于汽車設計、制造等環節,很可能還是以汽車公司為主導。對于國內互聯網公司推出的首部汽車,很可能是一個貼牌產品。
互聯網企業蜂擁進入汽車領域、汽車企業也在積極擁抱互聯網之時,但是一些行業人士也對如火如荼的互聯網汽車熱潮提出了質疑。“互聯網造車僅是一個概念,汽車作為傳統的制造行業,互聯網不具備顛覆的條件。”比亞迪董事長王傳福表示,目前,互聯網給汽車銷售端帶來較大的沖擊,這是一種創新模式,但要徹底顛覆汽車制造業,這只是個玩笑。
實際上,到目前為止,業內對于互聯網汽車還處于探索階段,“互聯網汽車”概念并沒有得到一個完整而準確的定義,隨著IT業和汽車產品的快速融合,汽車的智能化和輕量化發展需要互聯網企業和汽車企業的共同探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