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蘭++恒杰
2014年,“反壟斷”一詞在汽車業“炸開了鍋”,尤其以對奧迪、克萊斯勒等企業開出的反壟斷罰單最為顯性。而到了今年,罰單似乎少了,這或許與去年在反壟斷執行層面存在的諸多實際操作的法律解釋問題有關。因此,與壟斷相關的具體法律指南或行業規則在今年都進入了關鍵的細化階段。
2015年10月9日,國家發改委價監局召開了第二次汽車領域反壟斷指南起草工作會。《汽車反壟斷指南》(以下簡稱《指南》)草案會在10月底草擬完成,隨后舉行聽證會繼續討論,不出意外將于2016年6月份提交給國務院反壟斷委員會,也就是說《指南》在明年出臺的希望很大。
而該《指南》草案解決最大的問題是企業在縱向價格限制方面的豁免情形和豁免周期,但該《指南》草案可能是列舉性的,企業根據自己的情況來評估,并具有評估自己的行為合法性的責任。就像歐盟的指南里提到對于短期聯合的促銷行為,2至6周的限價有可能是必須的。
另一個與汽車業壟斷有關的就是維修業,其主要涉及的也是長久以來,因縱向價格限制,致使售后維修及配件價格高企,損害消費者利益。9月29日,由交通運輸部牽頭的《汽車維修技術信息公開實施管理辦法》(以下簡稱《辦法》)出臺,并將于2016年1月1日起實施。
據交通運輸部有關負責人介紹,辦法既遵循國際慣例也充分兼顧國內汽車生產企業實際情況,提出了分車型、分階段實施信息公開,明確不同類型汽車車型的實施時間和公開方式。
《辦法》規定汽車生產者應采用網上信息公開方式,公開所銷售汽車車型的維修技術信息。換句話說,以后消費者可以去任何一家維修點去保養愛車,因為技術公開了、標準制定了、零配件統一了、關鍵是價格下來了。這打破了整車廠對售后渠道壟斷,是《辦法》出臺的核心所在。
不過《辦法》也存在需要更加細化的問題,比如到底哪些信息應該公開,哪些不應該?因社會信用體系不完善,同質配件真能做到可追溯?對于配件標準,有沒有權威的第三方鑒定和認證體系?這些都是需要政府給予體系化的完善。
而反壟斷層面最為關鍵的是就是《汽車品牌銷售管理實施辦法》(以下簡稱《品牌管理辦法》),它是解決上述法律、法規內容主要涉及的縱向壟斷的根源所在。不過遺憾的是,本來應在今年修訂出臺《品牌管理辦法》再次與我們爽約。
不同于往年,在當前中國車市整體低迷的大背景下,廠家與經銷商的關系正在尋求一種新的平衡,《品牌管理辦法》修訂完成顯得更加急迫。但面對當前愈發復雜的形勢,《品牌管理辦法》在正式出臺前更要意識到愈發增多的新問題。
同時各管理部門之間的職權爭議,雖然不明顯卻同樣難以協。“這兩個問題無法解決,再加上今年汽車市場銷售形勢緊張,新《辦法》今年年內基本不會出臺。”蘇暉表示,而且經過各方多年博弈后,新《辦法》的出臺陷入一種尷尬的循環,即越不修訂,形勢越復雜;形勢越復雜,越難出臺。